法國男籃世界第三 卻爲何不像男足一樣有存在感?

法國男足時隔20年再度捧起大力神杯,給舉國上下帶來的喜悅氛圍尚未散去,新賽季的法甲聯賽已經悄然開啟。

對於法國球迷,尤其是巴黎球迷來說,光是在王子公園球場的一個個夜晚就能讓他們大飽眼福。在俄羅斯世界盃上摧城拔寨的卡瓦尼、內馬爾、迪瑪利亞和默尼耶都重聚大巴黎,而球隊還留住了萬千寵愛集一身的姆巴佩,迎來了越老越妖的門神布馮……那感覺,彷彿是每個週末都能看一場“星味”比世界盃絲毫不差的對決。

隨著法國足球又一個黃金期的到來,從國際大賽到國內聯賽,足球所掀起的熱潮或許還將延續很久。要是在往年,男足和男籃世界盃同年舉行,如果運氣夠好,法國球迷在一個夏天能迎來兩波高潮。但是由於男籃世界盃檔期調整,延後到2019年錯峰舉行,男籃的小夥子們要到本月月底,才正式進入一週年倒計時的備戰狀態。

法國男足在最新公佈的FIFA排名中理所當然地升至首位,而男籃在FIBA的排名中也僅次於美國隊和西班牙隊,高居第三。

法國男籃世界第三 卻為何不像男足一樣有存在感?

法國足球新星姆巴佩與籃球新星尼利基納

要是非得較真,男籃在過去七、八年中的大賽表現,甚至還要優於國足——連續3屆歐錦賽奪牌(包括2013年,法國籃球史上第一個洲際大賽冠軍),2014年世界盃季軍(還是在帕克缺陣的情況下),而歷年國手在NBA獲得的總冠軍、個人獎項,更是數不勝數。除了缺個世界冠軍,似乎已經無可挑剔。

雖然戰績彪炳,但法國男籃無論是人氣值還是曝光度,似乎和世界第三的高排位有點落差。不信?隨機採訪一下,能迅速說出法國男籃主教練名字的球迷有幾個……

法甲聯賽影響力有限

上題的正確答案是文森·科萊(Vincent Collet)。他執教法國男籃已經進入第十個年頭了,在此期間法國男足經歷了3任主帥。比德尚大了5歲、高了22釐米的科萊,可不像德尚那樣作為國家隊隊長南征北戰。事實上,都沒能找到他入選國家隊的記錄。

執教國家隊的同時,科萊還擔任法甲斯特拉斯堡男籃的主帥,迄今也有7年。從2012年到2017年,科萊率隊連續5個賽季獲得法甲聯賽(LNB Pro A)亞軍,與冠軍始終緣鏗一面。不過兩屆法國杯的冠軍,以及2016年歐洲俱樂部杯(EuroCup Basketball)上勇奪亞軍,也算稍許彌補了些“亞軍五連”的苦澀了。

法國男籃世界第三 卻為何不像男足一樣有存在感?

法國主帥科萊

目前科萊的麾下,有弗洛朗·皮特魯斯和阿里·特勞雷這樣的老國手,也有曾經打過NBA的美國人馬蒂·柯林斯。在下個月即將開幕的新賽季法甲聯賽中,斯特拉斯堡隊能夠容納6200人的主場綠能仕體育館(Rhénus Sport),是所有18支球隊中規模第二大的,僅次於能容納7707人的波城體育宮(Palais des Sports de Pau)。

事實上,所有18支球隊的主場中,也僅有3家能容納6000名以上的球迷,而規模最小的沙隆-蘭斯隊*主場剛剛達到3000人的規模——這也是一條“及格線”,法甲聯賽規定參賽球隊的球館至少得能容納3000人。

(*這支沙隆-蘭斯隊,和培養出火箭隊中鋒卡佩拉的沙隆隊不是同一支球隊。雖然中文譯名相同,但在法語中是不同的拼法。前者位於香檳沙龍,Ch?lons-en-Champagne;後者位於索恩河畔沙隆,Chalon-sur-Sa?ne。)

