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成功容易被複製,還有它媽啥事!

如果成功容易被複制,還有它媽啥事!

首先想說,今天的文章不是一篇雞湯,請大家耐心看下去。

事情起源於我的摯友,她向我們分享寢室裡關於一本成功學書籍的分歧上升到三觀的一場撕逼,看得我不知所措,連連感嘆好的大學就是不一樣。

回想我離“成功”最近的一次是我高中獲得特等獎學金的時候。我的高中,校方對公共設施摳的一逼,直到我高三那年才裝了熱水,但獎學金卻高得嚇人。

特等獎學金自然是給年級第一的,而我榮幸的曾經坐上過這個位置,那時的我感覺離“成功”近的觸手可及。

之後年級主任讓我寫一份心得,我無論如何也憋不出來,只能按自己的真實體會湊了八百字,什麼平常心啊、上課認真啊。

直到別的年級的獎學金獲得者上臺分享體會,我才知道我從來沒有離“成功”近過。

人家想要的是努力奮鬥、起早貪黑、不恥下問的年級第一,不是從不提問甚至談戀愛,僅僅靠平常心考取的年級第一。

1

下面這個人大家應該認識,不認識的去百度一下。

如果成功容易被複制,還有它媽啥事!

很多人都見過類似這樣的成功案例雞湯:”五天打造成功人士應具備的所有素質”、“那個女孩憑什麼賺到一百萬”、“他是如何實現月入十萬”等等,現在很多公眾號的文章也經常以這樣的標題來吸引眼球,如果您去書店轉悠轉悠,你會發現這類的書籍都擺在暢銷書的位置,你的這種感受肯定更加強烈。

大概是從上世紀90年代起,成功學已然成為本國社會的顯學,多數國民被灌輸甚至認可這樣的潛在邏輯——“不發財,不成功,不成功,不成人”。

藉此,成功學大師們也就有機會粉墨登場、大肆撈錢,而廣大渴望成功的群眾被忽悠了還在幫人數鈔票。

我們前面提到的成功學大師陳安之就是其中的一位,聽說聽過他演講的人,都像吃了興奮劑,全身上下幾乎沒有一個毛孔和細胞不處於極度興奮狀態。他的著名口頭禪就是:“要成功,先發瘋,頭腦簡單往前衝!”

我甚至懷疑他不應該叫成功學大師,應該叫傳銷學大師,如果要我用兩個字來形容,那就是:放P!!!

如果成功容易被複制,還有它媽啥事!

我反對所謂成功學,最大的原因是成功是不能複製的。

每個人的成功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拿來分享自己的經歷無傷大雅,可拿來讓別人學習模仿未免有些過分。

比如“凌晨四點的洛杉磯”,那是屬於科比的成功學密碼,不是每個人的。

成功和勤奮固然緊密相連,但那樣的成功和天賦難道毫無關係嗎?

“人類的本質是復讀機”這句話一點沒錯,一旦哪位名人大咖說了什麼心得體會,各路媒體爭相轉發,各種心靈雞湯紛紛上桌,甚至不顧真假,恨不得讓全世界知道自己多沒思想。

沒有哪本書會告訴你戀愛能讓你獲得學習的動力甚至考到全校第一,戀愛再分手能讓你拿到一等獎學金,也沒有哪本書會說十七歲追星十九歲看球能收穫最大的快樂。

我不可能見過凌晨四點的洛杉磯,但我見過凌晨五點的我的高中,我見過寢室對面教學樓的燈一盞盞亮起,我在陽臺刷牙的時候享受過玉蘭花一夜盛開的幸福;我見過凌晨四點的我的大學,我在我的尖叫中感受過反工業的激情。

作為學生是如此,作為社會人難道不是這樣?

就好比潮流款式不一定適合自己,熱門專業不一定適合自己,他人的學習方法不一定適合自己,成功的理論不一定適合自己,你真正的天賦可能毀於你熱愛的

別人說的有道理,是在他的生活圈子他的眼界下屬於他自己的經驗,跳出成功學的書本講堂,看看自己的世界,他說的真的有道理嗎?

