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毅的滅齊之戰只不過是鐵血幻想,最後功敗垂成的深刻原因分析

溫馨提示

本頭條號專注於歷史、國學、古典文化藝術相關內容,定期會推出不同系列的文章,感興趣的朋友可點擊右上方紅色按鈕關注,方便閱讀後續更多精彩內容。

相信熟悉戰國史或者讀過《史記》的朋友,對燕將樂毅率領五國聯軍攻齊的戰爭應該不會陌生。此戰前後持續六年,是戰國時代歷時最長的破國又復國的大戰。比較耐人尋味的是戰爭結局的最終走向,齊國在樂毅的閃電般攻擊之下被連下七十餘城,幾乎滅亡,然而最後在只剩兩城的情況下,齊國居然翻盤了,燕軍最終潰敗。後世很多人喜歡將燕軍最終潰敗的原因歸結於燕惠王罷黜了樂毅而啟用了騎劫,實際上可能並非如此,決定整個戰局的最終走向有著更為深層次的原因。

下面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詳細談一談:

  • 戰爭的緣由,始於30年前燕齊兩國之間的一樁舊怨
  • 燕昭王發誓復仇,蘇秦赴齊從事間諜破壞活動
  • 樂毅率五國聯軍攻齊,齊國經歷破國又復國
  • 戰爭結局的深刻原因分析

燕齊舊怨

公元前316年,燕國發生了一件極為荒唐的事件,燕王噲在蘇代等人的慫恿下,將王位“禪讓”給了相邦子之,並將燕國三百石以上官員的印綬收回,交由子之任命。此舉引起了太子姬平等舊貴族的強烈不滿,但迫於子之的權勢,一時也無可奈何。

子之成為燕王之後,非但沒有推行新政,反而加重賦稅,使得燕國的社會矛盾空前激化,終導致深重的社會災難。公元前314年,燕國大亂,太子姬平聯合將軍市被攻打子之,但是,由於姬平舉事倉促,很快就被子之集團擊敗了。

不久之後,齊國介入了燕國的內亂,齊宣王以燕太子姬平相邀為燕國平亂的名義,出兵進入燕國,很快齊軍就佔領了燕國全境。燕王噲被殺,子之逃亡後被齊人抓住剁成肉醬。

令人震驚的是,在這場平亂中,齊軍大殺燕人,大肆搶掠燕國財貨,使得這場本來尚算出師有名的軍事幹涉,演變成了殘酷的殺戮與掠奪,在燕齊這兩個傳統盟邦之間,種下了極其深刻的仇恨種子。

樂毅的滅齊之戰只不過是鐵血幻想,最後功敗垂成的深刻原因分析

燕昭王招賢納士

蘇秦破齊

齊軍撤走之後,趙武靈王將燕王噲在外做人質的庶子公子職,從韓國護送回燕國即位,這就是燕昭王。即位之後的燕昭王,勵精圖治,發誓復仇。

不久之後,燕昭王任命樂毅為亞卿,開始變法強國。樂毅認為,齊國畢竟是東方大國,單靠燕國的力量是無法與之抗衡的,於是提出了“與天下共圖之”的戰略,得到了燕昭王的贊同。

恰在此時,蘇秦入燕,一個有國仇家恨,一個則躊躇滿志,燕昭王與蘇秦一拍即合。蘇秦為了報答燕昭王的知遇之恩,自願冒險赴齊國活動,自此開始了他長達16年的間諜生涯。

蘇秦在齊國從事間諜活動主要有兩步棋:

  • 其一,破壞齊國和趙國之間的盟友關係。
  • 其二,使齊國“西勞於宋、南疲於楚”,也就是讓齊國四面樹敵,並在和各國的交惡中不斷地被削弱。

在蘇秦不斷的挑撥和唆使之下,有嚴重政治狂躁症的齊湣王輕率的決定西向攻秦,南向滅宋,引起了其餘五國的公憤和不安,最終使得齊國在國際上陷於孤立,給燕國的運籌合縱提供了歷史機遇。

樂毅的滅齊之戰只不過是鐵血幻想,最後功敗垂成的深刻原因分析

蘇秦

五國攻齊

燕昭王的機會終於來了,公元前284年,燕國開始發動對齊的大規模復仇戰爭。這場大爭,經過了四大階段:

  • 第一階段,燕、秦、趙、韓、魏達成同盟,以樂毅為上將軍,率領五國聯軍攻齊,在濟西擊潰齊軍40萬主力大軍。濟西之戰後,除燕軍以外,其餘各國參戰兵力撤回。
  • 第二階段,樂毅獨自率領燕軍,繼續進攻齊國腹地,一口氣連下七十餘城,齊國幾乎滅亡。燕軍大舉攻城佔地的同時,對齊國採取了38年前同等的報復,大肆掠奪齊國的財貨人口,特別是攻下齊都臨淄之後,把臨淄的珍寶財物以及宗廟祭祀的器物,全部奪取過來並運回燕國,齊國百餘年來積累的財富被洗劫一空。這種殘酷的掠奪,同樣也激起了齊國人民的極大憤慨。
  • 第三階段,齊國只剩下莒和即墨兩城孤守。頗具政治眼光的樂毅,開始認識到單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佔領了齊國全境,也無法鞏固。所以,他對莒和即墨兩城採取了圍而不攻的戰略,並且對已經佔領的區域,施行減賦稅,廢苛政,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保護齊國固有的文化,優待地方名流等收服人心的政策,想要從根本上徹底瓦解齊國。
  • 第四階段,燕昭王病故,他的兒子燕惠王即位,燕惠王在做太子的時候,曾對樂毅有所不滿,田單利用這一點實施反間,最後燕惠文罷黜了樂毅,任用騎劫為將,樂毅害怕回燕後被殺,逃到了趙國。固守即墨的田單,最終利用著名的“火牛陣”進行反擊,戰勝了騎劫統帥的燕軍並趁勝追擊,在齊國各路民眾的支持下,一舉恢復了齊國全境,燕軍潰敗,撤回燕國。
樂毅的滅齊之戰只不過是鐵血幻想,最後功敗垂成的深刻原因分析

聯軍統帥樂毅

深刻原因

這場戰爭的最終結局,看似取決於罷黜樂毅,其實取決於更為深層的必然。

這一深層次的必然,就是這樣一個歷史法則:依靠殘酷殺戮與全面掠奪所取得的戰爭勝利成果,永遠都不可能是穩固持久的。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報復主義,永遠不會成為征服人心的正道。

古今中外的戰爭實踐,無不說明了這一歷史法則的深刻性。樂毅的燕軍,以報復政策在先,及至萌生出鐵血幻想,在被佔領國推行相對仁政,為時已晚。

戰爭形勢的逆轉,就其深層次的根源而言,是必然的。

參考材料

  • 《史記》[漢]司馬遷著
  • 《戰國史》楊寬著
  • 《中國原生文明啟示錄》孫皓暉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