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河南」、「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這些宣傳用語對宣傳河南有重大意義嗎?你怎麼看?

治便秘用瀉強


來河南 遊中國

請恕我直言:問答標題河南宣傳廣告語有待改進。

筆者給予宣傳河南的廣告語是:來河南,覓中國;到河南,知中國,文明河南,豫見中國。中國文化出河南,河南文化定中國。不瞭解河南,就不瞭解中國。不到河南,就沒有到達中國。

河南,自然中原,自然中國,中國國學大自然學堂,中國文化元典座標,中國文化中華文明地理性標誌和“原產地”,中國文化道法自然紀念碑,中國自然生態資源科學文化誕生的聖地與沃土。其代表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便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國紀年和農耕文明與文化。

中國文化與中華文明: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就是一,一就是太極,太極生兩儀,生二;二生三,三就是“八卦”的三橫;“三”生萬物。“太極”生兩儀,“兩儀”就是陰陽寒暑;“三”生萬物,有“三”而後才有“東西南北”、春夏秋冬、四面八方,大千世界,云云總總。有陰陽,有寒來暑往,而後有農耕,有九州,有華夏五千年,有中國文化,有文明世界,有人類社會發展與文明。

道不遠人,大道至簡,道法自然,一陰一陽謂之道。知道了這一點,就明白了何謂中國,何謂中華民族文化。就明白了“豫見中國,文明河南”之“道”理。就知道了“中國文化出中原,中原文化定中國”。

筆者河南文化宣傳推廣在京開館迎客!






羅無聲永不落幕名博彙


“老家河南”已經涉嫌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的有關條款,是對非河南籍中國公民的極大侮辱。總想當中國人的祖宗是一種精神不健康的行為。


人類分子學測序證明,河南的東夷基因明顯,“東夷比例高,混Q1”。春秋末期,秦國和晉國聯合將9支戎狄遷到了洛陽附近;古語說:“西來祖宗東來娘”,河南是來自西方的炎黃集團和來自山東的東夷集團的交融之地。


歷史上的“五胡亂華”,金人攻破北宋首都汴梁,二帝北擄,國破家亡,幾十萬國人慘遭凌辱,是中華民族最為屈辱的一頁;現在河南有有大量的少數民族自治區和自詡的“猶太裔”人口,民族成分極度複雜。


可以確認,“賈湖遺址”先民也是來源於西方;炎黃集團是第一次從人口學領域填充豫州,後來大規模的填充是武王伐紂後,河南古居民的祖先80%來自關中;從另一條線路看,石峁遺址——陶寺遺址——二里頭遺址,也是有確鑿的考古學遷徙路線,豫州先民有一部分就是從晉南遷入,後來又有大量的晉民通過洪洞大槐樹遷入河南,而且規模宏大。


從地理氣象學分析,自周定王(公元前602年)起到現代的文獻記錄看,河之南洪水氾濫2000多次,改道注入長江、黃海、渤海就有十幾次,豫州歷來不產古鹽,這樣的地理環境很難說有大規模的先民居住,況且古豫州野象橫衝,洪水猛獸,實乃蠻荒之地。


從姓氏學看,陝西是周文化發源地,是中國姓氏文化的源頭,最古老的8大種姓都來源於關中,特別是“姬姓”和“姜姓”。隨著周初72個諸侯國的分封,姓氏文化才開始在全國傳播。河南的諸侯國哪個不是來源於關中?鄭州的“鄭”和新鄭的“鄭”就來源於陝西的古鄭國,與“雒”“洛”有關的地名哪一個不是發端於關中?還有虢國、密國等等,可以說不勝枚舉。


從中華文明的源流講,所謂“金邊銀角草肚皮”。從考古發現看,關中是仰韶文化的源頭和核心,是史前人類最為密集的生活區域。從華胥氏、伏羲氏、黃帝炎帝,到夏商周秦漢隋唐,渭水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核心發源地和文明的策源地,是真正的中華之根。


中國的地勢西高東低,河流是重要的文明傳播載體,在先民沒有學會掘井以前,順河而居是主流。秦嶺提攜著黃河和長江,是黃河第一大支流渭河和長江第一大支流漢水的源頭。以6萬年到4800年的大地灣文化為源頭的先民遷徙從未間斷,順著漢水、渭水、湘水、長江、黃河、雒水、淮河,不斷有文明的火種灑向神州大地。最新的西安藍田上陳古人類遺址的考古發現證明,距今212萬年前已經有古人類在非洲以外的東亞大陸腹地生活和繁衍。


請問:哪一點能證明河南是中國人的老家?哪一點能證明河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中原文化”脫胎於“渭水文明”,“河洛文化”濫觴於“三川流域”,哪個不是發源於關中?當代某些人總類比“河南=中原”,這是一種謬論和文化盜竊行為。其實真正的“中原”的核心在關中,長安是中原王朝的長期建都地。從《詩經》開始到清末的大量史籍和名人著述都證明了一個事實,古人一提起“中原”首先想到的是關中,是古都長安。


