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青年說|蘇州評彈彈詞演員蔡玉良:藝術之花源於勤學苦練

【人物自述】

我是蘇州青年蔡玉良,一名評彈彈詞演員

蘇州評彈是盛行於江南一帶的地方曲藝,是評話和彈詞的總稱。她起源於風景秀麗、我們美麗的蘇州,所以都是用蘇州話來演出,約有四百年曆史,被譽為江南“奇葩”。

蘇州評彈,以它輕便靈活的形式、優美動聽的音樂、生動傳神的說表、引人入勝的內容而博得了廣大群眾的喜愛,在海外僑胞中也有一定影響,被臺灣著名國學大師俞大綱譽為“中國最美的聲音”。

評彈藝術的表演分為說、噱、彈、唱四部分。每個部分都很難掌握,又互相關聯。我初學評彈時,只知道死記硬背,背下來能在書檯上說完就算完成任務了,慢慢地時間長了就感覺不是這麼回事。要怎樣才能拉住聽眾的耳朵?這是個大問題。你說的語氣語調,抑揚頓挫,時不時的還要穿插點噱頭,彈得要有節奏感,唱得要入情入味。這其中每個環節都帶給我很大的困惑,還是我們團的前輩和我的老師們給我指明瞭方向,給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藝術觀。

所謂師傅帶進門,修行在自身。我每年都要完成200多場長篇演出任務,經過一遍又一遍的磨練,不斷地努力使我有了快速地成長。

評彈有很多流派,每個流派都有它的藝術特點。2013年我們團策劃了一場“光前裕後”評彈流派唱腔演唱會,我當時在其中演唱的是一大流派“張調”唱腔,評彈藝術家張鑑庭所創“張調”脫胎於“夏調”,受“蔣調”影響,揉進京劇老旦唱腔的音樂因素,具有中氣充沛、咬字清晰、蒼勁激昂、韻味濃郁的特點,有令人傾倒的藝術感染力,是彈詞流派唱腔中最受歡迎、流傳最廣的流派之一。

要繼承這樣一個大流派,我感覺壓力山大,要攻克這個難關,就得花比別人更多的時間和努力,我反覆聽錄音,咬字、發音、用聲方法、唱腔轉音等等,我當時很迷茫,也想到過放棄,但是想到團裡搭建了這麼好的一個平臺,讓我們展示自己的機會,不抓住就會永遠失去,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個好兵,如果放棄,那麼之前的所有努力也將付之東流,所以硬著頭皮堅持了下來,那時候幾乎整天帶著耳機,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琢磨

,付出總會有回報,終於在演唱會上一唱而響。後來應北京邀請,在長安大戲院演唱,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直播,受到廣泛好評。此外,還在蘇州、上海成功舉辦了個人專場彙報演出,也都獲得了不錯的口碑。

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我認為我有一種義務和責任,就是傳播社會正能量,所以我還積極投入到各種公益演出的活動當中去,主動排演了一些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好人好事類短篇,有小舉動大文明的《一元錢》、見義勇為的《奪刀英雄》、救死扶傷的婦科醫生史明的故事《白衣丹心》等等,到各個社區、學校和單位進行傳播演出。心存感恩,以感恩之心回報所有幫助過我的人,回報社會。

蘇州青年說|蘇州評彈彈詞演員蔡玉良:藝術之花源於勤學苦練

【蘇州青年說·對話蔡玉良】

問:學習、從業期間對您幫助比較大的人?

答:對我有幫助的人很多,特別是我的先生,因為“師傅帶進門”。另外還有我們團的盛小云團長,是她鼓勵我往張鑑庭的“張調”方向發展,這對我的影響很大。如果沒有他們,我的事業上也不會這麼順利。

問:最瓶頸和迷茫的階段是什麼時候?有沒有想過放棄?如何克服?

答:學評彈的路上有兩個階段的瓶頸期,一是怎麼說,二是怎麼唱,那時候真的很迷茫,也想過放棄。後來我的老師、前輩們跟我講了很多,自己慢慢感悟,也就開竅了,開竅之後就輕鬆不少。還是要靠自己努力鑽研,寶劍鋒從磨礪出,藝術之花源於勤學苦練。

問:在傳承上有沒有什麼目標和期望?

答:傳承這個話題很難,不過對我來說,首先要做到的是把老先生傳下來的、優秀的傳統技巧、段子學會,把它們化為己有,這是繼承。繼承之後便是要通過自己的鑽研,讓這些傳統的東西在自己身上產生亮點,我認為這就是發揚了。我現在要做的就是學好、並且傳播好。

問:傳統藝術如何在新時代下發揚和繼承?

答:首先得學會、理解,然後結合當今社會、與時俱進,才能在新時代下把傳統藝術發揚光大。

問:什麼時候開始參加公益性質演出?有沒有最觸動你的事情?

答:2012年、2013年開始接觸公益演出,做了好幾年了。最讓我感動的是《白衣丹心》,榆林地區醫療隊中的白衣天使史明為了挽救一個孕婦不顧自己的生命,這件事讓我很感動。把好人好事用藝術形式表達並傳播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我也會繼續做下去。

【馬克思主義學者點評】

藝術是美化的生活,生活需要藝術來引導。蔡玉良不僅在勤學苦練中完成了藝術的傳承,更用表演傳播正能量,用走近市民生活為評彈這一古老的藝術注入時代的能量。蔡玉良讓我們看到了新時代藝術的價值,只有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才是人民的藝術;藝術只有融入生活,才能獲得生機,只有引導生活,才實現價值。

——蘇州市委黨校哲學博士 田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