球館的規模,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Pro A的生存狀態。在足球圈,法甲被公認為“歐洲五大聯賽”之列,雖然一度被認為是最弱的一家,但隨著中東土豪入資大巴黎,眾多頂級巨星的湧入讓法甲大有抬頭之勢。但Pro A的地位則稍顯尷尬,至少在歐洲,若要排個籃球的“五大聯賽”的話,估計法甲很難被列入討論。

無論是按照人口、知名度還是人口發展水平劃定的法國“大城市”——諸如巴黎、馬賽、里昂、尼斯,再到稍低一檔的南特、斯特拉斯堡、蒙彼利埃和波爾多等,幾乎都配備有一支常年征戰法甲的足球俱樂部。

反觀Pro A,18支球隊所在的城市除了勒瓦盧瓦大都會隊(巴黎郊區)、斯特拉斯堡隊、摩納哥隊、勒芒隊(就是24小時耐力賽那個勒芒)、帕克入股的阿斯維爾隊(維勒班,里昂郊區)外,其餘球隊主場所在的城市,對法國不甚熟悉的朋友恐怕少有耳聞。

還別抬槓,像紹萊、布拉扎克、勒波泰勒、格拉沃利訥,還有上述兩個容易搞混的沙隆,恐怕只有小眾旅遊愛好者們能介紹一二了。

法國男籃世界第三 卻為何不像男足一樣有存在感?

上賽季法國職業聯賽開始前,6支大球隊合拍定妝照

無論從人才的輸出,還是歐戰的戰績,Pro A的表現也基本都與其規模和地位所帶來的期許吻合。和西班牙、俄羅斯、希臘、土耳其等國聯賽經常成為無法獲得NBA合同的海外球員備選不同,曾經在Pro A落腳的NBA級別球員除了那些法國國手外,就只數得出布魯斯·鮑文(勒阿弗爾隊)、哈斯勒姆(沙隆隊)這樣的落選新秀了。

甚至連離開NBA後赴歐洲“養老”的球員,曝光率相對較低的Pro A都不是什麼熱門的選擇。羅馬尼亞巨人穆雷桑(波城隊),和因吸毒而被NBA除名的邁克爾·雷·理查德森(紹萊隊),算是少數的個例了。

2013年的NBA選秀,有2名在Pro A打球的法國球員在首輪被選中,分別是第27位的魯迪·戈貝爾(紹萊隊)和第28位的利維奧·讓-夏爾(阿斯維爾隊),那也算是Pro A的一個高光時刻。

其後的5年,雖然Pro A在歷年的選秀中仍不斷輸出人才,但比起本世紀頭10年法國球星集體登陸NBA的浪潮,總顯得天賦尚可,發展不足。2014年25順位的卡佩拉(沙隆隊)掙來了大合同,但他畢竟是瑞士人;2016年16順位的亞布塞萊(魯昂隊)在CBA贏得尊重,但在凱爾特人尚不算站穩腳跟;2017年第八順位的尼利基納(斯特拉斯堡隊),和詹姆斯的抬槓倒是讓人印象深刻……

比起各路歐陸豪門在歐洲各項俱樂部聯賽的顯赫戰績,Pro A各隊的戰績可謂寒酸了。1993年,利摩日隊勇奪歐冠聯賽冠軍,創造了法國俱樂部歐戰的最佳戰績。不過在1997年阿斯維爾隊躋身四強之後,Pro A各隊在其後21年裡就與四強絕緣了。在次一級別的歐洲俱樂部杯中,除了科萊在2015年率領斯特拉斯堡隊獲得亞軍之外,也難見Pro A各隊的身影。

