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摩托入鄭8年 多家醫院急救摩托車「睡大覺」 如何將其「喚醒」

急救摩托入郑8年 多家医院急救摩托车“睡大觉” 如何将其“唤醒”

急救摩托車極少上路參與急救,甚至閒置在醫院角落裡“睡大覺”。

急救摩托入郑8年 多家医院急救摩托车“睡大觉” 如何将其“唤醒”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郭致遠文圖

2010年11月,鄭州市政府效仿上海、北京等地,購買了381輛急救摩托車,配備到100多個急救站,希望它們在交通日趨擁堵的綠城,開闢出一條便捷、高效的綠色通道,搶救病患。

將近8年過去,這些急救摩托車的處境卻很尷尬,它們極少上路參與院前急救,有的車子甚至沒有挪過窩,閒置醫院角落裡“睡大覺”。

重大賽事、群眾密集活動場所,“巡醫”能否駕駛急救摩托車護航?家庭醫生走街串巷,能否將急救摩托車轉移給他們,以便服務民眾?如何對急救摩托有效利用?鄭州能否創新思維、開闢出“綠城模式”呢?近期記者對此展開了調查。

8年前381輛摩托車配備到急救站點

作為“2010年鄭州市為民辦十件實事”之一的重要事項,2010年11月6日,在綠城廣場,鄭州市舉行了急救摩托車發放儀式。據鄭州市時任衛生局負責人介紹,從當天起,381輛急救摩托車將陸續投入到100多個急救站點,參與院前急救。鄭州市緊急醫療救援中心相關人士表示,急救專用摩托車發放到位後,該救援中心將分期分批對急救站的醫護人員進行駕駛技術和急救知識培訓。急救摩托車體積小、靈活、速度快,在道路擁堵的情況下,醫護人員可以駕乘它們先期趕赴現場,對傷病員實施初步救治,待救護車抵達後再將傷者轉往醫院。

據瞭解,當年鄭州是全國範圍內緊隨北京、上海之後,在緊急醫療救援體系中配備急救摩托車的第三個城市。車載急救箱內裝著紗布、輸液設備以及袖珍心電圖等微型儀器,“一輛急救摩托車,總造價2萬元左右”。

在鄭州禁摩的大背景下,這些急救摩托車作為特殊車輛,鄭州市交警支隊介入處理,依規給駕駛員辦理駕駛證,摩托車審驗後上牌。

將近8年過去,這些急救摩托車運行情況如何?

8月14日上午11點,在鄭大一附院河醫院區急救中心,兩大一小的急救摩托車停在急救中心入口處,並圍起警戒線,提醒進出急救中心的人員不要靠近。摩托車上未配備急救箱、血壓儀等急救設備。現場時而有醫院急救車運送病患就醫,但這3輛急救摩托車像看客一樣靜靜地停泊著。

8月14日下午2點多,在康復前街武警醫院急救中心,3輛急救摩托車停在該中心門口兩側,車身落了一層灰塵,儀表盤顯示千餘公里左右。“沒人騎,天天在這兒擱著。”一名醫護人員說。在與武警醫院毗鄰的鄭大五附院急救中心,記者沒發現急救摩托車。據醫院一名保安介紹,平日裡,急救摩托車多為急救車司機騎行,因為他們持有摩托車駕駛證,騎急救摩托車外出,主要是送文件等,極少參與搶救病患,“摩托車不在,估計又被騎出去送東西了。”

14日下午3點,在鄭州市骨科醫院急救中心,3輛急救摩托車被蓋得很嚴實。一名工作人員說,急救摩托車很久沒使用,擔心它們落滿灰塵,科裡買來車衣給它們罩上。

3點20分,在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急救中心門口,記者看到急救摩托車保管良好,但車上並沒有配備急救設備。

8月15日上午10點多,在鄭州市中心醫院急救中心,記者發現一輛急救摩托車後視鏡丟失,車上落滿灰塵,儀表盤顯示行駛千餘公里。

危重病患摩托急救難“亮劍”

鄭大一附院急救中心李醫生稱,一個人遭遇車禍或者出現腦梗、突發心臟病等危重病情,醫護人員第一時間抵達現場作簡要處置後,立即轉送醫院進一步救治。這是最常規的基本流程。

參與救援時,通常標配三人組合,即急救車司機、護士和急診醫生。急救摩托車只能坐兩人,沒法把病患轉運到醫院,且配備搶救設備、藥劑有限,對危重病患做應急處理的時候,表現為“缺醫少藥”。

