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玻璃與琉璃爲何同源不同價?

前不久,在一場玻璃藝術作品展中,就有觀者諮詢,玻璃藝術品和琉璃的區別,也有觀者表示,琉璃給人的感覺更昂貴一些!那麼琉璃與玻璃之間究竟什麼關係,專家學者們怎麼說?

市民眼中:琉璃比玻璃要昂貴

在上一期《收藏投資導刊》中,我們追溯了關於玻璃的起源以及在世界範圍內的發展,我們瞭解到,在國內市場,玻璃藝術的起源和發展也不過才近十幾年的事兒,所以市民對於玻璃的認識依然停留在司空見慣的玻璃工藝層面,以至於,現代人誤以為只有便宜低廉的透明材質稱之為玻璃,殊不知有些珍貴精緻的彩色水晶藝術品也是玻璃的一種呈現方式或者說一個種類。

中國玻璃與琉璃為何同源不同價?

比如說,琉璃,據瞭解,古代將琉璃寫作“流離”,最早見於西漢桓寬的《監鐵論》。中國古代對琉璃的稱呼很多,其中之一就是玻璃,隨之還有璧琉璃,藥玉等稱呼,見於東漢班固著《漢書·地理志》,琉璃是璧璃的簡稱,後來加上王旁,成為“琉璃”。琉璃,是一種古法材料,距今有兩千多年曆史,自古以來一直是皇室專用,《明制》載:皇帝頒賜給狀元的佩飾就是藥玉,四品以上才有。所以在古代,琉璃往往是古代達官貴人身份的象徵,尤其是琉璃被譽為中國五大名器之首,佛家七寶之一,這些往往為琉璃增添了很多神秘色彩。

隨著歷史的變遷,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人們審美觀念的不斷轉變,琉璃早已和其他藝術品一樣,成了大眾唾手可得之物,但即便如此,也並沒有因為歷史的變遷,而讓琉璃的種種神秘色彩退步。琉璃,無論是它的歷史文化積澱還是各種民間傳說,都足以讓人覺得,琉璃,是一種與眾不同的材料。

前不久,在一些玻璃藝術作品展中,市民以一種藝術的眼光去欣賞玻璃作品的時候,驚訝於,藝術家竟也能將玻璃演繹得如此美麗,因為在不少藝術愛好者眼中,只有琉璃這種材質才可以燒造出如此精美的作品。為此,不乏引起了關於玻璃藝術與琉璃的討論。

“主要成分相同,但不是一回事兒!”對於不少藝術愛好者而言,玻璃與琉璃不同,雖然二者主要成分都是二氧化硅,但是二者燒造出來的藝術成品有著天壤之別,這還表現在,二者在市場中的價格不能等同。有業內人士表示,在藝術品市場調研中發現,玻璃藝術品換上琉璃標籤價格就翻倍,無論是認識誤區還是因為人們對琉璃特別情有獨鍾,這都是市場的一個真實的寫照。

各大展覽二者關係也很微妙

儘管在行業內,包括一些從事琉璃藝術品創作的藝人們,雖然大家都認為琉璃就是玻璃的一個種類,但是藝人門依然選擇以“琉璃”這個稱呼讓作品出現在各大展覽亦或是市場當中。

比如,在工藝美術行業中跟琉璃有關的展覽,一般就叫琉璃展,如果細分,可分為“中國古法琉璃展”或“當代琉璃藝術作品展”,但是各大院校舉辦的展覽則不同,無論是玻璃藝術作品展還是琉璃藝術作品展大部分統稱為“玻璃展”。

此外,就是在一些大型的綜合展覽中,玻璃琉璃展基本上會作為一個統一的大的參展品類出現,現場專門設有“玻璃琉璃展區”,並在展覽中佔有較大的比例,但實際上,在展覽中,琉璃的比重也遠遠超過玻璃。在2015年由淄博市輕工行業協會牽頭舉辦的“國際琉璃·玻璃藝術展”,在這場大型的陶博會上,玻璃也是以“現代日用玻璃展”而出現。

中國玻璃與琉璃為何同源不同價?

是不是有琉璃的地方就有玻璃藝術品的展示呢?不一定。在絕大多數琉璃藝術品展覽中,玻璃幾乎如影隨形。但是行業內,為了凸顯琉璃的藝術價值,有一些琉璃設計師,會單純以琉璃展或者琉璃和陶瓷組合來舉辦個人展覽。

業內人士表示,中國琉璃是古代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的完美結合,其流光溢彩、變幻瑰麗,是東方人的精緻、細膩、含蓄的一種體現,是思想情感與藝術的融會。無論是為了滿足市場需求還是為了千百年來的文化傳承,琉璃都是一個很特殊的文化載體。那麼琉璃的另外一個身份——玻璃,近些年,隨著中國玻璃藝術的悄然崛起,玻璃也正以一種新的姿態出現在藝術市場當中。2012年,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就集中展示了法國三大玻璃世家艾米爾·加萊、道姆兄弟、勒內·萊利克於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所創作的數十件經典作品,精彩呈現了法國玻璃藝術成就。這一次展出的玻璃藝術品,大多是在20世紀上半葉上海開埠之後,由外國富商帶來並一直留在中國的,代表了當時法國乃至世界玻璃藝術的最高成就。展品中大部分為上海博物館的藏品。

中國玻璃為什麼叫琉璃?

