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手機上刷視頻容易上癮?

為什麼手機上刷視頻容易上癮?

文 | 田志剛 摘自《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

如果問你孫悟空長什麼樣,大部分中國人大腦中都是一個樣子:金箍棒、虎皮裙、火眼金睛......

真實的孫悟空不存在,吳承恩心中的大聖是什麼樣子也不重要。大部分中國人都主動或被動的看過幾遍央視六小齡童版的《西遊記》後,一說孫悟空就想到86版電視劇的樣子。

六小齡童的孫悟空已經“填滿”了大部分人的大腦,具體什麼樣到不重要了!

這是視頻的作用:將你的大腦“填滿”,不用你再去想象和思考。

春節回農村老家的時候發現,不少年輕人都愛玩快手而且玩的很熟練,後來聽小孩說他們班小朋友不少刷抖音。

認識不少40+的人經常喜歡聽喜馬拉雅,開車的時候、做飯的時候聽,以便補充知識.....

偶然有一天在手機上點到抖音的廣告,刷出了一大把內容,就看了一陣子,挺好玩的!

雖然沒裝這類的APP,但我想如果時間充裕啥事情沒有也不用想,看裡面稀奇古怪的東西還是挺有意思的,估計也會欲罷不能,更不用說缺乏自制能力的小孩。

雖然認為這個東西有意思,好玩,但得承認這種獲取信息的方式效率低下,浪費時間,對於個人長進沒有什麼效果!

這是一個段子,估計是人們編出來的。

中央電視臺的美女記者在大西北採訪,一個十幾歲就失學放羊的孩子:

“你每天干什麼?”

“放羊。”

“放羊為了什麼?”

“掙錢。”

“掙了錢呢?”“娶媳婦。”

“娶了媳婦呢?”

“生娃。”

“生了娃,讓他幹什麼?”

“放羊。”

……

這種杜撰出來卻很生動的對話,在不同人的眼裡會讀出不同的意思。

也許女記者心裡會疑惑:

為什麼這些處在人生最美好年代的孩子,這些本該青春期的孩子,眼裡完全沒有同齡人該思考的愛情、財富、社會貢獻?他難道不向往美麗的愛情,不希望實現財務自由,難道就不希望在社會上有一番作為?

這個孩子如果願意將自己的心裡話跟這位女記者說的話,估計要讓這記者失望了:因為在放羊的孩子語言(概念)體系裡,可能根本沒有愛情、財富、價值這樣的詞。

為什麼手機上刷視頻容易上癮?

本文摘自《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京東商城、噹噹網、天貓可購

這樣的詞太抽象了,他們不懂是什麼意思,也不感興趣。

他們對能看到、感覺到的東西更感興趣:錢是紅紅綠綠的人民幣。可以買吃的喝的,可以建房起屋,可以作聘禮。只有這樣才有人願意跟自己結婚;媳婦是一個女人就行,高矮胖瘦、漂亮與否這些其實都不重要,只要能夠生孩子。而孩子可以傳宗接代。

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抽象事物、是否能夠將自己的經驗和體會抽象成語言文字是受教育程度的一個簡單測量標準。

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階段學習算數的時候都要用教具:用小棒、手指頭腳趾頭來輔助理解。

到小學高年級老師就要求孩子們總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到初中就開始學習代數幾何物理,這些就更加抽象。

隨著升入高中,大部分課程內容都已經是抽象的了,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的成績就開始分化,許多不能適應這種抽象層面訓練的,就去讀技校,這裡相比大學要更加具象:車銑刨磨、零件部件都能看到能摸到。

為什麼手機上刷視頻容易上癮?