長年以來“星味”不足的Pro A,最讓法國球迷興奮的時段,還得數2011年NBA停擺期間。帕克(阿斯維爾隊)、巴圖姆(南錫隊)和迪奧(次級別的波爾多隊)等眾多國手紛紛回國效力,巴圖姆還代表球隊參加歐冠,讓那一陣子的法國籃壇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歡騰局面。只可惜幸福持續得太短暫,隨著停擺在當年聖誕節前宣告結束,球星們紛紛執行“跳出條款”迴歸NBA球隊;從頭至尾,Pro A人氣爆棚的時間也就延續了兩三個月。

不過法國眾球星也不算“甩手走人”。帕克就在那段日子裡成為了阿斯維爾隊的股東,並在此後多次表示願意在退役後進入球隊管理層,直接參與經營管理。用他當時的話來說,這也算他回報法國球迷的一種方式。該隊的利維奧·讓-夏爾在2013年選秀中被馬刺首輪相中(雖然並未在常規賽中代表馬刺出場),這其中當然也少不了帕克的推介與牽線。還有迪奧,在2017年被猶他爵士隊裁掉後就一直效力Pro A的勒瓦盧瓦大都會隊,並表示了在此地退役的打算。

法國男籃世界第三 卻為何不像男足一樣有存在感?

如今在法國職業聯賽發揮餘熱的迪奧

但是想僅靠零星的力量提升Pro A在歐洲各國聯賽中的地位,顯然不現實。

為國效力有取捨,難有大新聞

在8月初剛剛公佈的法國男籃世預賽大名單中,巴圖姆和尼利基納兩名現役NBA球員赫然在列,其他較為熟悉的名字還包括南多·迪科洛、利維奧·讓-夏爾,以及曾經效力CBA的埃德溫·傑克遜。在稍早前的版本中,戈貝爾、富尼埃和迪奧等也赫然在列。在今年6月、7月法國隊戰勝波黑隊和俄羅斯隊的比賽中,這幾位現役和曾經的NBA球員都有登場,表現不俗。

在為國家隊效力的積極性上,效力NBA的法國球員可以稱得上是“勞模”了。這其中當然首推迪奧——從2003年到2017年,在法國隊躋身決賽圈的歷屆歐錦賽、世錦賽/世界盃和奧運會男籃比賽中,迪奧基本從未缺席,可稱居功至偉。2014年世界盃前,迪奧因為保險問題遲遲未能處理妥當,幾乎要中斷連續為國家隊征戰大賽的記錄。結果所有麻煩在最後一刻全部解決,迪奧率領那支沒有帕克的法國隊,在改制後的首屆世界盃上勇奪銅牌。

在那屆比賽中入選全明星陣容的巴圖姆,為國家隊效力也是不遺餘力。在因傷錯過2017年的歐錦賽之前,他也已經在法國隊8年中的歷屆大賽中保持全勤。在NBA效力的所有國際球員中,迪奧、巴圖姆的國家隊出勤率已經堪稱典範了。當然,這更多是球員結合自身狀態和休賽期安排綜合做出的判斷,對於任何決定都應該給予理解,而非苛求。雖然NBA通過協議允許現役球員代表國家隊參加奧運會、世界盃、世預賽以及洲際盃賽,但是球員的決定也並非一己作為,有時所效力的NBA球隊出於傷病、疲勞的擔憂,也不會不建議球員代表國家隊參賽過多。

作為法國男籃歷史上的毫無爭議的第一人,帕克在代表國家隊參賽的問題上有自己的取捨,這也無可厚非。畢竟效力的馬刺隊的18個賽季中,多數情況下賽季結束得比大多球員都要晚,再加上夏季的商業活動,留給自己調整休息、陪伴家人的時間本就有限。在2016年宣佈退出國家隊之前,帕克只參加過一屆奧運會的男籃比賽(2012年),且從未在世錦賽/世界盃上亮相。國家隊榮譽簿上,也僅留下了歐錦賽的1金1銀2銅。

法國男籃世界第三 卻為何不像男足一樣有存在感?