《詩經·小雅》:”漆沮之從,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漆沮”,即關中北部的漆水和沮水,最早的“中原”指的就是“關中平原”。明·繆希雍《葬經翼》:“關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龍首也”。從沒有“中原”專指“河南”一說,也沒有什麼廣義狹義兩說論。《辭海》對中原的解釋就是“黃河中下游地區”。從沒有任何一個史籍記載“中原”專指“河南”或“豫州”。


河南不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只是文明的過道和交融地,這是由其地理環境所決定的。關中渭水流域才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源頭和核心,這是史學界和大批史學家一致的共識。關於徐光春先生《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的著述,根本就是無稽之談,是一種無知的表現,是經不起推敲的,是對具有正常史學觀的中國人的一種羞辱,我在另外一篇文章已經歸納了14條的進行了反駁,在此不贅多言。

探尋歷史,正本清源,歡迎交流指正。


清樂堂


而且,沒有後者作怪,哪有前者雷語呢?“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是河南省委對歷史文化的重大理論創新,而“老家河南”則是河南省旅遊局在央視巨資投放的宣傳片中的廣告詞。那我們就先從旅遊廣告詞說起吧。

同樣是中原大省,河南幾個鄰省的廣告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晉善晉美”,“誠義燕趙”,“迎客天下”,“好客山東”。相信我不說明,大家也知道是哪個省做的。而作為旅遊大省,“七彩雲南,旅遊天堂”,“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貴州”,可謂神韻皆備,妙不可言呀!那麼,“心靈故鄉,老家河南”,大家感受如何呢?


太多的人說河南吹得不在點兒上,假、大、空,白花了5000萬,還想給全國人民當祖宗,刮球的什麼阿Q風哦,純屬自黑、開掛模式……當然,也有不少河南網友感覺很好,這恐怕就有點兒“鮑魚之肆,不知其臭”了。老鄉們啦,咱們不能被“半部中國史”忽悠呀,那不是歷史,是吹牛逼呢,咱們不能把重複的謊話當真相呢!再說,大家辛辛苦苦掙錢,做十幾秒廣告,是讓別人來說好的,是讓人家老想掏錢來玩的,對吧?


為什麼說“半部中國史”是害人的呢?請看徐光春同志的“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的講話稿:

《中華姓氏大典》記載的4820個漢族姓氏中,起源於河南的有1834個,所包含的人口占漢族總人口的84.9%以上;李姓在鹿邑、張姓在濮陽、劉姓在魯山、鄭姓在滎陽,當今300個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個,佔57%;在依人口數量多少排列的100大姓中,有78個姓氏的源頭或部分源頭在河南。姓氏文化在今天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凝聚全球華人的文化認同,近年來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數十萬海外華人來河南認祖歸宗。

上面數據有零有整,但都不是國家權威部門作出的,多半是筆桿子隊伍七編八湊的。最起碼根據人口普查數據和南宋羅泌《路史》,佔世界最多李、王、張三大姓氏的郡望,大多不在河南。

比如,天下李姓的郡望為隴西,老子的祖籍在安徽渦陽。老子即老聃,春秋晚期楚國人,出生於苦縣賴鄉曲仁裡,地處今河南鹿邑縣與安徽亳縣之間。此地本屬陳國,公元前598年楚莊王滅陳置縣,生卒年代當在楚惠王之後。到了唐玄宗時期,朝廷斥巨資在安徽渦陽大力興修老子廟堂,因為史官們刨根問底,發現老子家是從渦陽搬過去的。有給人亂按祖宗的,哪有皇帝佬兒搞不清自家祖宗在哪兒的呢?

中國人安土重祖,河南官方這樣搞,最起碼得罪了全球一億多姓李的!說到姓氏,我們來插一個網絡段子:


為什麼河南文章,從官方到民間都是這種水平呢?!黃帝成於渭水流域之姬水,故姓姬名軒轅,東征後“邑於涿鹿之阿”,與具茨山可謂不相干。而黃姓,《姓譜》載:“陸終之後受封於黃,為楚所滅,其後以國為氏。”故黃與楚同祖,雖為黃帝后裔,但直系祖先實則祝融陸終,因黃國為楚所滅而以黃為氏,而非得姓於黃帝。《左傳·昭公十七年》曰:“鄭,祝融之墟也。”杜預注:“祝融,高辛氏之火正,居鄭。”而《國語·周語上》則曰:“昔夏之興也,融降崇山。”韋昭注:“融,祝融也。崇,崇高山也。夏居陽城,崇高所近。”同是左丘明所著,一曰祝融降嵩山,一曰祝融之墟在新鄭,故黃姓地望以黃國為宜。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誰也說不清的“祝融之墟”新鄭,居然被“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依據有明清小廟,硬是生生搞成了“黃帝故里”!其實,不僅黃帝,連顓頊、帝嚳也與新鄭無關。裴駰《史記集解》曰:“高辛都亳,今河南偃師是。”《左傳·昭公十七年》曰:“衛,顓頊之虛也,故為帝丘。”杜預注:“衛,今濮陽縣,昔帝顓頊居之,其城內有顓頊冢。”所以,徐光春搞出的新鄭偽黃帝故里,傷的不僅有河南老鄉,更是全體中國人,因為大家都是炎黃子孫,你不要玩弄我們的感情好不?!

