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對境,宜得真味三分。

讀書對境,宜得真味三分。

許有人斥我,做不得冷板凳。不然,何不閉戶?讀書為學確需勤勉專注,也應能從中得到趣味和美感。於我而言,讀書,可清夜品讀,可晨曦誦讀,更願意,推開家門去讀書。公園、書館、亭下,水畔……風光旖旎裡,曲徑通幽處,皆可展卷而讀。

古人言: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乃案頭之文章,又曰“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在大自然中閱讀,文章和山水風光相互印證,彼此較量,斟酌切磋,涵詠匯合於心,此種感覺甚妙。且觸景生情,境由心生,若與書相遇,文與景,情與境,恰巧對應,就會獲得雙重美感,融會貫通之際更多一層體悟。

《紅樓夢》第二十三回,寶玉坐於沁芳閘橋畔桃花底下一塊石頭上讀《會真記》,正看到“落紅成陣”,只見一陣風過,樹上桃花吹下一大斗來,落得滿身滿書滿地皆是花片。那是紅樓中一副絕美的畫面,景美,人美,情美,意美。寶黛二人於此情境中捧讀西廂,但覺“詞句警人,餘香滿口”,眼前景與文中境“花面交相應”,寶玉一時分不清天上人間,身心俱化,真情湧動,禁不住用文中句子戲語黛玉。書中人走進了書中,讀來令人神飛意馳。

想起暮春時節,我常攜一卷紅樓往校園外龍鳳新河邊讀,眼前流水無聲,身後綠樹陰濃。有一個午後,讀到“春夢隨雲散,飛花逐水流,寄言眾兒女,何必覓閒愁。”放眼望去,柳絮紛飛如雪,粘著水流蕩向遠方,長空寥廓,白雲悠悠,獨在異鄉的惆悵和憂思,豁然點點消散。

更有一日,讀得久了,裙上、書上、胳膊上,積了層層花瓣,抬頭看,身後一根枝椏旁逸斜出,在我上空伸展著含羞草一樣的葉子,正往下落著細細的白花。心中自然湧出兩句詩“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我倒是沒有數落花,卻恍惚間生出陌上歸人之思。

詩是自然的摹本,想來讀於斗室,靜對幽窗,空間逼仄,神單意薄,氣韻總不能揮灑淋漓,大快人意。而於不經意處,那些古老的詩句卻會藉助眼前的風物一一復活,流宕著經典的波光。

清風徐來,流光閃爍,“綠意參差生意滿”,清波盪漾在心,獲得了雙重的愉悅。文字和山水契合,又正好遇見正當此時的人,這真是最好的相遇。“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並作十分春”,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人生幾何,得一種遇見,得一種圓滿。

倒並非都是奇山異水方能倡人胸臆,養其浩然之氣,也無需明月之夜,荷香搖曳,才能遊目騁懷,品味興會。對一泓碧流,一樹鳴蟬,一花一鳥,一草一葉……形象與思想一經連接,就會閃耀出智慧與美感的光芒。

近來,又於家門不遠處的休閒小站讀書。鬧中讀書,別具情懷。偶一抬頭,細聲慢語喝茶者,熱火朝天打牌的,興致勃勃玩手機的……姿態各異,俗世的眾生相,能快速把人從書中拉出來,去靜觀品味另一本大書。

人至中年,世相擾攘,俗事相侵,似乎很難擁有那種寧靜閒逸、澄澈空明的讀書心境。而文字與心靈融會貫通的契合點——形象感與畫面感,也在逐日萎縮,很難達到人文渾融之境。且越往後走,人似乎更窮窮於思想的探詢,速成於哲理的發現,來安慰浮躁的靈魂和沉重的步履,而忽略了閱讀帶來的純粹美感,會心一笑的悠然意遠。誠然,閱讀能帶來思想的啟迪和發現,洞明世事練達人情的深刻通達,更應帶來超越世俗功利之上的,那種至純至美的境界。好比三伏天氣,亦能抵達“到此已無塵半點”的清涼,才真得讀書之樂。

吾之讀書,隨心所欲,無涯無際。當思想極其發達而形象感萎靡時,對境讀書,不失為一道良方,幫我們醫治貧瘠乾涸的心靈,尋找到忘懷和丟失的雅意詩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