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美國B-2轟炸機的科技水平領先世界多少年?

深情款款的容嬤嬤


就目前B2的情況來看,還沒有別的國家能夠製造出來類似水平的飛機,從這個角度上來說,B2現在還是世界領先水平,如果非要說領先多少年,我覺得至少是20年。

B2作為目前唯一一款隱身重型轟炸機,到現在也沒有後來者,不過這也不是說這個高度就是高不可攀的,美國人也是一步一步的走過來的,並不是一下子變出來的。

B2的技術難點主演是兩個,一個是隱身,還有一個是飛行控制。隱身在B2開始研製的1978年,主要的隱身手段還是利用飛機的外形和隱身材料的結合,這個方面美國人做了大量的工程試驗,並且首先利用F117做了實驗,驗證了這種方式的可能性,這樣後來的B2,F22都是沿著這個道路繼續走了下去,現在中俄也開始走了。得益於F117的成功,B2能夠在1989就開始試飛,並且在1993年開始形成戰鬥力。

B2最難搞的不是隱身問題,而是飛行控制問題,B2採取的飛翼式佈局,被認為是現在隱身效果最好的佈局,但是由於沒有垂直尾翼,所以飛機的飛行控制很成問題,而這個問題美國人也是用了很多年來解決這個問題。

B2推出的公司叫做諾思羅普-格魯門公司,這是由兩個公司合併而成的一家飛機公司,前邊的諾思羅普公司原來在五六十年代就曾經推出了幾種飛翼佈局的飛機,不過由於當時的技術手段限制這些飛翼都沒有飛起來,原因就是飛翼沒有垂直尾翼,這樣飛機的氣流就很亂,需要飛行員不斷的進行修正調整,據說當時的飛行員反應操作這架飛機需要是一隻章魚才行,就說的是這個問題。由於這個問題無法解決,所以這些飛翼都沒有飛起來,但是這些飛翼積累了大量的飛行數據,這些為B2的誕生做好了準備。

到了七十年代,電傳操作系統開始出現,飛行控制計算機開始可以根據程序對於飛行姿勢作出一些調整,這個時候長期困擾飛翼佈局的問題有了解決的方法,這種情況下,B2的出現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都說美國的科技水平高,其實美國的航空科技水平高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美國在上個世紀五十到六十年代在航空工業上的巨大投入,當時美國搞了N多種用X打頭的試驗機,以及一大堆各式各樣的東西,可以說是把能夠想到的飛機的樣子給試了一遍,在這個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實際經驗和工程數據,美國人利用這些樣品這才佔有的航空技術的優勢,這個沒辦法,當時美國是真的有錢,同時還有一點德國人的腦袋,但是沒有足夠的資金,光有頭腦也是不行的。對於工程技術上的難題,時間,金錢,頭腦都是不可缺乏的。黑科技這種東西只能是一種吸引眼球的文學提法,誰的東西都是需要用錢和時間去試錯的。


有痰


B-2型幽靈式轟炸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隱身戰略轟炸機。最接近它的轟炸機,是中國正在研製的轟-20。因為轟-20剛剛開始研究,預計還要十年左右才能服役,因此也可以認為B-2轟炸機領先其它國家大約30年。

B-2設計非常特別,B-2型幽靈式轟炸機主要執行戰爭初期對敵方戰略目標的攻擊任務,能投射核武器或者傳統彈藥。機體大多使用複合材料製造,除飛行翼外形設計可散射雷達波之外,機身也漆有雷達波吸收塗料,使其可滲透許多嚴密的防空網。此外,機上產生的噪音、紅外線信號等也被有效降低,因此具備較低的被探測能力,能躲避敵軍的雷達搜索、追蹤。

B-2是當今世界上唯一一種的隱身戰略轟炸機,具有很強的隱身能力,能夠使它安全的穿過嚴密的防空系統進行攻擊。

B-2的隱身並非僅侷限於雷達偵測層面,也包括降低紅外線、可見光與噪音等不同訊號,

B-2在空中不加油的情況下,作戰航程可達1.2萬千米,空中加油一次則可達1.8萬千米。該機1989年開始研製,1997年首批六架B-2轟炸機正式服役,一共只生產21架。每架B-2造價為24億美元,若以重量計,

