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知識儲備是不是貧乏到不足以支撐一段開拓性的對話

和缺乏好奇心的人生活在一起,厭倦是遲早的事情。但很多人沒有在關係的初期注意到這一點。

如果你自認為還算一個對世界有點好奇心的人,如果找到的另一半是一個缺乏好奇心的人,那你自己不斷的成長需求就會不斷的和對方的故步自封產生矛盾,也就共同無法體味生活的趣味和樂趣,最後分手也就是大概率的事件。

一個人是不是有意思,是否對世界充滿好奇心,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方面來觀察:

1

聊來聊去

永遠是那點東西

最能判斷一個人是否有意思的,是通過觀察話題的多樣性。

我認識一個女性朋友,我和她認識五年了,五年來幾乎每一次見面她都在講她害怕丟掉現在這份工作。

像她這樣的人你身邊也一定有——和她聊天是聊不出什麼新東西的,要麼永遠在抱怨工作或者伴侶,要麼永遠在糾結一些講了幾百遍的陳芝麻爛穀子。

和這種人尬聊是一件特別痛苦的事情,因為她的世界就只有那一畝三分地。你會發現你們聊天的話題兜兜轉轉,最後總是會被她繞回那麼三兩件她感興趣的事情。

這其實還反映了這人的話題和知識儲備極為貧乏,貧乏到不足以支撐一段開拓性的對話。

人的話題儲備是通過好奇心在幾十年中逐漸積累的,非一朝一夕可以改變,和這種人生活就是一場漫長的牢獄。

2

“你懂這有啥用?”

注意觀察一個人的口頭禪是不是“所以又怎樣呢?”、“你懂這有啥用?”、“…so?”。

“我在學西班牙語”——“你學了能幹嘛?”

“我最近在研究明清建築”——“所以呢,你研究這有啥用?”

這些話是聊天的大殺器,足以掐滅掉任何有意思的火花。一旦以“有用”與否作為學習的唯一動機,分分鐘扼殺掉對新知的全部興趣。

好奇心強的人會廣泛涉獵大量“無用”的技能——調酒、野外求生、手工。這說明這個人對知識的索取無太多功利性。而缺乏好奇心的人對所有“無用”的東西非常排斥,視為浪費時間。

因為好奇心不足,所以他們根本沒有任何動機去學無用的東西,和這種人生活在一起,你的興趣廣泛度會被打擊和壓縮,逐漸成為一個無趣而“有用”的人。

3

不看書

無論紙質版還是電子版

你不妨在身邊做個調查,問下週圍人最近一次買書是什麼時候,再讓被調查的人報出一本最近看完的書的書名。

結果肯定不會有意外:能堅持長期買書看書的人,是人群中的極少數。而絕大部分人,自從離開校園後就徹底不再看書了,一本也不再看。

所謂求知慾,其實和好奇心是一體兩面。缺乏對未知的好奇,自然也就無法從探尋未知中找出趣味來。

因而大部分人的學習階段對於整個人生來說非常短暫,一旦離開校園後就完全停止了學習。

所以畢業多年後你去和她聊天,會發現她好像被凍在原地似的,多年尺寸未進。

而愛買書愛看書的人,往往都是多少能從讀書中尋到一點趣味來的人,和前一種人本質上就不是一個物種,三觀也不會非常一致。

4

對“人”

沒有強烈的好奇心

你身邊是不是總有一種人,不管是和出租車司機、菜市場賣菜的大媽、還是旅途認識的人都能夠很輕易的建立聯繫,侃侃而談。

而這種聯繫的建立,源於對陌生人的強烈的好奇心。而另一種人,則完全不想了解別人,也很少和陌生人主動交談。

普通的中國人對陌生人通常敵意較重,尤其我們父母那輩人,很多一輩子只和自己熟悉的人交往,也從不參加有陌生人的聚會。

在互聯網時代,其實社交軟件是一個篩選有意思的陌生人的很有效率的方法。就像陌陌以前有句話我就很喜歡:總有新奇在身邊。

我很早就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一般手機裡裝著陌陌這類社交軟件的人,通常更好相處。

