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青年說|景區管理工作者殷曉虹:石湖這片綠水青山,我來守護

【人物自述】

我是蘇州青年殷曉虹,一名景區管理工作者。

青春如果有顏色,那屬於我的,一定是最鮮活的綠色,因為我來自位於蘇州西南角的城市綠肺——石湖濱湖景區。

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而六臨石湖,讚歎到“佳麗江山到處同,惟有石湖乃稱最”,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與深厚悠久的歷史人文,造就了這一片綠水青山的江南勝景。

2012年4月28日,石湖濱湖景區正式面向市民遊客免費開放,成為傳播蘇州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窗口。就在這一年,我來到了石湖,認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夥伴。

今天,我想給大家講講,屬於我們的青春故事。

這是一個平常的夏日,高溫下的景區遊客寥寥,顯得異常安靜,年輕的觀光車司機正一個人行駛在迴游客中心的路上,突然發現,地上有幾張紅燦燦的百元大鈔,他立刻把錢帶到了客服前臺,並敘述了撿拾過程。

沒過多久,一位遊客在辦理趣味自行車歸還手續的時候,順便詢問了客服人員,是否有人撿到了一些現金,她說由於沒有用皮夾,遺失的錢基本上也不會失而復得,只是不甘心嘗試著詢問一下。

沒想到,經過數量和金額的確認,這筆錢又分文不少的回到了她的手上,讓遊客著實驚喜不已,連聲道謝。

去年夏季,受太湖藍藻爆發的影響,石湖部分水域也出現了藍藻,承擔藍藻防控工作的,是我所在的一個平均年齡不足30歲的年輕團隊。

關鍵時刻,我們沒有退縮,毅然站到了最前線。藍藻的產生和氣溫息息相關,越是高溫悶熱,藻情越是嚴重,我們頂著炎炎烈日,奔波在一線,及時上報現場情況,溝通協調打撈船隻,還在領導的帶領下,創新的開發出“吸藻神器”、採用“隔離圍欄”,大大提升了藍藻的打撈效率。

在大家的努力之下,石湖未出現大面積藍藻爆發的情況,成功打贏了這場將近4個月的“水質保衛戰”。

今年年初,蘇城迎來了盼望已久的大雪,石湖山水在銀裝素裹的裝扮下,顯的別樣動人。但低溫暴雪的天氣,也給景區遊覽帶來了極大的安全隱患。

作為團支部書記的我,立刻發動全體公司青年,第一時間加入到抗災隊伍之中。大家分工協作,緊密配合,根據既定線路有序推進掃雪工作,高強度的勞動之下,有人凍紅了雙手,有人溼透了鞋襪,但沒有人叫苦喊累,沒有人停下腳步,直到掃完最後一條園路的積雪。

那天,在我的微信運動排行榜上,石湖青年們穩穩佔據了前幾名的位置,近三萬步的行走記錄背後,正是他們是一顆顆熾熱的服務之心。

青春總和夢想有關,夢想成為超級巨星,夢想說走就走的旅行,夢想做一個斜槓青年,可回過頭來看看,你是否曾為其中一個努力堅守!

今天,我想自豪的說,我有!為石湖奮鬥的青春,不後悔!因為看到了日益增色的美景,看到了遊客滿意的笑臉,看到越來越多的人來到石湖,瞭解石湖,愛上石湖。

我們的工作大多平凡而普通,但平凡的崗位並不意味著平庸的人生,把每件平凡的小事做好,一定會鑄就不平凡的自己。

我和我的小夥伴們,將一如既往的守護好這一片綠水青山,用青春的誓言,紮實的行動,做好生態文明建設的服務者、宣傳者、發揚者,在時代發展的前進潮流中,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蘇州青年說|景區管理工作者殷曉虹:石湖這片綠水青山,我來守護

【蘇州青年說·對話殷曉虹】

問:當初是大學畢業後就來到了石湖景區嗎?是怎麼想到進入景區工作的?

答:我是大學畢業一年後來到石湖景區,大學學習的就是園藝專業,所以來景區工作也是完全對口的,在這裡,我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

問:你的演講了更多地介紹景區管理工作人員整體的光榮與夢想,那能不能分享一些你個人的經歷?

答:我剛來的時候,做的是綠化管理工作,一做就是5年多。最初這項工作只有我一個人在做,景區的面積很大,綠化品種多,當時又處在施工養護和後期長期綠化養護交接的階段,所以當時工作還是挺艱難的。我努力地“多聽、多看、多學”,慢慢地理出了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制定了針對石湖景區綠化特點的養護管理辦法與考核標準,使得景區的綠化養護考核工作有制度可循。

問:你的聲音很好聽,錄製的時候給我們都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有結合這方面的特長為景區做些什麼嗎?

答:嗓音算是老天爺賞的飯,也確實在景區服務上發揮了一點用場。我們景區有畫舫船,遊客在船上游覽時,考慮到人力有限,不可能無間歇地配備講解員,我就製作了畫舫船的導遊詞錄音。這樣遊客上船後只要播放錄音就可以聽到講解。後來在此基礎上,又錄製了節假日遊覽須知廣播、觀光車講解詞、景區宣傳短片等,算是為景區的宣傳工作獻上自己的微薄之力。

問:來到石湖的6年,覺得自己最大的收穫和成長是什麼?

答:收穫和成長是非常大的。我們景區是24小時、對所有人開放,因此日常就會碰到形形色色的遊客。在和他們打交道的過程中,見識到很多不一樣的事,對自我也是一個提升。尤其是碰到一些不講道理的遊客,最初我是不理解的,後來學會慢慢和他們溝通,產生共情,讓他們也能理解我們的工作,理解景區的管理規定。

【馬克思主義學者點評】

這是一支“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的團隊,像蘇州仲夏的綠色一樣生機勃勃。他們用拾金不昧的情操,勇戰藍藻的堅持和掃雪便民的辛勞,為青春的桂冠刮垢磨光,鍛造了一個屬於新時代平凡崗位上的青年們,腳踏實地、兢兢業業工作的朝氣蓬勃的群像,是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中閃亮的青春名片。

——蘇州市委黨校哲學博士 田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