B-2的重量單位價格比服役時值的黃金還要貴兩至三倍。

諾斯羅普的設計是一個純粹的飛翼,沒有垂尾或方向舵,從正上方看B-2就像一個大尺寸的飛去來器。B-2的平面圖輪廓由12根互相平行的直線組成,機翼前緣與機翼後緣和另一側的翼尖平行。飛機的中間部位隆起以容納座艙、彈艙和電子設備。

B-2轟炸機能攜帶16枚AGM-129型巡航導彈,也可攜帶80枚MK82型或16枚MK84型普通炸彈或36枚CBU-87型集束炸彈,使用新型的TSSM遠程攻擊彈藥時攜彈量為16枚。當使用核武器時可攜帶16枚B63型核炸彈,是美軍核常兼備的能手,也是目前世界服役外形最科幻的飛機!

如果另一國打算推出同類型的機型,也同樣需要一套獨立的隱身轟炸機制造體系。而把這樣一個系統工程從圖紙變成生產線和成品,在沒有成熟技術支撐的情況下20-30年都不一定能夠建立起來。

換句話說,目前世界上其他國家都沒有隱形轟炸機列裝或計劃生產,則可以定義為0,而美國則是+2-30年。

但我不認為這是一種所謂的技術領先多少年的概念,而只是一個單純的時間跨度概念,因為世界上沒有同類機型在技術上進行對比。

另外扯個偏題的話題,看到其他評論有提到所謂國產轟20隱身轟炸機,各種指標造型直指B2,甚至列裝時間表都出現了。我個人覺得這個可能是個假新聞。因為這種戰略轟炸機並不符合我國目前的需求,我們在短期內不會像美國那樣提倡全球進攻型戰略,最多隻能算是主動防禦戰略,在這種形態下,各種射程的彈道導彈才是主體。


快樂馨家設計工作室


關鍵的理念技術領先而已,並不是有其它(比如發動機、傳控都是老技術儲備)太多的領先。科技樹分支不同,硬要說時間差30年吧。

上圖可以看出,B-2在當今世界上的戰略轟炸機中載彈量、航程、航速上都是“缺點多多”。不能否認的B-2是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唯一的隱身轟炸機。在它之前,美國就已經有過F-117夜鷹戰鬥攻擊機(1981年-2008年)的技術儲備。雖然隱身方式不同,但是用題主的話說,美國這種“隱身”作戰的理論方式,至少領先當時世界30年。

YB-35(1946年開始,1949年停止)

當時的技術儲備,美國還可以設計更先進的戰機,各種X系列、Y系列的技術驗證機(專門用來破各種世界記錄的飛機)。W君簡單說B-2技術驗證來自20世紀40年代的YB-35和YB-49的發展。

YB-49(1947年首飛)

因此,B-2是美國人在尋求遠程轟炸隱身道路上一步一步的最終產品。它僅僅是驗證了隱身空襲敵方領土的這個理論是否可行。B-2時速900公里的“龜速”,一旦進入有完整防空體系的大國領空,很容易被滯空巡邏的戰鬥機攻擊。

B-2所謂的領先是美國科技技術的整體領先,不是B-2這個轟炸機的科技技術。世界上其他國家沒有需求,自然也沒有在“這個科技樹”上繼續開發。導致B-2出世時各國“眼前一亮”。看一下上邊,那時我們還在建國的時期,美軍已經開始驗證飛翼佈局的可行性了。相比之下,那時的蘇聯是直接將戰略轟炸機的定位放在了“超音速突防”的速度制勝論上,一口氣研發兩款2.5馬赫以上的超音速轟炸機(Tu-160、Tu-22)。可以看出,80年代的美國研發轟炸機“龐雜”、所有有可能的理論都在發展(家大業大,有的是洋蠟);另一個轟炸機大國蘇聯只是將“速度制勝”作為研發重點而已。

