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的火熱,不如自我內心世界的認同

黑鏡 ,第三季的第一集,曾經有這樣一則故事,在劇中這個世界有一套互相“打分”的評判體系,每個人見面交流,都會給對方一個評分,一到五星。

所以劇中的每個人都非常看重別人的認可和首肯。給別人看照片一定選個漂亮的角度,哪怕蛋糕十分難吃,拍完照再吐掉。見到討厭的同事,也要沒話找話笑臉相迎,戴著虛偽的面具只為互刷高分。為了住進夢寐以求的公寓,女主角需要在短時間內取得4.5的高分,必須刷分,也就是需要得到大批量高分用戶的五星贊。她不顧一切去參加某上流閨蜜的婚禮,這個過程,她倒黴地遭遇了航班取消、自駕車無油、蹭車被傷害,最後甚至被閨蜜放棄,分數“急轉直下”。

最後,無比壓抑的她,走向了極端,釋放了內心所有的黑暗力量,走向萬劫不復。虛榮、嫉妒、焦躁,不顧一切取悅這個社會,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逐漸喪失了自己的心智。有人說,一個人心智成熟的表現之一,就是不再在乎別人對你的評價。

很多時候,我們往往所在乎的,卻不過是別人隨心而出的一句話和一個動作。

一個人最大的痛苦,常常是用別人的想法和標準,來左右和衡量自己的人生。

作家盧璐曾經分享過一個饒有意思的故事。她的一個朋友來上海開會,因為行程很滿,為了能夠時間優化,她帶著作者去了一個行業招待酒會。酒會上的人,邊吃邊吹牛,這個說,我們公司準備去拿融資;那個說,我剛剛從迪拜回來,我們住了一個月的帆船樓;第三個說,我們剛剛在上海買了別墅。

正當作者和朋友一臉尷尬地站在角落裡的時候,酒會主辦公司的老總在人群中,發現了她朋友,跑過來敬酒,感謝她朋友能來,老總還親自賜了一張名片。老總離開之後,她朋友在酒桌上的價值直線上漲,大家紛紛上前跟她套話,試圖猜測她到底有什麼來頭。

朋友笑笑說:“我是個研究員,我們最近做課題和他們公司有點關係,所以見過一面。”後來作者問朋友:“你為什麼剛剛在酒會上不說自己的來頭啊?”這位朋友是歐盟投資的幾百萬歐元的實驗室的項目負責人,她研究的尖端課題,可能產生上億的利潤,可是朋友一臉輕鬆地聳聳肩說:“哪又怎麼樣?我不還是一個孩子一個老公、要還二十年房貸、每天焦頭爛額的中年婦女。其實,在我這個年齡,我已經不需要別人來肯定我的價值。”

很多時候,很多人都希望能活在別人的尊重裡,享受著別人投來豔羨的目光。為此不惜無底限展示著自己的地位,賣弄著自己的才學,炫耀著自己的擁有,吆喝著自己的成就。

那些急切地想要用外在的繁華裝點自己的行為,恰恰透露著自己內心的自卑和渺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