所謂的愛情、財富、抱負、治國平天下這些都屬於抽象內容,沒有讀過很多書、沒有一定概念能力的孩子其實欠缺這方面的理解能力。

正常情況下,大部分人都喜歡不用動腦子的東西,逃避嚴肅的思考,因為這時候一點也不爽。

即便同樣大學畢業的人,抽象能力也有差別:理解具象的內容更加簡單容易,而對抽象內容的理解則要困難和複雜很多。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大學畢業了,也很難完整的讀完一本書,卻可以看很多電視、電影,因為圖像比文字要更加具象。

反過來說,這也是為什麼在某種程度上,讓孩子閱讀書籍比看電視更好、更能幫助他們提升的原因:閱讀的過程可以鍛鍊他們的抽象能力、想象能力,而看畫面的時候會將你的大腦鋪滿,較少需要抽象和想象。

思維是一種在大腦內發生的抽象而複雜的活動,它更關注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性的東西而自動忽略掉細枝末節。

為什麼手機上刷視頻容易上癮?

各領域的頂尖高手之所以對他的領域有深刻和精到的認識,能夠解決複雜困難的問題,並且能夠不斷產生創造性的想法並付諸實踐,除了在該領域大量的知識積累外,也依賴於其個人的思維發展水平。

傳統的心理學將人的認識活動分為感覺、記憶與思維,而思維是認識的最高級形式。

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這些都屬於感覺,譬如下雨天雷鳴伴著閃電,正常的人可以用眼睛看到閃電劃過天際的亮光、耳朵能夠聽到雷鳴的聲音,這屬於感覺。

但為什麼下雨的時候會有閃電和雷鳴,光靠表象(聲音、形象)無論如何也搞不清楚。

這個時候就需要思維。我們學過物理都知道颳風是熱空氣流動的結果,下雨是水蒸氣在高空中遇冷凝固造成的,這就解釋了下雨刮風的本質,所以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本質屬性及事物之間規律性聯繫的概括的、間接的反應,但要反應這些關係(事物本身、事物之間),則必須以知識為中介,如果沒有知識,是不可能搞清楚這些關係的。

人類有了思維,不僅僅可以搞清楚那些可以看到、聽到、聞到(感知)的事物,也可以認識那些可能永遠不可見的事物及他們之間的關係。

譬如光速是每秒30萬公里,我們沒有人有機會見到這樣運動的物體,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對光這個事物本質屬性的理解。

思維是認識活動的高級階段,也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一個重要特徵。

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否解決困難複雜的問題、能否進行創新與創造,跟人的思維發展水平關係很大。

按照信息論的觀點,思維是一種大腦對於輸入(信息)與大腦內既有的知識經驗進行處理的心智過程,這個過程裡面涉及分析與綜合、比較與分類、抽象和概括等、判斷與推理活動。

所以,思維是以已有知識為基礎的,如果你沒有相關的知識,即便思維能力再強,也很難得出客觀的結果來。

行動指南

知道了上面的道理,你該如何去做呢?

從個人學習和成長的角度:現象繁雜世界複雜,只有具備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才能夠具備抓住事物本質的能力。

但抽象思維的能力不是憑空而來的,需要持續不斷的去訓練:

這種訓練要求你更多的去閱讀書籍、論文、文件而不是聽評書看視頻。

從學習和能力提升的效率上講,要去讀那些嚴肅的概括性的內容而不是簡化版、案例版、故事版。

這個事情對於正在上學讀書的朋友更加重要,如果整天接觸的是視頻類內容,可能會耽誤個人抽象能力的提升,學習也就很難保證。

為什麼手機上刷視頻容易上癮?

從服務用戶的角度:

不是你有什麼,而是用戶需要什麼;不能用你的語言,而是他們自己的語言傳遞你想要表達的內容:這一點對於做市場的人、做客戶服務的人極端重要,你的產品和服務再好,如果用戶看不懂、聽不明白,那就等於零。

所以今天視頻、語音、圖像的應用越來越火。

更進一步說,不僅是市場人客服人,管理者、技術人員、研究人員都要考慮用戶能理解的方式去表達和溝通,要主動去做從抽象到具象的工作,讓更多的人理解。(本文內容摘自《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該書已經上市,京東、噹噹和淘寶都有銷售)

(本文作者為知名知識管理專家、KMCenter主任、《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你的知識需要管理》作者田志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