風水輪流轉,現如今美國下一型轟炸機已經設計出來。其“龐雜”的理論要求至少3型驗證機來支持,這龐大的資金要求反過來影響了美軍對次世代轟炸機的判斷。緊縮的資金投入,只能研發一款驗證機,這也算是一種缺點吧。科技,還是需要資金來支持的。


軍武數據庫


很難講B-2在剛剛設計製造出來時領先世界多少年,因為該機的設計理念過於特殊。雖然B-2在技術上的先進性至今仍然無可挑剔,但在轟炸機行列裡,B-2屬於典型的“離經叛道”。

B-2雖然屬於重型轟炸機,但並不過度苛求載彈量,甚至比起之前的B-1在武器掛載能力上還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倒退,這說明B-2在設計上的側重於傳統轟炸機並不相同。從技術方面來說,B-2領先於時代的方面主要有兩點:隱身設計和飛翼式佈局。應該說,飛翼式佈局是實現隱身設計的最優解,但並不代表兩者完全就是一個問題。

為了實現全向雷達隱身,B-2除了採用飛翼式佈局儘量減少各個角度的雷達反射面積外,還儘量避免了可能造成雷達反射的機身表面折角、同時還使用了特殊成分的機身表面塗料以吸收雷達波。另外,B-2在動力系統設計上也考慮了隱身性,雖然該機的F118發動機只是F101(配用於B-1轟炸機)的衍生產品,但採用了抑制紅外設計。通過上述措施,B-2時至今日仍然是雷達反射面積最小的飛機之一,從這一角度來說B-2的設計堪稱是超越時代的。

B-2在設計上的另一個特色是採用飛翼式佈局,這種佈局無論是隱身性還是降低飛行阻力方面都作用明顯,但由於控制面大幅減少,其操控也十分困難。而B-2在服役和使用過程中,其飛控系統並沒有出現過特別嚴重的事故、並在實戰中表現穩定,因此可以認為B-2的飛控系統和氣動設計在目前也仍然保持世界領先地位。總體來說,B-2的技術水平無法用“領先多少年”來概括,但可以確定的是,該機在出現之初是超越時代的機型。


軍機圖


B-2型幽靈式轟炸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隱身戰略轟炸機。

最接近它的轟炸機,是中國正在研製的轟-20。因為轟-20剛剛開始研究,預計還要十年左右才能服役,因此也可以認為B-2轟炸機領先其它國家大約30年。

B-2設計非常特別,B-2型幽靈式轟炸機主要執行戰爭初期對敵方戰略目標的攻擊任務,能投射核武器或者傳統彈藥。機體大多使用複合材料製造,除飛行翼外形設計可散射雷達波之外,機身也漆有雷達波吸收塗料,使其可滲透許多嚴密的防空網。此外,機上產生的噪音、紅外線信號等也被有效降低,因此具備較低的被探測能力,能躲避敵軍的雷達搜索、追蹤。

該機使用1950年代美國空軍YB-49首先嚐試的大型飛翼佈局,沒有傳統飛機的垂直尾翅及水平尾翼。機體前緣具有33度後掠角,機體後方則設計成鋸齒狀的雙W形。三角翼機體後方最外側裝有上下開合式減速板,接著是副翼,最內側則是襟翼。

駕駛座艙位於三角翼機體的前端,發動機進氣口配置在座艙後方兩側的機體上方,突起的進氣道上方並設有小型輔助進氣口,空中加油口位於座艙後方機背。起落架均為並排雙輪式設計,前起落架只有一組機輪,主起落架則為縱列兩組機輪。

B-2型幽靈式轟炸機的機體全長20.9米,翼展52.12米,高5.1米,飛行速率為高次音速,最大起飛重量152,636.4公斤,升限15,152米,未經空中加油的最大航程約為9,600公里。因此,能夠越洲飛行,而經過一次加油後的航程更達到18,520公里。

