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枪案发生后特朗普的“以毒攻毒”

中国时间2月14日情人节当天,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都会区帕克兰市斯通曼.道格拉斯高中校园发生恶性校园枪击案,因各种劣迹被开除的该校前学生、现年19岁的尼古拉斯.克鲁兹(Nikolas Cruz)使用一支经过“撞火”(Bump fire)改装后可以连发射击的民用AR-15半自动步枪在校园内开枪扫射,导致17人死亡、多人受伤(其中14人伤重入院治疗),这是继2016年奥兰多“脉冲”夜店枪击案(50死53伤)后,佛罗里达州最严重的涉枪暴力案件,也是进入2018年以来全美国第18起(造成枪手以外伤亡第8起)校园枪击案。

校园枪案发生后特朗普的“以毒攻毒”

近年来美国几乎每一次恶性枪案都会变成“禁枪”、“拥枪”的激烈争论,此次自然也毫无例外。2月2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在白宫接见了包括6名道格拉斯高中学生和一名遇难者家长在内的一批人,召开了一次有关“如何改善美国校园安全”的非正式圆桌会议,以兑现自己早先“愿意认真探讨和思考校园安全问题”的承诺。

在会上、会外,多位学生、教师和受害者家属表达了希望在联邦层面加强“控枪”乃至“禁枪”的诉求,希望通过这样的措施令类似此次事件这样的人间悲剧不再发生。对此特朗普一方面作出“认真听讲”的姿态,另一方面却给出了近乎“以毒攻毒”的解决方案。

照特朗普的看法,校园枪案之所以发生,并非因为“控枪”不力,校园里枪太多,恰相反,是因为“控枪”太过,校园里“应该拥有枪械的人”没有拥有合适的枪械。他进而表示,如果事发当天道格拉斯高中里能有一名配备合适枪支并非常擅长用枪的教师,“这起枪击事件就能很快被制止”。

当然,片面突出特朗普这句连他自己都承认“肯定会引起争议”的话也有以偏概全之嫌,事实上他也同时提出了一些带有“限枪”色彩的意见,包括考虑提高对购买半自动步枪的最低年龄限制、加强枪主背景调查、限制精神病患者购枪,等等。

不仅如此,当天在会议上他还宣布,已签署一份要求美国联邦总检察长禁止民用半自动枪械“撞火”改装的备忘录,一旦备忘录被落实,则意味着在联邦层面这种曾在“脉冲”枪案和此次枪案中大杀四方的改装连发武器将彻底成为非法,这将是继1986年美国国禁止民间买卖、收藏和使用新造全自动枪械后,枪械管制政策最重要的一项变化。

然而正如批评者所言,特朗普“就是不肯正面回应自己是否支持禁枪或‘限枪’,即便别人明确提问也顾左右而言他”。

这并不奇怪。

近年来“禁枪”问题已成为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博弈的“劫材”之一,民主党的政要,如前总统奥巴马(Balack Obama)、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等每逢重大枪案发生,总会将责任归咎于枪支泛滥和“控枪”不力,并夹枪带棒地明示、暗示“控枪”不力的责任应由共和党来负;同样,每当此时,共和党政要们则每每表示“越危险就表明好人越需要拥枪自卫”,并抨击民主党“误导舆论”。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民主党的“铁票仓”包括在禁枪、“控枪”问题上较激进的纽约、加利福尼亚等州和左翼民众,而共和党的“铁票仓”则包括德克萨斯州等“拥枪自卫派”居多的州,许多共和党政要更是“拥枪大本营”全美步枪协会(NRA)的成员。奥巴马当政时,奥巴马曾因在实际上是土炸弹造成伤亡的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发生后大谈“控枪”遭到嘲讽,明眼人指出这不过是“照例向支持者表明立场”,此次特朗普乍听上去有些滑稽的“以毒攻毒”方案也不外如此。

事实上就在枪案发生后不久,NRA就发表声明,称枪案表明,解决校园安全问题“唯一的方案”,是“将合法拥枪推广到全国”,理由一是“拥枪可自卫”,二是“合法拥枪即可合法监控”,而共和党前总统候选人提名争夺者、佛罗里达州参议员卢比奥(Marco Rubio)更直接表示“控枪对预防或阻止校园枪案毫无作用”——与之相比,至少提到部分“控枪”范畴的特朗普已算得“考虑影响”了。

总统选战期间,特朗普和大多数共和党候选人如出一辙,非常鲜明地表示反对禁枪、限枪,不过当选后在这个问题上他表现出较其他共和党政要更多“灵活性”,即至少愿意讨论这个问题(卢比奥等“茶党”代表人物和布什父子等传统派连讨论都觉得是多余的),这和他是“另类共和党人”不无关系。

但再另类的共和党人首先也仍然是共和党人,是共和党的总统,必须优先回应共和党一方的诉求,在“控枪”问题上小修小补可以,大删大改不行,因此“撞火”可以禁,但“禁枪”则只能让位于“以毒攻毒”。

不仅如此,就像奥巴马谈“控枪”意在抨击共和党一样,特朗普谈“以毒攻毒”或“禁止撞火”,也意在借题发挥贬损民主党。此次白宫圆桌会议上,他在谈及嫌犯前科累累、FBI两次接到指名道姓举报却听之任之时就借题发挥,称“FBI宁肯白花力气去调查‘通俄门’也不愿意干点正事”,弦外之音,任何人都听得出来。

在“拥枪”、“限枪”之争中,美国社会的意见一直是两极分化、相持不下的,每次恶性枪案发生后,一方面社会上、舆论中“禁枪”呼声照例高涨,另一方面民用枪械的销量却会大幅攀升,两党的借题发挥不过是这种社会意见僵持的折射,正因如此,“撞火”之类枝节性修补或能推动,事涉美国民用枪械政策的根本性变化,几乎不可能因某次个案的发生而出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