因為這其實是一種篩選,她能裝陌陌,至少說明這人對與人交際有需求,對陌生人沒有非常大的敵意和提防,和這樣的人溝通通常相對會比較輕鬆。

玩社交軟件至少有一個好處,就是能接觸到和你的階層千差萬別的人。和三教九流打交道,是最低成本的鄉野調研。

5

去外面吃飯的時候

永遠只點自己吃過的菜

吃飯從來不是小事,我發現很多人嚴重低估了飲食習慣和口味對一段長期關係的重要性。要知道,吃什麼或不吃什麼這種事情,起重要性對人類來說足以掀起無數次戰爭。

飲食口味至少反應了三件事:

1、原生家庭打下的貧富烙印;

2、對既有習慣的保守程度;

3、對新事物的嘗試意願。

這三點放在任何一段長期關係中都是非常致命的問題。

從來只點自己吃過的菜,這只是一個表現,更深刻的原因是他們內心深處拒絕任何改變,是堅韌而保守的人。

這類人還有個特徵是地域觀強烈,對自己的家鄉有著非常偏執的認同,對其他地方的人事物有著莫名其妙的貶低。

和這類人交往是很疲憊的,因為你永遠要去迎合他的習慣,而他不會為你做出任何改變和調整。

6

不愛旅行

或者說對旅行沒有強烈需求

有種人,通常不管待在哪個城市,也只會在住所半徑一公里的範圍內活動。在自己所在的城市尚且如此,就更不要說去遠方了。

歸根結底,旅行和其他任何事情一樣,是有收益和成本的。覺得收益大於成本的人會熱衷,覺得成本大於收益的人會排斥。

對一個國內中等收入的人來說,為期一週的旅行,機票酒店往往要消耗自己一個月的收入。因為這些人缺乏對世界其他地方的探究興趣,所以從探索中能獲得的快樂不足以抵消旅途勞頓和金錢消耗。

失去了對世界的探究欲其實挺可憐的。陷在一個地方而不移動,這本身就會加劇一個人的既有偏見,假以時日往往心態更趨保守和頑固。

諸位可以觀察一下自己父母那輩人,是不是老了以後經常愛出去走動的人更好相處?但凡老夫妻滿世界跑的,一般和子女的關係都能較為健康輕鬆。

7

對外國人和外國文化

不瞭解,有牴觸

我記得有個英語外教曾經發過帖子,說盡管他是純正美國長大而且英語非常好,但是在中國當英語老師卻經常因為膚色是黑色被嚴重壓價,因為大多數中國家長先天性的覺得白人的英語會更好。

這個例子很典型——其實大部分普通的中國人其實對世界並不那麼瞭解。有限的認知也充滿錯誤和偏見。

儘管互聯網和信息流通已經到了今天的地步,但我發現對外國的瞭解和熱衷,依然只是大城市中產階級才具有。

一個人好奇心強不強,其實可以通過對外國的興趣來體現,越是小地方越能體現。

因為小地方和外國人打交道的機會少,普通人對外國文化沒有掌握的必要性,這這種地方很能對外國的一切保持長期的熱情,才更能說明一個人的開放性。

一個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人是不會被母國束縛住的,他們能跳出中國人的思維範式去看待世界上的其他人。

8

胡扯和編故事的能力

基本為零

要知道什麼是腦洞大?

所謂腦洞大的意思,就是能考慮到事件所有的可能性。

網上你能看到的許多瞎扯淡,比如什麼阿笠博士/毛利小五郎才是黑暗組織幕後大boss,機器貓的黃粱一夢暗黑大結局之類的,都是這類腦洞特別大的,有意思的人想出來的。

這反映了一個人聯想能力強,有發現事物間隱含的聯繫的能力。和這種天馬行空的人在一起非常好玩。

一旦你接觸過這種人,再去面對生活不懂得發現的人,必然是味同嚼蠟。

無趣的人有個最明顯的特徵就是腦洞小,無腦洞,所以只能被動接受別人的腦洞。

在讀書的時候體現的並不深刻,因為傳統應試教育無法測量發散思維,只能用標準答案考核人,也就無從獎勵編故事這種創意性的能力。

於是那些無趣無味,但背課本比較強的人就被選拔了上去。

這就是為什麼從交朋友的角度,學歷並不能保證對方是一個有意思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