B-2型幽靈式轟炸機的設計可說是完全顛覆傳統,至今依然是世界前列的高精尖產品。


加特林


領先了不止一個10年,具體多少還要看我們“轟-20”什麼時候服役。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B-2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隱身戰略轟炸機,其最大雷達截面積只有0.1m²。它的戰鬥力還在實戰中得以驗證,1999年時在北約對塞爾維亞的軍事打擊中,美國多架B-2從本土起飛,向目標投放600多枚聯合直接攻擊彈藥。2003年的演習中,更是展示了精確飽和攻擊能力。


圖、具體差距多少年,還需看我們轟-20什麼時候問世


未來的戰爭是不對稱式的,中國武俠小說中最令人忌憚的絕技便是“來無影去無蹤”,B-2獨步天下的隱身特性,更是讓這種想象中的黑科技變成了現實。B-2隱身的特性讓傳統的防空網形同虛設,其機身大多由複合材質製造,可以吸收大部分雷達波,使雷達截面積將至極低的水平。而且B-2還降低了紅外線、噪音等其他易暴露的特徵。


圖、空中加油狀態的B-2,可以將航程延伸至1.1萬公里


B-2的主要使命便是擔任美國空軍的開路先鋒,負責穿透攻擊任務。在戰爭中深入地方腹地投擲炸彈。先進的設計也帶來高昂的代價,B-2重量單位價格甚至是黃金的2~3倍,迄今美國也僅生產了21架。B-2最早可以追溯到1981年諾斯洛普/波音團隊獲勝的先進技術轟炸機計劃(ATB)。項目主要由諾斯洛普負責,波音承擔外機翼、燃油系統、飛翼後中段、起落架和武器發射系統。



圖、B-2雷達反射角度示意圖

B-2採用飛翼機型,其融合了各種隱身科技和高效的氣動力設計。其搭載4具通用電氣F118-GE-100渦扇發動機,最大速度可達0.95馬赫,最高升限1.52萬米。在F-117A退役後,F-35服役前,它是世界僅存可對地攻擊的隱身飛機。而我們空軍也放出了轟-20的宣傳照片,具體差距多少年,就看轟-20的服役時間了。


航空之家


B-2是當今世界上唯一一種的隱身戰略轟炸機,最主要的特點就是低可偵測性,即俗稱的隱身能力。能夠使它安全的穿過嚴密的防空系統進行攻擊。B-2的隱身並非僅侷限於雷達偵測層面,也包括降低紅外線、可見光與噪音等不同訊號,使被偵測與鎖定的可能降到最低。B-2在空中不加油的情況下,作戰航程可達1.2萬千米,空中加油一次則可達1.8萬千米。每次執行任務的空中飛行時間一般不少於10小時,美國空軍稱其具有“全球到達”和“全球摧毀”能力。

B-2的隱身性能可與小型的F-117攻擊機相比,而作戰能力卻與龐大的b1.b 轟炸機類似。1997年,首批六架B-2轟炸機正式服役,一共只生產21架。每架B-2造價為24億美元,若以重量計,B-2的重量單位價格比服役時值的黃金還要貴兩至三倍。

為什麼要發展這個呢?因為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當時冷戰正酣,蘇聯大力發展各種中遠程防空導彈和高空高速國土防空攔截機,例如S-200(北約代號:薩姆-5)中高空超遠程地對空導彈、S-300(北約代號:薩姆-10)全空域防空導彈系統和米格-25/31高空超音速攔截戰鬥機等。為能隱秘的突破蘇聯防空網,尋找並摧毀蘇軍的洲際彈道核導彈發射基地和其它重要戰略目標,美國空軍提出要製造一種新的戰略轟炸機,強調突防能力,要求能夠避開對空雷達探測,潛入敵方縱深,以80%的成功率完成任務。為此,空軍擬製出了“軍刀穿透者”計劃,把隱身技術的應用列入了具體議事日程。