2

成功本身就難以複製,更何況“成功”的尺度是主觀的。這本來就是個曖昧的字眼,標尺和遊碼總是在位移,每個人都值得擁有自己的成功。

我在填寫高考志願的時候被一群很少謀面的親戚提出的種種建議轟炸得焦頭爛額。我趕上了新高考改革,能根據專業-學校填寫80個志願。

天哪,80個!三天的時間裡,我和我爸研究往屆的分數線,對有意向的專業進行篩選和排序,每天都睡得提心吊膽,還要對付親戚朋友們的好心好意,想想就害怕。

當時的我一心想學計算機,往人工智能發展,他們就說女孩子不適合學計算機,我填金融工程專業的時候又有人說不如學會計,有個穩定的工作,而他們從未想過會計從不缺少人才,競爭太過激烈。

就如同早年逼迫女孩學數理化,放棄文科的可能性,他們以為多點社會經歷,就能地定義別人的成功。

如果成功容易被複制,還有它媽啥事!

不知你是否經歷過這樣的事。我從小熱愛寫作,雖然寫的不盡如人意,老師也不會把我的文章作為範文,但著實開心,寫作對那時的我像糖果一樣是甜的,是讓人放鬆與愉悅的。

然後我的長輩問我:你以後想當作家嗎?我搖搖頭。

一旦愛好和事業無關,他們就對愛好進行否定。

我上過非常多興趣班,每當有人問我以後是不是想往這方面發展,叛逆期的我都不由自主對世俗的成功感到噁心。

在有些長輩的思路里,成功單指事業上的成功,他們自己做不到自律與熱愛,聽了兩句成功經驗分享,要求子女們做到自律,做到堅持,做到永不言棄,甚至還要求他們熱愛。

這什麼邏輯?這是誰的成功?這是誰的王國?不覺得這樣過分了嗎?

當然,更過分的是受到這樣的教育再反過來教育別人的我們這一代。

3

如果還有第三個理由,我會說這樣的成功理論是名人大咖們對經歷的倒推,是一種把偶然的機會把握變成日積月累的理所當然——不過也不排除真的日積月累。因為我相信人的記憶是可以更改的。

在高中的歷史課上,我曾聽說中國近代史是現代史學家的倒推,因為他們得維護統治,只能從成功往回推,再把它呈現在高中生的課本上。

成功學難道不是如此嗎?

只有成功人士才有資格書寫自己的成功理論,於是他說的這個節點改變了他的命運,在那個節點上,別人做出的選擇,別人曾經為了這個選擇做出的犧牲和努力一股腦兒從腦海裡湧了出來,於是他們都成了成功的必經之路。

如果成功容易被複制,還有它媽啥事!

上面的這些書,肯定有不少同學都追捧過。當然,我這裡不是批評這些書寫的不好,可仔細想想,書中提到的人物,如果沒有後來經歷的加成,誰又能證明在那一刻做出的選擇是成功的呢?誰能在他籍籍無名的時候永遠支持他,不論他是否擁有世俗的成功,都認為他是一個成功的人呢?

還記得”打工皇帝“唐駿剛說“我的成功可以複製“,就被啪啪打臉深陷”學歷造假“的事件嗎?所謂的成功可以複製,難道不是忽悠嗎?

所以,有普通人和伯樂、路人和真愛的區別,所以有人說“時間會證明一切”。

而暢銷書,那些所謂的成功學和成功沒有關係,他們不給時間證明一切的機會,迫不及待地說自己是成功的,只要這樣做就能一夜暴富,能為社會作貢獻,因為誰誰也這樣做了。

這和夢想,和成功都毫無關係。

暢銷書分明是市場功利的產物,是文學的工業流水作品,工業產物本身就在激情美的對立面。它們觀點單一、迎合大眾,也許看過的確能有所感悟,但根本談不上推敲與學習。

儘管工業社會的美學是有序和邏輯,成功學的誕生符合市場規律,可人不是機器,人的魅力是靈感與創造,是萌芽與火花。

如同巴西“熱帶主義”運動代表人物維羅索和伊爾在歌曲《麵包與馬戲》中寫的:“我想要歌唱/我的靈感來自太陽/……可人們都擠在飯堂啊/人們都擠在飯堂/忙著出生和死亡……”

馬雲曾說過,如果讓我重頭再來一次,還是和那幫人一起創業,我絕對不會成功,因為時代已經過去了。

每個人都是生命的奇蹟,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每個人的成功都是個例,是生命的碰撞與偶然,不是回憶過程中的倒推——而人存在的本身,就是值得欣賞的。

如果被暢銷書成功學綁架,那麼我們“都擠在飯堂,忙著出生和死亡”,談何生活,談何美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