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精神根植于英烈

全文字数: 900

阅读时间:2分钟

国家精神根植于英烈

让我们先聊聊乔治·华盛顿,嗯,和他的樱桃树。

好吧,这确实已经被网络大V炒成了一个段子——在一次演讲中,上面人刚提几个字,下面听众就心领神会哈哈大笑。

乔治·华盛顿到底有没有砍那棵树,姑且不论,我们聊聊这个故事是怎么产生的。

华盛顿被称为“美国国父”,不过在美国建国之初,对他的评价并不高。1796年,他刚从第二个总统任期上卸任,就有媒体公开宣称:“这一天应成为合众国的纪念日,因为,原是我国一切灾难根源的那个人,今天已降到了与他的同胞们平等的地位。”

据称说他“坏话”的还不少,潘恩、杰斐逊这些和他共同战斗的人也恶语相向,说他“厚颜无耻”“贪婪地聚敛钱财”“等同于伪善”“背信弃义、出卖朋友”“公众眼中的伪君子”等等。

在舆论中,华盛顿慢慢被塑造成了一个贪婪、狡诈、凶残的人,包括他用人皮做皮靴等等,很难和砍倒樱桃树的那个小男孩对上号。

当人们骂得正欢的时候,政府的禁令来了:宣布实行为期两年半的管制,禁止报纸对美国国会和总统进行诽谤和诋毁。原因很简单,美国作为一个新生国家,需要由国家元首作为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政治象征。所以正如杰斐逊所说,用乔治·华盛顿取代英王乔治三世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慢慢地,一股被人称为“美化华盛顿”运动兴起,很多人“写”了很多关于华盛顿的正面故事,然后通过媒体、书籍等各种渠道把这些故事广泛传播。在《华盛顿生平》一书中,威姆斯是把华盛顿当作“国家守护神”和“500万美国人心目中的君王”来写的,而华盛顿砍樱桃树的故事,就是在这本书中。

在威姆斯那里,这可不是一个励志故事,而是一个神话寓言故事。那棵樱桃树据说是一棵英格兰樱桃树,华盛顿砍倒它,意味着砍断了美国和英国的联系,摆脱了殖民地位,也摆脱了旧世界的一切束缚。

据说通过这样的演绎,这名未来美国独立战争的总司令和“国父”,在儿童时代就具有了独立性格和精神,它预示和象征着美国人民的独立和创新精神。

这桥段是不是感觉和刘邦斩白蛇起义一样,一个砍树,一个斩蛇。

不好说这到底是谁抄袭谁的,但至少说明古人和美国人有一点想到一起了:一个国家的价值、精神、形象是根植于国家英烈上的。如何对待一国的英烈,乃是一国社会是否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

所以最近出台的《英雄烈士保护法》,以及检察机关启动的一系列公益诉讼,就更意味深长了。当然,在保护英烈上,我们不需要学习美国那样,通过虚假的故事对华盛顿进行美化、神化,我们需要的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与敬意。

I 排版:袁嘉咛

国家精神根植于英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