1975年8月美國國防部先進研究項目局(DARPA)邀請洛克希德、波音和諾斯羅普提供一種低可探測性飛機的初步工程數據。由於洛克希德公司不久前提交的樣機受到好評,空軍將生產F-117隱身戰鬥機的合同交給了這家公司。隨著隱身戰鬥機的投產,美國國防部和國會要人也開始接受了“隱身轟炸機”這一概念,並於1977年正式批准了空軍提出的研製這種飛機的申請報告1978年卡特政府秘密授權啟動隱身轟炸機項目,命名為先進技術轟炸機(atb:),這就是B-2隱身戰略轟炸機的最初名稱,旨在研製可以取代B-1A的轟炸機。

1980年9月美國空軍頒佈了ATB的方案徵詢書(RFP),由於該項目在成本和技術方面存在著嚴峻的挑戰,所以空軍鼓勵航空航天企業間進行合作。於是出現了兩大競爭陣營——洛克希德和羅克韋爾團隊,諾斯羅普、波音和凌-特姆科-沃特(LTV)團隊。1981年1月20日裡根總統當選後情況發生了變化。里根政府加大了國防投入,足以支持包括新型戰略轟炸機在內的幾個軍事研究項目。1981年10月2日裡根總統宣佈開始戰略現代化項目(SMP),購買100架b1.b。而ATB也作為SMP的一部分展開秘密研製,當時預計總需求量多至132架。只有少數內部人士才知道當時美國空軍正在同時進行兩種戰略轟炸機的研製。


諾斯羅普的方案代號是“高級鑽石”(SeniorIce,密語無特定含義),洛克希德的方案代號“高級釘”(Senior Peg)。“高級鑽石”由諾斯羅普先進計劃高級副總裁維爾科·E·加西奇主持,計劃指導是哈爾·馬爾卡良。洛克希德/羅克韋爾的“高級釘”方案的資料披露不多,但鑑於當時洛克希德在隱身技術上的成就以及羅克韋爾在B-1項目上的經驗,人們普遍認為該隊會贏得競爭。但1981年10月20日美國空軍宣佈諾斯羅普成為ATB合同的贏家,飛機編號B-2,並簽訂了6架試飛用機和兩架靜態測試機的初始合同,外加127架生產型轟炸機的意向訂貨,計劃在1987年達成初始作戰能力(IOC)。

在三家公司的分工中,諾斯羅普負責製造前中央機身和座艙,飛機前後緣以及控制翼面,另外還負責最後的總裝和計劃的整體協調。波音負責製造後中央機身和彈艙,以及外翼段和起落架。LTV負責製造包括髮動機艙在內的機翼中段和尾噴口(LTV後被諾斯羅普·格魯曼併購)。總裝在加州帕姆代爾美國空軍42號工廠4號場地進行。

最終確定的諾斯羅普的設計是一個純粹的飛翼,沒有垂尾或方向舵,從正上方看B-2就像一個大尺寸的飛去來器。B-2的平面圖輪廓由12根互相平行的直線組成,機翼前緣與機翼後緣和另一側的翼尖平行。飛機的中間部位隆起以容納座艙、彈艙和電子設備。中央機身兩側的隆起是發動機艙,鋸齒狀進氣口布置在飛翼背部,每個發動機艙內安裝兩臺無加力渦扇發動機。翼尖並不是平行於氣流方向,而是進行了切尖以平行於另側機翼前緣,除了翼尖外,整個外翼段沒有錐度,都為等弦長機翼。機身尾部後緣為W形鋸齒狀,邊緣也與兩側機翼前緣平行。由於飛翼的機翼前緣在機身之前,為了使氣動中心靠近重心,也需要將機翼後掠。


B-2中央機身的深度需要足以容納座艙和彈艙,但長度卻要儘量縮短以避免在高亞音速時產生過多的阻力。中央機身外側機翼的弦長由發動機艙以及隱身進氣口和尾噴口來決定。B-2在高亞音速飛行時,厚厚的超臨界翼型將機翼上表面的氣流速度加速至超音速。除了尾噴口後的區域外,B-2整個飛翼後緣佈置有9塊大型的操縱翼面。最後方的“海狸尾”是一整塊可動控制面,用於在低空飛行時抵消因垂直陣風引起的顛簸。最外側是一對被稱為“減速板-方向舵”的開裂翼面。剩下6副翼面是用於俯仰和滾轉操縱的舵面,最外側一對在低速時也兼做副翼。

