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焦慮:你自律的朋友正在拋棄你

全民健身時代又來了。

大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健身行業的整體收入超過1500億。其中健身房佔到40%,健身器材29%,另包括23%健身服裝和8%健身營養品

健身焦慮:你自律的朋友正在拋棄你

在健身人群中,20-30歲年齡段超過50%,並在30歲達到了頂峰。健身成為當代年輕人繼攝影后第二大愛好。

健身焦慮:你自律的朋友正在拋棄你

健身焦慮:你自律的朋友正在拋棄你

買課、辦卡、吃草成為最受年輕人追捧的三大健身方式。

從阿里體育給出的數據來看,去年雙十一期間,僅某一家健身機構,就能達到千萬以上的成交額;從美團外賣給出的數據來看,僅外賣沙拉,訂單增速高達16倍,是外賣大盤增速的5.3倍。

當年一看見大muscle就噁心,一到體育課就來大姨媽的你,也開始迷健身了。下班後去健身房遛兩圈,渾身舒坦。

1

從本質上來說,健身是運動。

曾幾何時,健身不叫“健身”,叫“鍛鍊”。那時候人們的運動方式相當廣泛,跑步、游泳、打球,公園裡、操場上,到處都有鍛鍊的身影。

健身焦慮:你自律的朋友正在拋棄你

而如今年輕人的“健身”,更傾向於健身房

當你購買健身卡,購買私教課時,你在潛意識裡,跟購買椰子鞋,喜茶,鮑師傅一樣,不為別的,就為——趕時髦。

於是乎,男生的胸肌腹肌肱二頭肌,女生的川字馬甲線翹臀,都成為朋友圈點讚的焦點。

健身焦慮:你自律的朋友正在拋棄你

健康性感的身材 = 最精緻的生活。

2

有數據顯示,在健身的人群中,男生比女生更在乎胸(是自己的胸!),女生更在乎腿,最後關注的才是胸。

健身焦慮:你自律的朋友正在拋棄你

從2012-2017“健身”百度搜索指數,我們發現夏天是健身的高峰期,冬天關注度最低。不難理解,夏天是露肉的季節,人們更關注自己的身材,“減肥”“塑形”“增肌”是健身群體的三大訴求。

明星和ins紅人向大家展示的俊男美女馬甲線畫風,成為無數年輕人努力的目標,也無形中產生一種“比較焦慮”。

當你第一次站在健身房的時候,你會受到來自周圍人的“打擊”

哇,那裡有個一米七五的身材還特別好,哇,那裡有個一米五五的但是胸好大啊,哇,那裡有個一米六五的比高圓圓還有氣質…

“我什麼時候能練成這樣。”你對自己提出了第一個問題。

經過一段時間刻苦訓練,你發現:

比我胖三圈的昌平王二丫身材都這麼好了?忙成狗的大望路偉哥這麼晚了還在運動?跟我一起開始上課的小胖子才一個月效果這麼好,肩部肌肉維度明顯變化…

“練這麼久咋還這麼胖。”成為你最怕聽到的問題。

有調查顯示:60%辦卡的健身者,在辦卡後第二個月就再也沒去過。因為看不到“效果”。

在健身房裡,你發現同樣強度的訓練,有的人一個月就有效果,而有的人要半年甚至一年。

“體質不同”,使你體會到人生最大的不公平。

健身焦慮:你自律的朋友正在拋棄你

中國6億5千萬男性,能練成肌肉猛男的,不足500。健身的成效要看天生的“胚子”。體質學說(Somatotype)指出:人類分為三種體質,內胚(Ectomorphic),中胚(Mesomorphic),和外胚(Ectomorphic)。內胚型易於囤積脂肪,外胚型較為消瘦,脂肪和肌肉量都比較小,只有中胚型最易於增肌,易於練成完美體型。(數據來源:第五次人口普查)