遇到雨雪天氣,騎摩托車走街串巷出診,很容易引發交通事故。這種天氣狀況下,摩托車的安全性、舒適性,遠遠比不上急救車。因此來說,出於對病患和醫護人員自身安全考慮,大家亦不願駕乘急救摩托車出診。

在急救人員看來,急救摩托車難以“擔當”院前急救大任,民眾對此有何看法呢?記者隨機採訪了10名鄭州市民,他們表示,目前,鄭州中心城區的路況時常出現擁堵,急救車會堵到路上,耽誤時間實施搶救。這個時候,如果急救摩托車作為“先遣隊”,能夠迅速抵達現場,暫時控制住病患的病情、傷情發展,為急救車贏得黃金時間,是件大好事。然而這個急救“構想”,對醫院來說很難付諸實施。

據各大醫院公佈的物價部門核准醫療服務收費標準,院前急救每車次收費70元,救護車每車次20元。官方核准的收費價目是以120急救車為標準,並沒有把急救摩托車納入收費範圍。醫院從自身經營考慮,也不願長期倒貼錢。

鄭州市緊急醫療救援中心相關人士說,他們將急救摩托定位為“大眾服務”,即參與突發事件應急和重大群眾集會保障,沒有向物價部門報備審核出診收費。

建議急救摩托轉給家庭醫生使用

小王是鄭州市航海路一家醫院急救科人員。他說駕駛摩托參與重大群眾集會,稱不上出急診。其場景就像交警路面巡邏,“警察叫巡警,我們應該叫‘巡醫’”。

一名急救人員說,急救摩托車最初配備到醫院時,按照鄭州市緊急醫療救援中心安排,每週五,醫院調派人員駕駛摩托車到其急救站點管轄區域上街巡查。由於沒有硬性考評制度要求,過了不久,“巡醫”駕駛摩托車上街巡查便停止了。

“醫院急診科和兒科應該是最忙的。騎著摩托街頭巡視,現在很難執行。”多名醫護人員表示,同樣從事醫療工作,目前在基層社區服務中心,很多“家庭醫生”走街入戶登記居民健康信息,他們騎著電動車要攜血壓計、聽診器、宣傳資料等,小電動車塞得滿滿當當。“急救摩托車利用率不高,不妨把它們移交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讓其發揮作用。”受訪醫護人員說,急救摩托車歸屬鄭州市緊急醫療救援中心調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基層醫療機構,兩家都隸屬衛生系統管理。希望衛生部門調查論證,傾聽多方的聲音,拿出優化方案,集中給家庭醫生辦理摩托車駕駛證,“循著這個思路展開科學、合理論證實施,說不定還能創出急救摩托車運行‘鄭州模式’”。

急救摩托入鄭一直嘗試延伸服務

“急救摩托車進入鄭州後,我們一直嘗試根據鄭州的情況,延伸院外醫療服務。”8月15日下午,鄭州市緊急醫療救援中心負責宣傳的徐女士受訪時表示,北京、上海等地將急救摩托車引入醫療服務過程中,在奧運會、世博會等國際性大會期間,以便捷、迅速的特點贏得了各界讚譽。

2015年,上合組織會議在鄭州召開期間,急救摩托車作為安全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了作用。此外,在鄭汴國際馬拉松比賽現場、重大群眾活動或文藝匯演場所,都調派了數十輛急救摩托車進駐,與120急救車優勢互補,服務民眾。

徐女士說,當年鄭州嘗試推出“巡醫”上街,受到社會各界歡迎。目前,多家醫院急診科醫護人員辛苦、工作緊張,時代和環境變了,再要求“巡醫”上街,似乎不具可操作性。有醫護人員提出將急救摩托車轉借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供家庭醫生使用,從而“盤活”閒置車輛。徐女士認為這個建議不錯,但是一些現實問題並非一兩個部門可以解決,“車輛怎樣保養?急救中心急用了怎麼辦?這些問題需要協調好。我們馬上向上級彙報,爭取早日拿出解決方案”。

目前急救摩托車這樣使用

●2015年上合組織會議在鄭州召開期間,急救摩托車作為安全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了作用。

●在鄭汴國際馬拉松比賽現場、重大群眾活動或文藝匯演場所,與120急救車優勢互補共鑄保障。

建議急救摩托車延伸服務

移交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供家庭醫生高效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