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將是地球上第一個「99萬億美元市值」的公司?

來源| 孤獨大腦已獲授權發佈,特此感謝!

作者| 老喻

萬億美元俱樂部快開業啦!歡迎添加見聞哥:jinrong301,一起來交流。

萬億美元公司早已不是懸念。讓我們看看5月10日收盤後,這些公司的總市值:

蘋果:9520億美元;

亞馬遜:7759億美元;

谷歌:7565億美元;

微軟:7481億美元;

Facebook:5307億美元;

阿里巴巴:5015億美元;

騰訊:4800億美元。

要衝一萬億,蘋果只需半個“中國”漲停板。

亞馬遜、谷歌、微軟非常接近地站在萬億美元跑道的3/4地帶。

Facebook、阿里巴巴、騰訊都在“半萬億”附近,而他們幾位也顯得更有後勁兒。

泡沫重演?貌似不是,排第一的蘋果超級賺錢,賬上幾千億美元現金,服務業務高速增長,生態系統看起來很牢靠,管理團隊三觀正、幹活兒猛,不亂花錢,又分紅又回購。

蘋果越來越像是靠數字神經系統、而非簡單靠硬件來賺錢。

阿里巴巴2017財年總收入達到1582.7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6%。如此龐然大物,還能保持高速增長。巴倫週刊評價:“阿里有大象一樣的體量,卻有兔子一樣的奔跑速度。”

以上幾家公司未來想象空間也大。例如:亞馬遜的零售額,對比傳統企業,只是勉強進了前十。中國的電商,整體都有30%的增速。擴增量、搶存量,大有搞頭。

一、超級生物為什麼沒被自己壓垮

他們為什麼可以做到一萬億美金呢?

我們先倒過來思考:為什麼這些超級大公司沒有被自己壓垮?

以地球上的生物為例,大部分體型大的生物由出生至性成熟的時期比較長,繁殖能力低,生存環境(溫度、含氧量等)要求高,食物需求量大,靈活性差,故很多種類都面臨絕種的威脅。

藍鯨被認為是已知的地球上生存過的體積最大的動物,長可達33米,重達181噸。

我們無法擺脫重力的限制。據計算,地球上的山最高只能在10-20千米,否則其自身重量就會把它壓塌。所以,珠穆朗瑪峰只有8848米。而火星上有一座高達二十多公里的山,因為火星重力比地球小很多。

以生物為隱喻,我們來看看企業難以做到超級大的原因:

① 太大太重,自己被自己壓垮;

② “反射弧”過長,被人咬了一口,半天反應不過來,笨;

③ 又重又笨,行動慢,無法在競爭中生存。

以上的例子很多,我們就不逐一論述。

二、超級大公司就是超級AI

為什麼會一下子出現一波萬億美元公司?如你所見,前十大公司幾乎都是科技公司了。

誰將是地球上第一個“99萬億美元市值”的公司?

當這個世界越來越數字化,會發生以下鉅變:

A、我們已經在為這個世界編碼,一切都將“數字化”;

B、我們慢慢地在數字世界裡形成數字化大腦;(想想看,這些科技公司就是一個個超級數字大腦)

C、我們正在用AI來模擬人類的大腦,從而加速了A和B。

所以,回到上面生物的隱喻,現在的超級大公司,幾乎都是基於數字的。

所以先天解決了三個問題:

問題1:太大太重,自己被自己壓垮。

解決:數字公司擺脫了重力的限制;

問題2:“反射弧”過長,笨。

解決:數字公司的神經網絡分佈越廣,就越聰明;

問題3:又重又笨,行動慢。

解決:超級公司是在數字空間快速移動的。

確切說,每個超級大公司都是一個超級大AI,越大越聰明,他們擺脫了重力,以及其它物理意義上的限制。

三、超級大公司就是超有機體

順著生物的隱喻,還可以有另外一個解釋:超個體(英語:superorganism,又稱超有機體)是一個由許多有機體組成的有機體系。

超個體在控制論特別是生物控制論中是重要的。它們表現出一種“分佈式智能”形式的系統。其中,具有有限的智能和信息的個體媒介能夠集中資源,以完成超出個體能力的目標。

在生物中這種行為的存在對於軍隊和管理應用已經有許多影響,並且正在被積極研究。

有些科學家提出,人類個體可視為“超個體”;因為一個典型的人體消化系統包含1013至1014個微生物,其宏基因組(“腸道微生物組”)載有的基因數量至少是人類基因的100倍。

蘋果的全球開發者數量近2000萬,還不算其硬件產業鏈人數。

馬雲說,阿里巴巴希望把自己能夠打造成為一個基於網絡的經濟體,在未來更是要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

“經濟體和普通公司的區別是,公司只用考慮自己的利益,而經濟體要承擔社會責任,它不是規模和利潤的差別,而是擔當和責任的差別。”

“我們希望為全世界解決1億的就業機會,我們希望能夠服務20億的消費者,我們更希望能夠為1000萬家中小企業創造盈利的平臺”。

在超有機體裡,超級大公司扮演著某個超級器官。

對人體而言的最大器官,單純論體積的話,是肺;論面積是皮膚(如果皮膚也可以稱之為器官);論長度是血管;論消耗能量最多的是大腦!

超級大企業是肺,給超有機體源源不斷地帶來空氣(流量);

超級大企業是皮膚,有無數個觸點,精確而全面地感知外部世界;

超級大企業是血管,讓數據流淌其間;

超級大企業更是大腦,悄悄地控制著一切。

四、那些人類歷史上的超級大公司

話說回來了,歷史上真的沒出現過1萬億美金市值的公司嗎?有。請看下圖:

誰將是地球上第一個“99萬億美元市值”的公司?