B-2沒有垂尾,與傳統飛機不同。B-2呈偏航中性,也就是說當B-2向左或向右轉彎時,不會產生回中的氣動力。B-2由機翼外段後緣的諾斯羅普專利減速板-方向舵負責偏航控制,減速板-方向舵可向上下兩側開裂,同時開裂作為減速板,不對稱開裂時作為方向舵使用。由於飛翼表面的

附面層

的存在,減速板-方向舵至少要開裂5度以上才能起到作用。所以在正常飛行中,兩側的減速板-方向舵都處於5度的張開位置,當需要進行控制時就立即可以起作用,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到的B-2飛行照片中減速板-方向舵都是張開的原因。但是張開的減速板-方向舵會影響飛機的隱身效果,所以B-2在抵達戰區時,減速板-方向舵會完全閉合。

B-2A的大部分表面都被一層特殊的彈性材料覆蓋,使表面保持均勻的電導率以減少來自接頭或接縫處的雷達波反射。而在設計中不能依靠外形進行隱身的部位(如進氣口)就要塗上雷達吸波材料(RAM)了,其組成成分至今仍是高度機密。RAM是可多層噴塗的塗料,內含可將雷達波能量轉換成熱能的成分。全機塗上厚度適當的塗層後,特定波長的雷達波在照射到塗層後,塗層兩面反射的雷達波會發生干涉,從而相互抵消。類似的概念就是光學鏡頭的鍍膜,可以消除不必要的光線。

另外,B-2A中央機身兩側的發動機艙內安裝了4臺GE F118-110非加力發動機,單臺最大推力8,618千克,發動機重量為1452千克,推重比5.9。F118是在F101-X的基礎上研製,後者是B-1轟炸機F101發動機的戰鬥機型號。與F101相比,F101-X有較小的低壓外涵機匣,將涵道比從2:1降到0.87:1。[16]低涵道比的發動機只需較小的進氣和排氣系統,所以被B-2選中。發動機進氣口遠離機翼前緣,以避免被來自下方的雷達波照射到。由於肥厚的飛翼結構,B-2可以把發動機深深地埋在飛翼內,飛翼的上表面的扁平的進氣口和彎曲的進氣道可以保證機載雷達無法從上方直接照射到發動機的正面,從下方就更不可能了。這樣B-2可以採用較簡單的進氣口,只需要在唇部作尖齒修形就沒有問題了。

B-2進氣口邊界層分離板分理出附面層氣流再被混合進尾噴口以降低排氣溫度,減少紅外輻射。通過分離板的氣流還被擴壓並導向被集中稱之為二次氣流系統的各種內部氣流管路。這包括飛機上安裝的附件傳動裝置及發動機艙的通風,環境控制系統換熱器的衝壓冷卻氣流和旁路迴路的氣流。在低速及地面工作時,通過位於進氣道外罩頂部和每臺發動機進口正前方的四個菱形發動機輔助進氣門來增大供給發動機的空氣流量。輔助進氣門打開下的運轉,降低了主進氣道的質量流量比以及相應的尖唇口的轉彎損失。

武器系統方面,B-2轟炸機的兩個旋轉彈架能攜帶16枚AGM-129型巡航導彈,也可攜帶80枚MK82型或16枚MK84型普通炸彈或36枚CBU-87型集束炸彈,使用新型的TSSM遠程攻擊彈藥時攜彈量為16枚。當使用核武器時可攜帶16枚B63型核炸彈。此外AGM-129型巡航導彈也可裝載核彈頭。2002年2月B-2增加了使用聯合防區外空對地導彈JASSM的能力。外翼段內部的大多數空間被油箱佔據,發動機艙之間的機身下方並列佈置了兩個大型彈艙,每個彈艙可掛載波音研製的先進旋轉掛架,可掛載8枚908千克級彈藥,也可安裝兩個炸彈掛架組件以掛載常規彈藥。經過航電與裝備性能提升後的B-2A可以攜帶AGM-154聯合距外武器和GBU-28型5,000磅激光制導炸彈;此外,也可以攜帶AGM-158聯合空對地距外導彈。