姓,是中華民族的根,現在的姓實質是古之氏。它是分封制的產物,西周時期,“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周天子把姓作為獎品賞賜給有功的下屬,而戰國時期,諸侯各自為政,姓、氏、字的賞賜成為了自家事務。春秋戰國時期,河南境內的確存在很多方國,絕大部分為西周姬、姜親戚,由關中遷出,而滅國後其民以國名為氏。但姓氏比較複雜,絕大多數姓都有很多支派,且除孔、曾外來源多不可考。其中很多分支是改姓而來的,甚至不排除五胡改姓,歸結為一個地望其實是不可取的,也未必為大部分同姓人認可。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給廣大河南老鄉洗了腦,把廣大河南人民群眾置於全國人民對立面,因為大部分群眾文化素質不高,只相信官方宣傳——這正是河南成為網紅的根本原因!那麼受此思想指導的河南官方,自然青睞“心靈故鄉,老家河南”的廣告詞,怎麼會顧及廣大群眾和外省兄弟姐妹的感受呢?

既然不是大多數人的老家,又豈會是“心靈的故鄉”呢?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吧?這不是5000萬廣告費砸進水溝裡,聽不到響聲,還被人罵嗎?


嘉會花藝


最早聽說“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以為出自司馬遷的《史記》或司馬光《資治通鑑》,最不濟也出自紀曉嵐的《四庫全書》。但是翻遍24史,也沒有這種說法。

網絡搜索一下,原來這句朗朗上口,如雷貫耳的句子出自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在旅遊立省大會上的一句口號。作為政府官員,並非史學大家,此句話的含金量略顯不足,就像某非洲小國說出兵2000人要擊敗中國一樣,有些自娛自樂的成分。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主題民族為華夏族(漢族)其餘為羌苗後裔。河南曾在歷史上創造了燦爛的文明,華夏政權在此建都開國,是中國人自以為豪的地方。

眾所周知,羌族文明在四川,青藏一代,苗人文明在兩湖雲貴一代,蒙古族文化在西北蒙古高原!所以河南是華夏族文明的核心區域之一,談不上中國文明。中華文明講究黎民百姓,“黎民”特指以九黎族為主的少數民族,“百姓”特指有百家姓之稱的華夏族。中國作為56個民族文化的大成,試問河南如何代表半部中國史!

古人謝靈運說“天下才一石(10鬥),曹子建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其他33個省市自治區共分半部中華史,讓人情何以堪!這口號,自己省內說說可以,對外宣傳有些託大!


睜眼看西安


“老家河南”,“一部河南史……”有悖於基本史實及基本常識,得罪的是全國人民,還自以為得能!老家,就是故土故鄉,是祖輩、父輩長期居住的地方,兒女或許從小在此地成長;或許是過年過節時能回去聚會的場所;或許僅僅是履歷表中填寫的一個陌生的地理位置。所以老家這個詞,不論是廣義的還是狹義的,都有唯一性,不可亂用。每次看到“河南老家”這則廣告片,我就有吃了蒼蠅的感覺!你是誰的老家,反正與我沒關係!在央視播出的省市形象宣傳片中,不乏臺詞溫馨、視覺衝擊力強的好片。但“河南老家”這則廣告實在蹩腳,太霸道!試問,河南是你的老家嗎?如果不是,看了這則廣告各位有什麼感受?


春風細雨145655751


這些順口溜,軟廣告,未經考證,似是而非,總感覺當地人發展邏輯混亂,沒有科學謀劃的思維,沒有發展思路,分不出主次著力點,只想投機取巧,混淆視聽,東一榔頭西一棒槌。號稱經濟很強,光靠挖墳造故里大吹特吹是不行的。體現出來的,可能就是科學發展的能力和思維,有點低下。國家政策照顧那麼多,也得爭爭氣,走正道。


蚩尤2020


河南?在中國,中國就是河南,亞洲就是河南,地球就是河南,宇宙就是河南。河南就是一切。日月星辰,風雨雷電,萬物生靈全都歸河南!我為河南而嬌傲,而瘋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