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末,留學竟然人人談之變色?即使免費也沒人去

現代留學已經不是多麼艱難的事情,但在幾百年前的清末,留學對廣大人民來說還是一件聞所未聞的事情。直到清政府派出第一批官方留學生,120名前往美國留學的幼童,這才讓留學這件事慢慢大規模的發展起來。

在清末,留學竟然人人談之變色?即使免費也沒人去

曾國藩、李鴻章在給朝廷的《選派幼童赴美肄業酌議章程折》所附十二條章程中提出派遣留學生的具體方案。方案指出,在上海設立出洋肄業局,負責幼童的招選、派送等事宜。對於幼童的招選,由通商大臣負責管理,在上海、寧波、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帶招選,年齡在十三四歲到二十歲之間,曾經讀過中國書,並且他們的家屬願意送其出洋讀書的幼童。

根據章程和朝廷的諭令,曾國藩、李鴻章立即在上海開設了幼童出洋肄業局,肄業局的設立,主要是負責在沿海各省每年選派幼童赴美學習。根據計劃,留美幼童招選派送 120 名。自 1872 年開始每年派 30 名,到1875 年派完。這 120 名官費留學生,留學費用完全由官方承擔,留學年限為15 年。這樣的條件是十分優厚的,但在當時,普通百姓還不知留學為何物,許多人把留學看作是危險的事情,認為西方都是“蠻夷之邦”。在民間甚至有謠言說外國人會把中國人的皮剝下,“安在狗身上”,然後在大街上展覽。此番美國之行,一別就是 15 年,幼童們的家長擔憂,在所難免。

在清末,留學竟然人人談之變色?即使免費也沒人去

中國百姓對西方世界談虎色變,對留學產生恐懼,傳統的科舉制度對此有很大的影響。在許多人的眼裡,科舉入仕才是正途。而對西方教育,西方文化的傳播,當時還十分有限。社會風氣的影響使人們對西學所不齒。普通百姓如此,甚至官宦人家、地方士紳都不屑為之。此番要選派留美幼童,難度可想而知。一位留美幼童後來回憶被招選時的情景,說:當我是一個小孩子的時候,有一天,一位官員來到村裡,拜訪各住戶看哪一家父母願意把他們的兒子送到國外接受西方教育,由政府負責一切費用。有的人申請了,可是後來當地人散佈流言,說西方野蠻人會把他們的兒子活活地剝皮,再把狗皮接種到他們身上,當怪物展覽賺錢,因此報名的人又撤銷。

當時有一位留美幼童這樣認為:那時的中國閉關自守,對世界事務一無所知。朝廷中有一些保守派官員認為西方教育會對中國起破壞作用,所以根本提不到議程上來。此外通過幾萬里的海洋將遇到各種各樣的危險,最後將沒有人能安全到達。尤其在農村,對外界瞭解很少,沒有學生敢出國。

在清末,留學竟然人人談之變色?即使免費也沒人去

要順利招選幼童,必須打破這種疑慮。經曾國藩舉薦,被朝廷任命為留學生副監督的容閎,便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說服那些家長。說西方並不可怕,也不會剝人皮展覽。容閎還以相同的方法到自己的家鄉廣東以及幼年生活學習過的香港招選學生。經過一番努力,第一批 30 名幼童總算招滿了,後來,容閎又相繼招選了三批。招選的這些幼童中有一個相似的特點,一部分是容閎的同鄉,他們的父母接受了容閎現身說法的勸導;還有一部分是由於家人或親友在洋人處做事,或與西人有過接觸,因而對外國情況有所瞭解。

當時上海有名的買辦商人唐廷樞,就樂於送自己兒子出洋留學。後來在中國非常著名的鐵路工程師、廣東南海人詹天佑,他的留學則緣於一位在香港做事的鄰居的大力鼓動。詹父本希望兒子將來走科舉正途,猶豫不決,這位見過世面的鄰居再三勸說,並承諾待詹天佑學成歸來就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詹父才下定決心。

當時的留學生李恩富就有著這樣的經歷,他是在上海經商的堂兄回鄉說服了他的寡母而報名的。他回憶:投考出洋的人中以沿海省份最多。事實上,父母很不希望讓兒子出去離開他們那麼長時間,並且去到他們並不瞭解的而且他們聽說又是野蠻人居住的地方。我的兄長那時在上海經商,他的想法不同,他沒有被這種思想所嚇倒。他帶著這種閃光的思想回到家裡,說服了母親,使我投考出洋有了金色的希望。

在清末,留學竟然人人談之變色?即使免費也沒人去

我那時 12 歲,我父親 3 年前已去世,我母親還負擔 3 個孩子,但不管她內心是否真捨得我離去,她並沒有阻攔我,而對這件事作出了決定。這或許是一種冒險,想見世面是我惟一的願望。我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我那聰明的母親可能還有顧慮,但她已像勇敢的婦女一樣,她要把好事留給孩子,她已為我往上海而做準備了……我一生中這是第一次離家,寂寞、淒涼、悲哀充滿了我的腦海。

這些家長同意選派自己的孩子遠涉重洋到美國留學,政府要這些孩子的家長都立一“具結”,向政府做出保證。詹天佑的父親詹興洪所立“具結”如下:具結人詹興洪今與具結事,茲有子天佑情願送赴憲局帶往花旗國肄業,學習機藝回來之日,聽從中國差遣,不得在外國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聽命,此結是實。童男,詹天佑,年十二歲,身中面圓白,徽州府婺源縣人氏,曾祖文賢,祖世鸞,父興洪。

同治十一年三月十五日,詹興洪親筆畫押。

在清末,留學竟然人人談之變色?即使免費也沒人去

從這個具結的文本可以想象,當時出洋留學的確充滿艱險、命運未卜的冒險之事,對於幼童和他們的父母來說,有些生死離別的不捨。

以上內容節選自《少年行:1840—1911晚清留學生歷史現場》

在清末,留學竟然人人談之變色?即使免費也沒人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