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航母43年後重返越南: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美航母43年後重返越南: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日前越南國防部發表聲明,稱美國核動力航母“卡爾.文森”號將於今年3月到訪越南中部港口峴港。這一聲明隨後受到五角大樓發言人戴維斯(Jeff Davis)的確認,後者表示,“卡爾.文森”號的越南之行,系1月24-25日到訪越南的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與越南國防部長吳春歷閉門會談的結果。

由於這是1975年越南戰爭結束後,美國航母首次重返越南港口,引發廣泛關注和輿論、網絡轟動,有評論認為,這表明“美越軍事關係上升到新高度”。

但這種觀點可能過分注重於單一的“節點”,卻忽略了整個“面”上的問題:如果僅就“重返越南”而言,不論美國航母還是美國軍援,事實上早已“重返”;而美越更進一步的軍事合作則障礙重重,並不會因此次“卡爾.文森”號的到訪而有大的改變。

早在2011年8月13日,美國核航母“喬治.華盛頓”號就駛入越南近海,用艦載機將一個規格不低的越南政府暨軍方代表團接上航母參觀訪問,更邀請越南高級軍官登上艦橋,進入艦上綜合指揮中心。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參觀訪問被刻意安排在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號首次較長時間(5天)海上試航後不到一週;早在2014年10月2日,美越兩國就發表克里-範平明聲明,宣佈美國部分取消對越軍售禁令,“以協助越南確保海上安全”,今後“將以個案形式受理對越出口致命性海上安保及海上巡邏裝備的申請”,2016年5月宣佈全面解除對越軍售,2017年4月下旬,美國海岸警衛隊WHEC722“摩根索”號海上巡邏艦在退役後被轉讓給越南方面,這艘上世紀70年代在越南近海與越南軍隊直接為敵(艦上檔案顯示“越南近海巡航里程近4萬海里,對岸炮擊19次,執行破壞越共軍事營地任務44次,擊沉可疑船隻16艘,至少打死14名越共士兵”)的美國“準軍艦”重返越南故地……很顯然,不論象徵意義或實際軍事意義,前述美越軍事合作事項,都遠比此次宣佈的“卡爾.文森”號訪越更值得重視。

當然,不論美國或越南,都希望此次“43年後再相見”能夠儘可能強烈地展示越美兩國關係的親密,以及兩國在軍事和地緣政治領域的“聯動”:前者可藉此牽制中國,用不算大的代價推進其所謂“南海航行自由”計劃;後者則不無“借力打力”,利用“越美軍事合作”抗衡中國在維護南海主權方面越來越強大壓力。很顯然,兩國、兩軍都會借題發揮,大做文章,正所謂“上兵伐謀”。

但一次航母的訪問並不能清除橫亙在越美兩國間、妨礙兩國關係進一步走近的重重障礙:美國國內乃至共和黨內對越美軍事關係發展的強大阻力(事實上在這一問題上共和黨內阻力一直遠大於民主黨內);越南南北方政治勢力的矛盾,和主導越南黨政軍“大方向”的“北方派”對美國“演變”的擔心(認真說這不無道理);特朗普“美國優先”政策對出口主導型經濟的越南構成直接矛盾……所有這一切都表明,越美兩國間的軍事合作,至少在目前階段還很難擺脫“共同展示姿態”和“個案協調”的層面,實現更直接、更密切的合作。

“卡爾.文森”號的母港是加州聖迭戈,2017和2018年春節前後,都扮演了在西太平洋“秀肌肉”主角之一的角色,其活動範圍很大,就中國周邊而言,朝鮮近海、東海和南海都是“卡爾.文森”號特混編隊及其艦載機活動和威懾的範圍,朝鮮半島危機、東海釣魚島爭端、臺海問題等遠東地緣政治熱點,也都和南海“自由航行問題”一樣,成為這艘美國航母的“關聯事務”。站在中國的角度看待“卡爾.文森”號的“春季串門”,就應將之納入整個遠東地緣政治的“大棋盤”、大戰略去分析,而不宜單純在意和強調其對越南峴港的“43年再回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