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車加價名目繁雜:滴滴「三重加價」 首汽時長費翻倍

近兩月,交通運輸部官方微信公眾號連發九文,直接將矛頭對準了網約車,批評行業“燒錢大戰”、“脫實向虛”、非法營運等問題。

其中,在《“燒錢大戰”不可持續》一文中,交通運輸部指出了網約車的畸形發展。“‘燒錢’補貼燒出了短時的市場份額,也燒掉了長期的市場公平與底線。是短視行為。”短期看來,以“燒錢”補貼的方式鼓勵人民群眾選擇某一家的互聯網平臺服務,看上去是平臺公司搶佔了市場份額,人民群眾獲得了“優惠”。但長期看,“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所有享受到的“免單”服務,是以犧牲長遠利益為代價。

實際上,在資本熱情冷卻,政策規範後,專車價格也逐步“返璞歸真”,從基礎價格上看,專車依然低於出租車,但值得注意的是,專車許多隱性加價空間,尤其在高峰期與夜間,價格可能比普通時段高出50%。

專車加價名目繁雜:滴滴“三重加價” 首汽時長費翻倍

補貼風氣已過 市場迴歸理性

“網約車市場前期發展實踐已經證明,燒錢補貼並不可持續,企業通過低價傾銷‘搶佔市場’的結果也只能是‘寅吃卯糧’,自身揹負沉重負擔,最終損害的是消費者利益。同時,還將會滋生人車不符、套牌、刷單等問題,擾亂市場公平競爭秩序,不利於企業和行業的長期健康發展。”針對網約車市場的補貼大戰,交通部新聞發言人吳春耕於4月27日直接發聲,指出這一行為實則損人不利己,長此以往必將導致整體市場的傾覆。

當然,補貼大戰現在已經退潮,最關鍵的是給錢的資本們已經露出疲態。在此之前,騰訊董事會主席馬化騰曾在一次公開演講時提及“滴滴快的兩家互相頂住,千萬元級別的‘燒(錢)’,最高一天花了4000多萬元,想想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就給馬雲打了個電話,後來滴滴快的合併了。”在現在資本市場相對低谷的環境,已經很難有更多的金元炮彈為補貼大戰添火了。

更重要的是,政策也不允許這種不規範的價格競爭。“新兵”美團打車曾在上海掀起“打車最低一分錢”,也因為擾亂市場秩序被上海交委叫停。

“網約車市場競爭終歸要從價格轉向服務的情境下,”一名業內人士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若以創新經營模式、提升服務品質、完善消費體驗為導向,在服務供給、地圖數據、場景結合等方面深度競爭,勢必能更好地‘向服務要用戶’。”

基礎價格低於出租車 但額外加價名目眾多

目前,深耕專車領域的主要是滴滴、神州及首汽三個平臺。從各家平臺的價格列表來看,同樣選擇專車舒適款,滴滴起步價為13元,普通時段里程費僅為2.4元/公里,也沒有時長費,三個基礎價格都是最低的;首汽起步價及里程費分別為13元與2 .6元/公里,均低於神州專車的15元與2 .8元/公里,兩個平臺則還要加上時長費0 .5元/分鐘。

從三家平臺基礎價格看,現在的專車比出租車還要便宜,但南都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各家平臺的收費標準除了在基礎計費方式上不同,還在一些種類繁多的“隱藏加價”項目上形成差異。

比如滴滴每個時間段的里程費都不同,早晚高峰較平峰高出20%,夜間更是超過50%;首汽高峰期時長費翻倍,夜間行駛每公里還會加價。正因為如此,在專車的使用高峰期,通勤高峰及夜間行駛反而是“基礎價”最貴的神州最為實惠。

首先,通勤高峰期道路擁堵行車速度變慢,時長費比重變得更突出。滴滴雖然沒有時長費,但如果時速低於12公里/小時則產生0 .9元/分鐘低速費,同時下午5點到晚上11點價格漲到3元/公里;至於首汽約車,則將高峰期時長費漲到1元/分鐘。南都記者在下午6點嘗試同時使用滴滴、首汽及神州打車從華師前往外商大酒店,按照高德地圖顯示總共5 .6公里,中間經過黃埔大道等擁堵路段,最終計費分別為55元、56元及44元,神州表現最佳。

而夜間行駛則更加明顯。因為夜間服務更考慮安全性,比起快車,消費者更願意選擇專車。滴滴從晚上11點到凌晨5點裡程費達到了3 .7元/公里,相當於普通時段的1.5倍;首汽則需要加上1公里/小時的夜間裡程費。如果同樣以20公里、50公里的時速去算的話,滴滴、首汽及神州價格分別為87元、97元及83元。

綜上所述,實際上沒有“補貼”之後,各家平臺的“加價”更加隱蔽與繁雜。各家平臺都有一定長途費,但首汽從10公里開始,而神州及滴滴則從15公里開始,首汽、滴滴均為1 .5元/公里,神州為1.35元/公里;其次滴滴與首汽均採取分時段計價,滴滴在高峰期更有“三重加價”的現象,除了里程費漲價和動態加價外,還在擁堵、等待紅燈時加收低速費。

採寫:南都記者 鍾鍵挺 實習生 朱甜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