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嫌奏摺太多看不過來 大臣出一主意 立刻無人再敢上奏言事

道光只見眼前,不見全局;只見表面,不見實質。如《清朝野史大觀》所載,道光自己衣服打補丁,見軍機大臣曹振鏞也打補丁,便認為曹振鏞是個忠正良臣。其實道光重用曹振鏞,最為壞事。曹振鏞掌握樞廷,導致了道光朝崇尚形式主義,不求實用的風氣。

前面說完宣宗節儉,後面來講勤政。說起勤政,有清一朝,莫過於雍正皇帝。且不論雍正皇位得來是否正當,他這個人,確實是個工作狂。雍正曾在雍正十年(1732年)刊發《雍正硃批諭旨》,在序言中提到自己批閱奏章,“每折或手批數十言,或數百言,且有多至千言者,……一字一句皆出朕之心思,無一件假手於人,亦無一人贊襄於側。”

雍正是道光的偶像,道光也希望自己能夠如同曾祖這般勤政。但這種事情,想著容易,做起來難。道光自己上手來做,發現根本不是想的那麼輕鬆。

皇帝嫌奏摺太多看不過來 大臣出一主意 立刻無人再敢上奏言事

清人筆記《名人軼事》記載,道光想學雍正那樣,親自批閱所有奏摺,但苦於能力不足,奏摺太多看不過來。這個時候,曹振鏞給道光出了一個主意:

“今天下承平,臣工好作危言,指陳闕失,以邀時譽,若遽罪之,則蒙拒諫之名。此後中外章奏,皇上無庸遍閱,但擇其最小節目之錯誤者譴責之,則臣下震於聖明,以為察及秋毫,必無敢肆者。”

《清史稿》曹振鏞的本傳言道,“宣宗治尚恭儉,振鏞小心謹慎,一守文法,最被倚任。”正所謂有其主必有其僕,面對政務繁忙的難題,這位“庸庸碌碌曹丞相”不建議增派人手,也不建議加班加點,而是讓道光把臣下的嘴給堵上。

只要奏摺中寫錯一個字,或者格式用得不對,或者表達意思不夠準確,又或者語氣不夠恭謹,便予以罰俸降革的嚴懲。把大家的嘴都堵上了,便以為天下太平了。

皇帝嫌奏摺太多看不過來 大臣出一主意 立刻無人再敢上奏言事

朱克敬《瞑庵雜識》還有另外一段記敘:

“道光初,曹太傅振鏞當國,頗厭後生躁妄。門生後輩有入御史者,見必戒之曰:‘毋多言,毋豪意興。’由是臺諫務循默守位,寢成風俗矣。”

換句話說,曹振鏞就是讓大家多磕頭,少說話;即便要說話,也只許歌頌,禁止批評。連肩負正風肅紀之責的御史們都不敢再進言,奏摺自然減少,能夠擺到道光桌前的,也只是流於形式、虛應故事的官樣文章,言官失去了為天子耳目的作用。

皇帝嫌奏摺太多看不過來 大臣出一主意 立刻無人再敢上奏言事

把問題掩蓋住,道光就以為沒有了問題,還覺得這是曹振鏞的功勞。曹振鏞去世時,道光給這位“忠臣”作出了這樣的評價:

“大學士曹振鏞,人品端方。自授軍機大臣以來,靖恭正直,歷久不渝。凡所陳奏,務得大體。前大學士劉統勳、朱珪,於乾隆、嘉慶中蒙皇祖、皇考鑑其品節,賜諡文正。曹振鏞實心任事,外貌訥然,而獻替不避嫌怨,朕深倚賴而人不知。揆諸諡法,足以當‘正’字而無媿。其予諡文正。”

“文正”是歷代以來文臣夢寐以求的最高榮譽稱號,曹振鏞之流何德何能,可比擬宋之范仲淹,明之方孝孺?就是在清朝八位諡號“文正”的臣子中,曹振鏞也最名不副實。但就是這種庸臣,死後卻能得到“文正”殊榮,可見道光皇帝是真的缺心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