“什麼是琉璃,什麼是玻璃?這個問題只有中國人才會提出來,因為在國際上只有一種稱呼,那就是玻璃。”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玻璃專業的創立者王建中分析說,從材質上講,琉璃和玻璃,基本成分是一致的,都是以石英(二氧化硅)為主要成分,如果加上一定比例的氧化鉛作為助熔劑,製成的就是鉛玻璃,也稱琉璃。從琉璃的起源及各種文獻上對琉璃的定義來看,琉璃與玻璃密不可分,不論是釉還是玻璃器,本質上均是玻璃態,也就是琉璃應包括在玻璃範疇內,玻璃比琉璃內涵更廣。玻璃是物質的一種結構狀態(玻璃態),既是材料又是製品,包括平板玻璃、瓶罐玻璃、器皿玻璃、醫用玻璃、藝術玻璃和裝飾玻璃、電真空和電子玻璃、光學玻璃、光電子玻璃、生物玻璃、玻璃纖維、玻璃纖維複合材料、多孔玻璃和泡沫玻璃、微晶玻璃等傳統玻璃以及種類繁多的新玻璃。而琉璃可作為藝術玻璃和裝飾玻璃中的一個品種。

中國的玻璃為什麼叫琉璃呢?王建中介紹,從歷史上講,早期的中國玻璃器,是通過與西方國家的貿易往來,經陸路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傳到中國的。大約在西周前後,人們從考古發掘裡找到了西周時期的“蜻蜓眼”、玻璃管等一些裝飾用品,通過對這些玻璃珠、玻璃管的成分進行化驗,發現在這一時期的玻璃中有鉛的成分,與外國傳來的玻璃不同,因此確定這種玻璃材料是屬於中國自己生產的,稱之為琉璃。所以說,琉璃一說,往往是將中國玻璃與國際上的玻璃稱呼作以區分。“我們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前身是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在2000年,我們與清華大學合併在一起,成立了工藝美術系,玻璃專業就隸屬於這個系。當時在成立這個系的時候,我們也有一番討論,就是關於這個系的專業名稱是叫‘玻璃藝術專業’?還是叫‘琉璃藝術專業’?大家都知道臺灣的楊惠姍,提到琉璃肯定是要和楊惠姍聯繫到一起,她當時建議我們叫琉璃藝術專業。但我們是院校考慮到,需要與國際接軌,國際上通稱Glass,就是玻璃,為了便於與國外進行交流,還是將名稱定為了玻璃藝術。現在國內高校該專業都稱為玻璃藝術。”

中國玻璃與琉璃為何同源不同價?

中國現存最古老玻璃什麼樣

非常有名的“蜻蜓眼”,就是前面提到的一種玻璃珠子,在中國叫琉璃珠子。這種東西,最早是在埃及發現的,是一種裝飾物,一種象徵。那為什麼叫“蜻蜓眼”?因為其中間黃色鼓起來的部分,非常像蜻蜓的眼睛。“蜻蜓眼”的主要流傳路徑,是通過西域和絲綢之路,傳入國內,從而讓中國和這種玻璃裝飾物有了關聯。另外一種途徑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將這樣的玻璃珠傳進來。湖北江陵望山1號楚墓出土的勾踐劍,劍把部位就鑲嵌著“蜻蜓眼”珠子,這兩塊小小的藍色玻璃,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真正的玻璃。“蜻蜓眼”傳入國內後的主要用途就是裝飾或配飾。由於“蜻蜓眼”製作不易,所以它的出現就是一種高貴的象徵,在貴族之間使用及流傳。

早期燒成珠子,成型是有相當難度的。現在人們可以通過使用模具使成型變得容易,而在早期,通常人們會做一個泥棒,用這個棒去蘸加熱融化後的玻璃,一層一層地蘸,然後在玻璃珠上進行裝飾。燒成後,取出砂芯,就是所要的玻璃珠或者玻璃管。這個過程就涉及到“砂芯鑄造”。“砂芯鑄造”是早期玻璃成型工藝的一種方法,除了做珠子,還有做玻璃管時,都是用這種方法加工而成的。