  • 40,000 磅(18,000 千克):以堆棧炸彈掛架攜帶Mk 82 500磅低阻力通用炸彈(總攜帶數為 80 枚)
  • 27,000 磅(12,000 千克):以堆棧炸彈掛架攜帶750磅等級集束炸彈(總攜帶數為 36 枚)
  • 16具旋轉掛架(Rotary Launcher Assembly,RLA):可攜帶2,000磅等級武器(如Mk 84 2,000磅低阻力通用炸彈、GBU-31聯合直接攻擊彈藥或B-61及B-83核彈)。
  • 另外,b2.a航電系統十分獨特,B-2A的乘員編制兩名,並列坐在ACEII彈射座椅上,飛行員在左側,任務指揮官在右側。座艙前方和兩側有4片大型風擋玻璃,乘員通過機腹艙門進出座艙,在緊急情況時,彈射座椅通過座艙頂部的易碎艙門彈射。任務指揮官負責導航和武器投放,但兩名乘員都可以單獨完成整個任務。每個乘員面前都有4個彩色CRT顯示器,右側有一個數據輸入面板,左側是一組油門。座艙後方還有第三名乘員的位置,但很少使用。該座位也有彈射座椅,頂部有易碎艙蓋。B-2A的導航系統最初由兩套統組成,每套都可以單獨導航,但一起工作時精度會更高。一個是慣性測量單元,另一個是諾斯羅普NAS-26天文慣性單元。NAS-26原本是為鬼魅遠程巡航導彈研製的,是一個帶穩定基座的光電望遠鏡系統,可在陰天鎖定預先選定的星星。該系統的觀察窗口就在風擋左側。
  • B-2A機載雷達為AN/APQ-181相控陣雷達,休斯公司製造。這種相控陣有2個雷達天線陣列,特點是不需外加旋轉或搖擺天線,只通過信號陣位的改變和組合,可對不同角度和不同方位進行掃瞄。它的工作頻率在12-18GHZ,旁波瓣小,抗電子干擾能力強。工作模式共有21種,最突出的是合成孔徑雷達工作模式和反合成孔徑雷達模式。前者主要用於掃瞄陸地地貌,可清晰地獲取161千米距離內地表的掃瞄圖像,供飛機對地面目標轟炸時使用;後者則主要用於識別和捕捉海上目標,最遠有效距離可達128千米。另外還可讓B-2A轟炸機使用地形匹配和地形規避技術,使其能貼地低空突入敵方空域去遂行轟炸任務。

猴子軍師


你好,對於B-2現在到底能夠領先多少年,普遍的認為是30年,但必需看到一個現實情況是,這個領先也是相對而言,對於俄羅斯它雖然沒有這種飛翼結構的隱身戰機,但並不能代表它不會做,更何況再冷戰時期,美俄兩國在戰機研發的道路上完全不是一個追求,一個追求高速突防和戰役級消耗量的理論,一個則是以作戰理念開道,試研各種在理論下所能達到的武器能力。

而對於世界上大多數國家而言,這個差距當然有近30年,先不說B-2的技術有多先進,主要它所代表的作戰理念就要先進到令人恐怖的地步,以B-2的構型,其實早在上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就有類似的實機出現並獲得試飛的成功,但那時你說美軍就有意識開始隱身的概念融入其中,這就有些給美軍粉飾的嫌疑了。

不可否認在F-117第一次出現在世人面前時,它的作戰能力顛覆了以往人們的認知,而到了B-2出現,人們才更加意識到原來如此大型的遠程轟炸機也能這麼做?這個震撼是顛覆性的,所以才有如今異說B-2都是無敵的存在,其實任何事物都要客觀的看待,也就是一分為二的看,B-2的好處在於隱身,以及以此一套成體系的作戰理念,強大的隱身能力賦予它可以悄無聲息的對敵方目標發動突襲,但不好的方面速度太低也是致命的缺陷存在,這對於一個像中俄這樣