2013年歐錦賽,帕克奪冠後與隊友慶祝

不必質疑帕克為國效力的意願。畢竟在倫敦奧運會前遭遇眼部傷勢的情況下,帕克仍選擇戴上護具堅持參賽。只是在球迷假想如果法國隊湊齊了所有在NBA效力的球員,能對美國隊形成多大的威脅時,卻發現陣容的齊整要倚賴的因素實在過多,總不能事事如意。2017年的歐錦賽上,沒有巴圖姆和戈貝爾的法國隊20年來第一次被擋在八強門外,以35歲高齡出任隊長的迪奧也是有心無力。

在帕克狀態鼎盛,法國隊有望不斷企及新高度的那些年,總有這樣那樣的因素阻礙法國隊獲得那足以成為X因素的拼圖。生在美國的諾阿在美國、瑞典(母親的祖國)和法國(父親的祖國)之中選擇了法國隊,卻在2012年奧運會前宣佈因傷缺席,從此與國家隊絕緣。“法國喬丹”皮特魯斯自從2006年世錦賽上和主帥鬧翻之後,也宣佈退出了國家隊,倒是他的哥哥成了國家隊的常客。至於圖里亞夫、塞拉芬、馬因米這樣NBA級別的內線,雖然不至於有不愉快,但也是因為各種原因只能斷斷續續地參賽。在科萊執教的近10年裡,想要法國隊陣容給人帶來些驚喜,太難。但從樂觀的層面看,這也是穩定的一種。

所以,很難想見法國男籃在大賽中會出現男足在2002年、2010年世界盃上的內亂。雖然將帥失和的狀況曾偶爾發生,但在科萊已經獲得法國籃協充分信任的情況,後帕克時代的法國隊球員,尚無球員能有挑戰主帥權威的力量。即便是像富尼埃這樣的NBA當紅小生,也因為在里約奧運會前拒絕參加落選賽,而被科萊排除在奧運陣容之外。解釋很明確——“我曾經向球員們許諾,在落選賽中表現出色的球員,都會得到征戰奧運會的機會。我不能背叛我的隊員。”

然而富尼埃從2017年的歐錦賽起又回到了法國隊陣中,這其中的博弈和妥協,冷暖自知。

法國男籃世界第三 卻為何不像男足一樣有存在感?

福尼耶代表法國征戰2014年籃球世界盃預選賽

這或許也是戰績不錯的法國男籃,很難像男足那樣爆出“大新聞”的原因。效力NBA的大牌若是對國家隊並不感冒,拒絕參賽是更明智的選擇,犯不著把矛盾留到大賽過程中激化。

尤其對於有NBA合同在身的球員,歐錦賽2年就有一屆,而奧運會和世界盃平心而論尚不具備爭冠的實力。身在金錢和榮譽方面都更能帶來個人滿足的大洋彼岸,在NBA和國家隊的比賽中有所取捨,似乎也不難理解。

是虛名,也是現實

法國《星期日報》(Le Journal du Dimanche)每年都會舉行“最受歡迎的50個法國人”評選,而體育明星(包含現役和退役運動員)在歷年的榜單中也都佔據不少席位。但是直到2013年,才第一次有一位籃球明星在所有法國體育人中得到最高票。不用說您也能猜到,正是帕克,在率隊首奪歐錦賽冠軍的那一年。

他在那年的榜單中正巧力壓齊達內,而在其身後還有如賽車手勒布、柔道冠軍裡內、網球名宿諾阿(對,就是那個諾阿的父親)等一眾。那也幾乎是帕克和法國男籃聲望的頂點,很難想象再有第二位法國籃球運動員成就這一榮譽時,是怎樣的情景——至少要來一次不遜於姆巴佩的橫空出世?

也就是在那年夏天,巴圖姆對著法國電視觀眾的面,是這樣誇自己的老大哥的——“以我看來,他就是普拉蒂尼,就是齊達內!”

法國男籃世界第三 卻為何不像男足一樣有存在感?

就像這番話一樣,已經足夠讓國人驕傲的法國男籃,在人氣值還是曝光度似乎總也跑不贏和男足的比較。雖然這世俗的虛名未必人人在意,但這就是人生。C’est la vi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