第七名:微軟(1999年)

按照今天的通脹標準,在1999年,微軟的市值可以折算成9000億美元,可謂非常接近。

第五名:中石油(2007年)

按通脹折算,市值曾達到1.4萬億美元。傷心往事啊,“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滿倉中石油”。

第四名:沙特阿美石油公司(2010年)

當時市值估計達4.1萬億美元。

第三名:南海公司(1720年)

南海公司在1711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仍然進行時創立,表面上是專營英國與南美洲等地貿易的特許公司,但實際是協助政府融資的私人機構,分擔政府因戰爭而欠下的債務。

其股價由原本1720年年初約120英鎊急升至同年7月的1,000鎊以上,全民瘋狂炒股。

國會在6月通過《泡沫法令》,炒股熱潮隨之減退,並連帶觸發南海公司股價急挫,至9月暴跌回190鎊以下的水平,不少人血本無歸,包括著名物理學家牛頓爵士也蝕本離場。“經濟泡沫”一語即源於南海泡沫事件。

第二名:密西西比公司(1720年)

密西西比公司是一間18世紀時的法國公司,它當時主要目的是在隸屬於法國的北美地區密西西比河流域,從事貿易和開發等等的商業活動。

後由一名叫做約翰·羅的商人所買下,當時法國政府承諾給他25年的壟斷經營權。

密西西比公司先後以其雄厚的財力,發展出了法蘭西東印度公司和法蘭西銀行。在這段時間之內,該公司的股票由500裡弗爾漲到15000裡弗爾。

但是在1720年夏天時,投資人對這間公司的信心大減,結果一年之內股票價格跌回500裡弗爾。

南海泡沫事件,密西西比泡沫事件及1637年的鬱金香狂熱並稱歐洲早期“三大經濟泡沫”。

現在的萬億美元俱樂部,會形成一輪“數字化泡沫”嗎?

第一名:荷蘭東印度公司(1637年)

該公司是荷蘭歷史上為向亞洲發展而成立的特許公司,成立於1602年3月20日,是世界第一家跨國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指公開而非特權股份),1798年解散。

到了1669年時,荷蘭東印度公司已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私人公司,擁有超過150艘商船、40艘戰艦、20,000名員工、與10,000名傭兵的軍隊,獲利同樣驚人,股息高達40%。

認購股份的熱潮時,荷蘭東印度公司共釋出650萬荷蘭盾的證券供人認購,當時的10盾約等於1英鎊,而1660年代荷蘭一位教師的年薪約280盾,光阿姆斯特丹一地就認購了一半的股份。

荷蘭東印度公司為什麼這麼牛?大致有如下三個原因:

第一個、荷蘭東印度公司建立於17世紀歐洲的大航海時代,當時的歐洲各國興起海上冒險,探尋世界地理,更發展外海的商機。

第二個、荷蘭當時的國家議會授權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東起非洲南端好望角,西至南美洲南端麥哲倫海峽,

具有貿易壟斷權。

第三個、荷蘭東印度公司是第一家可以自組傭兵、發行貨幣的公司,也是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並被獲准與其他國家定立正式的條約,並對該地實行殖民與統治的權力。

五、地球上第一個市值99萬億美金的公司

好了,終於要說本文的關鍵問題了:誰將成為地球上第一個市值99萬億美金的公司?

從上面一長串論述,我們會發現,最大的公司,往往要依託對新世界的開拓,這就離不開一個詞:殖民地。

本質而言,這一波一萬億美元市值公司的興起,恰恰是來自:數字殖民地。

地球從物理空間看,很難有什麼殖民地了。但是當人們的生存空間從物理世界轉向數字世界,新的殖民機會出現了。

以前的殖民者,是靠土地來劃分;

數字世界的殖民者,則是以數字空間的不同價值維度來劃分。

硬件入口、搜索、電商、社交、雲計算、遊戲,超級企業們諸侯割據。

這些數字化超級企業的市值,一部分來自於對物理世界的降維打擊,一部分來自於開闢全新的數字化疆土。

面對這些龐然大物,我們毫無經驗。拆分?數字大腦一分為二之後,又能迅速長成兩個大腦。

個體,將如何在龐然大物時代生存?

地球上第一個市值99萬億美金的公司,也會來自於“殖民”。

我預測有兩種可能,一個是虛擬意義上的,一個仍然是物理意義上的。

① 意識殖民地

即:將意識上傳到網絡。迄今為止人類還是沒搞懂意識到底是啥玩意兒,一旦琢磨透了黑客帝國馬上可以撿起來,市值最少99萬億。黑客帝國自己發的虛擬貨幣就更沒邊兒了。

② 火星殖民地

如果馬斯克不垮掉,可能成為歷史上第一個99萬億美金市值公司的CEO,當然,也可能是貝佐斯的“藍色起源”哈。

99萬億美金市值,按照20倍PE,5萬億美金利潤,15萬億美金銷售額。一張火星船票50萬美金不算貴吧,一年3000萬人去火星就夠啦。何況還能發火星幣呢。

人類有史以來最高市值的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其成立將近200年間,總共向海外派出1,772艘船,約有100萬人次的歐洲人搭乘4789航次的船班從荷蘭前往亞洲地區。平均每個海外據點有25,000名員工、12,000名船員。

馬斯克也是靠船賺錢:龍飛船。

誰將是地球上第一個“99萬億美元市值”的公司?

不管是黑客帝國,還是移民火星,那時候,還要美元幹嘛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