空防嚴密的國家,基本就是靶子。


長安小師爺




諾斯羅普·格魯門B-2隱形戰略轟炸機(英語:Northrop Grumman B-2 Stealth and Strategic Bomber)綽號“幽靈”(英語:Spirit)是由由諾斯洛普和波音公司聯合麻省理工學院為美國空軍研製的執行戰略核/常規打擊任務的低可偵測性飛翼式轟炸機。


  B-2是當今世界上唯一一種的隱身戰略轟炸機,最主要的特點就是低可偵測性,即俗稱的隱身能力。能夠使它安全的穿過嚴密的防空系統進行攻擊。B-2的隱身並非僅侷限於
雷達偵測層面,也包括降低紅外線、可見光與噪音等不同訊號,使被偵測與鎖定的可能降到最低。B-2在空中不加油的情況下,作戰航程可達1.2萬千米,空中加油一次則可達1.8萬千米。每次執行任務的空中飛行時間一般不少於10小時,美國空軍稱其具有“全球到達”和“全球摧毀”能力。



  B-2的隱身性能可與小型的F-117攻擊機相比,而作戰能力卻與龐大的B-1B轟炸機類似。1997年,首批六架B-2轟炸機正式服役,一共只生產21架。每架B-2造價為24億美元,若以重量計,B-2的重量單位價格比服役時值的黃金還要貴兩至三倍。


B-2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轟炸機,不用置疑沒有之一。

美國也是世界上最早能造隱形轟炸機的國家,沒有之二。

B-2是美國1975年計劃建造的,蘇聯到滅亡為止根本就沒有任何造隱形轟炸機的計劃,俄羅斯到2015年才提出造隱形轟炸機的計劃,因為太像B-2,被
世界軍事愛好者被批為B-2斯基。

但這個格局很快將被中國打破、因為年內外轟20就會正式亮相,到時B-2不再是孤獨求敗的神話。


CC婭茜


有人畏懼美國科技,有人讚歎德國嚴謹,有人崇拜俄國勇猛,有人佩服日本整潔。而我,我自豪中國速度!在不到70年的時間,我們有了核武器,有了核電站,有了神舟飛船,有了嫦娥登月,有了天舟貨運飛船,有了北斗導航,有了高分衛星,有了航空母艦,有了中華神盾,有了核潛艇,有了長征運載火箭,有了東風5,有了巨浪2,有了長劍10,有了鷹擊,有了殲10,有了殲20,有了運20,有了空警2000,有了空警500,有了直10,有了直20,有了無人機,有了運8系列特種機,有了C919,有了太行,有了99A,有了04步戰,有了紅箭10,有了紅旗9,有了東風有了有了天眼,有了天河,有了神威太湖之光,有了激光陀螺,有了量子通信。請饒恕我的知識有限,思慮不到,舉例不全,但請你想一想,這些哪一項不需要經年累月的研製與攻關,哪一項不需要強大的預算做支柱,哪一項不需要愛國人士的犧牲和奉獻。為什麼還有人要崇洋媚外?為什麼還有人要貶低我們的成果,縱然很多成果並不是世界最強,但也有很多處在世界強列,更有一些成果是我們獨奏走在世界的最先。有人噴中國人權,你可知人權已被寫入憲法,你說中國汙染環境,那麼你說哪個國家在快速發展時沒對環境造成破壞?你說中國人素質低,那麼你說哪個國家沒有素質低的人?你有沒有問問為什麼中國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你說中國政府坑老百姓,那麼抗洪搶險地震救有哪個國家像我們一樣?撤離華人華僑哪個國家像我們國家?我告訴你,我為我是中國人而驕傲!中華民族才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他們不屈不撓,他們團結友愛,他們禮儀孝道,他們犧牲奉獻。所以朋友們,請不要丟掉中國民族的優良品質。如果你還認為你是個中國人,請你先了解了自己國家再噴,請你去過別的國家生活過再噴。不要輕易詆譭自己的國家,因為你在詆譭那些真正在為國家奉獻自己一生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