“我在研究了玻璃以後,更深切地感悟到,科學是求真的,藝術是求美的。因此,藝術與科學的結合,成就的是真、善、美的融合與統一。”王建中說,早期的玻璃有一個顯著的特徵,就是不透明。那個時候,人們對於材料的認知、對於窯爐的溫度掌控等,都遠沒有達到現在的水平,所以當時玻璃的內在雜質很多。於是,人類自從發現玻璃這種材料後,就一直在為這種材質的清澈透明而努力。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在燒製玻璃的歷史過程中,人們添加過不少貴重的東西。可以說,玻璃透明化的過程,充滿了許多探索與未知。

玻璃製造的歷史走入革命性階段的代表,是吹制玻璃的產生。公元前一百年左右,出現了使用一根鐵管從窯裡蘸玻璃料進行吹製造型的工藝。這種工藝的誕生是革命性的。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在吹制玻璃出現之前,玻璃的製作都是鑄造法,成型很複雜,費時費工,不易成型。也因此,當時的玻璃製品價格昂貴,只有貴族與皇族才有資格佩戴使用,玻璃也是一種很貴重、很奢侈且十分稀有的材料。然而當吹制玻璃的工藝出現後,玻璃製品的數量是過去的幾十倍,生產量變得很大,過去幾個金幣買一個杯子,突然變成一個銅板就可以買到,於是玻璃製品也快速地普及開來。使用鐵管子蘸料吹泡的玻璃吹制工藝,除了吹管已從早期的鐵管變成今日耐高溫的不鏽鋼管外,這麼多年來,在基本製造原理上並沒有改變過。

中國玻璃與琉璃為何同源不同價?

琉璃的收藏趨勢等同於玻璃收藏?

“現代琉璃雖然繼承著傳統燒造琉璃的傳統技法,但是在成分上卻和古代琉璃不同,”中國工藝行業藝術大師、雞油黃·雞肝石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孫雲毅從事琉璃燒造和研究幾十年,他表示,現代琉璃的製作,黃金和瑪瑙等都可能融入琉璃藝術精品的創作中,其色彩更加絢麗,品質更加晶瑩剔透、光彩奪目。2008年6月,琉璃燒製技藝入選國務院批准、文化部確定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孫雲毅說:“為了更好地繼承我們傳統所獨有的琉璃色彩藝術,首先我們在創作的時候保持了很大部分的傳統工藝及配方,但是隨著工藝及環保的進步,我們採用了電坩堝爐進行生產,併成功保持了傳統的料性色彩及手感,溫潤如玉,上手厚重的特點,同時進行了科學的原料配比精確計量,且在器型方面大膽的繼承和創新。比如我們創作的‘蘿蔔瓶’(被英國布里斯托城市博物館與美術館、澳大利亞南澳國立美術館博物館收藏並展示),在瓶頸及口沿的線條方面就比傳統造型更為秀美流暢,創作的‘柳葉瓶’也最大的發揚了琉璃的流動性,涓長而清新。‘觀音瓶’秀美而莊妍,更適合了我們當今社會的審美標準,所以我們所創作的雞油黃作品獲得了行內的高度讚譽。”

“古今琉璃有別,而就玻璃和琉璃的淵源,琉璃是國人區別於國際玻璃的一種稱呼,但是在價格上,藝術品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所以我們的作品無論是以琉璃藝術品還是以玻璃藝術品的身份出現在市場,都要根據工藝難度,市場認可度等來判斷其價格,一件藝術作品從構思製作到完成,可以說包含了設計者的很多心血,實際上很難用價值來衡量,玻璃藝術品也有高價位的作品出現,而琉璃藝術品,也同樣具有適合大眾需求的消費品存在。”關於中國琉璃(玻璃)藝術品的發展,孫雲毅表示,在琉璃藝術品的設計和製作上,理念還是要創新,傳統固然要傳承,但創新是大勢所趨,即便在古風盛行的傳統藝術收藏界也不例外。目前市場上的琉璃主要是以南方為代表的脫蠟琉璃和以博山為代表的手工琉璃為主,從市場層面來說,琉璃雖然和當下的書畫、玉器的市場知名度不能比,但是琉璃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沉澱,加之具有其他藝術品應有的欣賞功能和使用功能,所以收藏界一直認為,琉璃憑藉獨特的價值將是潛在的價值窪地。

有業內人士表示,琉璃與玻璃雖然只是概念不同或者說稱呼有別,但是琉璃的發展趨勢不能等同於玻璃。美國經濟學家哥德哈伯指出:“如果你用美元數量測量一個藝術家的生產力,你會發現,最引人注意的藝術家最賺錢。”他認為,藝術的目的就是吸引注意力。成功地吸引注意力是藝術存在的全部意義。這就是說,從某種意義上講,影響藝術品價格的決定性因素,實際上並不僅僅是藝術品本身所具有的藝術價值以及藝術品的存世數量,而是藝術品所能吸引的注意力。所以迴歸藝術品市場,吸引受眾並被受眾所認可非常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