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大官,奉聖旨疏浚河道,得到寶物,大喜:關羽留下的

導讀:明朝明孝宗弘治年間(1488年——1505年)一個官員名叫張汝器,此人官居都察院都御史(正二品大員),這一年,張汝器奉明孝宗朱祐樘的聖旨,前去疏浚京杭大運河在江南一帶的河道,明孝宗這麼做是為了拓寬河道,方便朝廷通過京杭大運河運輸糧食和物資,促進經濟發展。

明朝一大官,奉聖旨疏浚河道,得到寶物,大喜:關羽留下的

張汝器接到聖旨之後,馬不停蹄地趕到揚州,召集了眾多民夫工匠,熱火朝天地開始進行河道疏浚工程。有一天幾個民夫在揚州揚子橋附近清理河道淤泥的時候,在淤泥裡面發現了幾塊石頭一樣的物體,他們用水將石頭沖洗乾淨,一看原來是四枚精美的玉印,民夫們不敢私自將玉印拿走,而是及時稟告給了開河欽差都御史張汝器。

明朝一大官,奉聖旨疏浚河道,得到寶物,大喜:關羽留下的

張汝器聽說此事立馬趕過來,將四枚玉印全部取走,拿回衙門仔細研究,張汝器是進士出身,學識淵博,他將四枚玉印清洗乾淨,一個個地細看上面的印文和形狀。通過研究,張汝器發現,這四枚玉印的印文各不相同,“皆盤螭紐,製作古雅”,而且保存完好,堪稱稀世之寶。

其中一枚古印刻著“壽亭侯印”,而且形制古樸,有典型的漢代風格,張汝器斷定這枚玉印應該是三國名將關羽的印信,不由得大喜過望。其他三枚玉印的印文分別是:“鎮江府御前駐紮都統制印”、“鄂州管內觀察使印”、“都巡檢使之印”,不過張汝器卻看不出這三枚玉印是那一朝遺留的,就將印文和印的形狀記載在一張紙上,打算日後請教高手一窺究竟。

明朝一大官,奉聖旨疏浚河道,得到寶物,大喜:關羽留下的

作為讀書人,張汝器很喜歡這四枚古印,但是他沒有私吞,而是全部進獻給了明孝宗朱祐樘。當時,朝中有一個大學士,名叫程敏政,官居禮部右侍郎,此人是“神童”出身,曾經得到明英宗的器重,後來高中榜眼,是當時的一代文宗。一次程敏政有事路過淮安,正好張汝器也在淮安辦事,張汝器知道程敏政博學多聞,就拿出之前記載著印文的紙張,向程敏政請教這三枚玉印是何朝的遺物。

明朝一大官,奉聖旨疏浚河道,得到寶物,大喜:關羽留下的

程敏政看了三枚古印的印文之後,對張汝器說:“我研究過《宋史》,在南宋的時候,大將韓世忠曾經做過鎮江府御前駐紮都統制;而名將岳飛嶽武穆則做過鄂州管內觀察使;這兩枚古印應該是韓世忠和岳飛的遺物,至於‘都巡檢使’,也是宋朝的官職,主要責任是緝捕盜賊,一般是由當地的守將兼任。但是這枚印的印文並沒有說明都巡檢使的駐地,所以我也無法斷定是誰的遺物。”

明朝一大官,奉聖旨疏浚河道,得到寶物,大喜:關羽留下的

張汝器聽了程敏政的這番頭頭是道的解釋,心中的疑惑頓時煙消雲散,他不由得對程敏政的博學多才佩服不已,連連道謝。我們前面已經說過,“壽亭侯印”是三國名將關羽的配印,而“鎮江府御前駐紮都統制印”則是韓世忠的配印,“鄂州管內觀察使印”是名將岳飛的配印,這三大名將的古印能夠湊在一起,被明朝民夫發現,又被獻給明孝宗朱祐樘,真是巧合至極,只是不知道這三枚珍貴的古印,現在是否依舊保存完好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