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熟時節回故鄉

瓜熟時節回故鄉

——每年瓜熟的時候,父親便守望這一年的收成,一邊抽菸一邊在尋思著。“瓜熟了,帶上孩子們都來吃瓜嚐鮮。”這是父親來電話的主要意願……

漫無邊際的黃土丘陵之中,加著一條蜿蜒曲折的季河,順著這條青石砂河徑直而上,大約12公里處,就到了一個兩河交匯的要道地方,這裡屯兵式的駐紮著一個村子,這古老的村莊就是我的故鄉住寨!

瓜熟時節回故鄉

這裡的山,貧瘠且有點荒涼,這裡的土,厚重卻又肥沃,每逢雨水充沛的年份,那些原本光禿的山樑上也會生長在鬱郁蒼蒼的綠,那錯綜複雜的山溝裡依舊會長出糜谷小麥;還有那一片片青石砂地裡,蓬勃的生長著令人出乎意料的好東東,這就是素以天然罐頭之稱的“高灣西瓜”和“高灣籽瓜”。

這裡自古以乾旱聞名三隴,這裡也因盛產西瓜和籽瓜而享譽省內外。花剩荼蘼,布穀聲稀,麥熟杏黃的時候,也是故鄉瓜瓜熟蒂落的時候,當我趁車出縣城闇門,沿省道207線一直往南40餘公里至葉家灘左拐,再沿這條鄉鎮公路進入野糜河口,沿河兩岸及河灘到處都看見大片砂地,地裡鬱蔥蓬勃的瓜秧間洋洋灑灑著滾圓如珠的西瓜,時刻都漾溢著出挑逗和誘人,無論是異鄉歸來的遊子,抑或是南來北往的行者,征途的疲憊和困渴,真會讓人見而垂涎欲滴……

瓜熟時節回故鄉

沿途瓜地邊老鄉摘好準備裝車的西瓜,可謂珠圓玉潤,堆積如山,停靠在路邊的雙橋大卡車旁,人們忙碌著過磅裝瓜。每逢這個季節,這裡的田間地頭都時隱時現傳來這樣的口語,或“要得要得”,抑或“啥子啥子嘛”,這就是那些來自四川等地的瓜販子們在買瓜挑瓜時發出的川音。因為這裡盛產著大量的西瓜、籽瓜,也讓許多四川和南方的瓜販子及其一部分南方人,知道和銘記了“野糜川”,記住了“高灣”這些不為他鄉熟知的地名!!!

沒有人會想象到,在這荒涼貧瘠的溝壑裡會長出這甜徹心脾的瓜蛋蛋,更沒有人會理所當然的把“甜蜜”、“滋潤”的詞語和感覺與這片乾涸枯黃的土地相聯繫。殊不知這由來已久甘甜爽口的瓜蛋蛋,在滋潤了天南地北吃瓜人的心脾腸胃的同時,鼓了瓜販子的錢包,甜了莊戶人的日子,這就是傳說中的“野糜河”,這就是讓人聞之垂涎的“瓜鄉高灣”……

瓜熟時節回故鄉

瓜熟時節迴歸故鄉,一路看到的是滿園綠珍珠,處處“碧玉”生香,鳥鳴歌喉甜,蜂蝶採蜜忙的景象。瓜熟時節,回到故鄉,聽聽信天游在山谷澀澀吟唱,看看父老鄉親熱情洋溢的臉龐。夏風灼灼,赤日炎炎,來到瓜鄉的人,口潤腮軟,走過瓜鄉的人,汗液都甜。遠方的客人喲,瓜熟時節,如果你來甘肅,莫忘了再來靖遠,來到靖遠,你務必來一趟高灣,因為這裡有比黃土敦厚的民風,這裡有比蜜還甜,比冰還爽的西瓜和籽瓜!!!

(作於2014年7月)

瓜熟時節回故鄉

國畫家劉喜鵬藝術簡歷

劉喜鵬,字,翔天,野嶺。1963年2月生,甘肅靖遠人。畫家,美術評論家。自學成才。後又進修於西北民族大學學習美術教育專業,又考入全國藝術最高學府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院攻讀在職研究生,期間應邀為中央辦公廳、人民大會堂管理局和農工中央辦公廳創作丈二巨幅中國畫山水《百川匯流》等作品。2016年,他的八尺國畫《雲水禪心》又被中央文化管理幹部學院收藏,有多篇文藝評論在《美術報》、《中國書畫報》、《甘肅文藝》等國內專業報刊發表,其中“中國畫有沒有病?”在《美術報》2008-5-3日“評論週刊”被加‘編者按’發表,在中國國畫界引起強烈反響,並被“人民美術網”等國內幾十家藝術網站轉載,他因此榮獲2008美術報首屆十大年度人物提名獎,與張海,王西京,周韶華等大家同獲殊榮。論文《中國畫,呼喚‘中國製造’》在《中國書畫報》發表,並被《中國日報,‘國際論壇’》轉載。中國網絡電視臺(CNTV)、中國旅遊衛視曾聯合拍攝專題片《黃土禮讚——畫家劉喜鵬》,他曾主持編輯出版《翰墨烏蘭——靖遠書畫藝術作品集》。

現為:國家友好畫院特聘高級畫師,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院特聘畫家,農工黨中央書畫院畫家,甘肅國畫院畫家,香港特別行政區美術家協會會員,甘肅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甘肅省美術家協會會員,甘肅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白銀市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靖遠縣美術家協會主席,靖遠畫院院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