除了體質,你的效果不如人,還可能來自裝備的差異。

在健身房裡,有著複雜且龐大的鄙視鏈。單從著裝上看,穿緊身衣的看不起穿小背心的,穿Acics的看不起穿耐克的,穿安德瑪的看不起穿阿迪的,用藍牙耳機的看不起用頭戴式或有線耳機的,還有講究人有氧和力量訓練時各換一套裝備。

你第一次去健身房時,洗了頭、化了妝,深V小背心,喬6籃球鞋站在跑步機前,邊上的妹子大素顏,綁著高高的馬尾,穿著一身緊身衣,蜜桃臀、A4腰。

你心想:輸了輸了。

健身精英可以不露胸,但一定要露額頭。梳大光明,哪怕髮際線到頭頂,也要梳大光明。馬尾隨著節奏一搖一擺,連你自己都覺得帶勁。

深V小背心必須換掉。黑白灰的緊身運動衫才是健身精英的不二選擇。很知性,也很性冷淡。獨立的酷girl,不需要性生活。

健身焦慮:你自律的朋友正在拋棄你

用運動手環記錄數據。打開復雜的計時器、秒錶、心率表,仔細記錄身體的反應,如果可以的話,把手放在脖子上測,這才叫專業。

現在,你每次出健身房,都單肩揹著巨大的、滿滿當當的健身包;脖子上掛著半溼的毛巾;無線耳機;半瓶水(一定是半瓶)。

在你看來,帶有專業範兒的翹臀肌肉腿才符合國際審美,筷子腿們去死!

你對身體開始有了更高要求。過去放心大膽吃的美食,現在都不敢吃了。

雞胸肉,西蘭花,水煮蛋、燕麥片是你食譜裡的“四大件”。葷素搭配,五彩斑斕。

健身焦慮:你自律的朋友正在拋棄你

在你眼裡,一個人吃什麼就是什麼“水平”。

一靠近就能聞到一股雞蛋屁臭味的,多半是剛開始增肌的;

總是去買三五根香蕉的,多半是練了兩三個月的;

吃串串喜歡拿牛肉西蘭花的,多半是練了半年至一年小有成效的;

吃火鍋會在旁邊放一碗白開水的,多半是練了三年左右的;

什麼顏色鮮豔吃什麼,橄欖、薄荷、肉桂、迷迭香、青草醬一個不能少的,多半是隻拍照不吃的Low貨。

總體來說,健身餐就沒有好吃的。但不得不吃,對健身人來說,沙拉約等於香港闊太的冰糖燕窩。

3

健身APP裡,告訴我們要天天健身;飲食APP裡,天天提醒我們食物的卡路里;新聞APP裡,時時刻刻能看到諸如“33歲的C羅,23歲的肉體:自律的人究竟有多可怕?”“你的不自律,正在慢慢毀掉你”之類的爆款標題。

自律成為一種信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加入“自律全能教”,他們信仰自律的人可以handle一切。

前凸後翹的大妞的因為自律,胸比姑娘都大的壯漢是因為自律,於是你一口氣辦三年健身卡,買一百個鐘頭私教課…

成不成功,不重要,全當信仰充值了。

畢竟數十年如一日健身的彭于晏、凌晨四點就起床發郵件的庫克、每天堅持跑步一英里的扎克伯格、每週讀兩本書的張瑞敏,早已湊成“自律成功學四大師”

健身焦慮:你自律的朋友正在拋棄你

就像“仁波切”之於娛樂明星和富商,信“自律全能教”越來越成為成功者的標籤。曾經,仁波切們告訴我們,要學會“歲月靜好”。現在,仁波切們指點我們,要學會“自律”。

信仰就是這麼通透,就是這麼隨性靈活。

自律成功學寶典——《特朗普成功創業101》一書中,曾談到特朗普的創業經歷:“記者在採訪特朗普時問:你成功的秘訣是什麼。特朗普斬釘截鐵的回答:自律。”隨後這本書賣瘋了,一度成為創業者的信仰。

而後來,在一次特朗普在回憶自己的創業歷程時,他最感謝的,竟然是自己最初創業時父親給了他100萬美元。

封面設計:嬌嬌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