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生活中最真實的樣子

偶然一天想寫一點這類的小品,不過我缺乏見識,對生命的瞭解較為淺薄,所談之事皆是些管窺蠡測之事,所談之處也不是現時所知。

藝術總是和美結合在一起,可以說美是藝術的靈魂,藝術是美的載體。每天,我們都會在生活中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就像一顆顆水珠,不斷地裝進生命這個大瓶子;“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其中的“愛”便是在人心中的一種動力,我們的視覺和聽覺等各個感官都會嚮往被認為是美好的事物。雖如是說,諸位對這“美好事物”看法定位各異,王羲之曾下過一個定義“雖取捨萬殊,靜躁不同。”他把“各異”落腳在了“靜躁”上;這就很像“陰陽”了:“陰盡為陽,陽盡為陰;陰中亦有陽,陽中亦有陰。”可如果這套理論擺在您面前,估計也會眾說紛紜,早已忘記那美好是何物,那份欣喜又是為何事。美便是這樣,她的自然感若是被固定下來也便無美可談。美就像一株幼苗,生命則是孕育美的土地,她的枝杈伸向何方,都是在生命中潛移默化的。

首先,我們先明確美是何物,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聽到美;像美食、美酒、美人,這也皆是一些泛指,大同小異,不難看出,對我們的感官產生刺激的事物,均被劃入情感範圍,其中有美亦有醜相對有愛也有恨,正是對美的嚮往與熱情我們才會去了解去追求這一事物;這就很有意思了,似乎人就憑空生了追求美的動力,喜之則留,惡之則棄。果真如此嗎?

不是的,美源自於人的生命,生命的程度決定了美的樣子,旺盛的生命力則會不停地追尋這份美。生命則可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即如是說,我們不妨以人的一生為參照;單單的兩張出生證明與死亡證明則是你存在過的印記,我們便稱其為廣度,其反應了我們生命的邊界與存在的時間;你的事業與家庭,你的朋友與愛人則是對生命的一次次大拓展,我把它稱之為厚度,也就是生活中的一切經歷,其代表了人對世界的付出與世界給你的回報;哭過也笑過,愛過也痛過,這些情是在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這是你對生命的解釋與理解,我叫它精度,也只有他才能決定人生的快樂與否。

說到此處,像是把一個大包袱丟給大家,甚至讀到雲裡霧裡的程度,不過細心的看客會發現我還沒說清楚美究竟是何物。美,是人的生命在生活中的影子,生活中我們認為的美是生活對內心的正面寫照。話說回來,在我們的一生中“廣度與厚度”已逐漸形成定勢;六十多歲時,一陣風就可能把你吹得傷寒,甚至不幾日便駕鶴西去;聚餐或者做報告也許都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然而這一“精度”確實難以琢磨透的,也是最難把控的。“情之一字,所以維持世界”漲潮認為人的情是組成世界必不可少的成分;曹雪芹的整部《紅樓夢》都是在“大旨談情”;古往今來曾有很多“談情”的人,可是這最說不清,道不明的也是情,就像我們說的美一樣,其形式給是百花齊放;有嘻哈也有民謠,有吳道子也會有徐渭,每一個美的形態都是對情的一種把握,同樣也是不同生命的精度在生活中的反應。若是你的生命被固定下來,那美也只淪為一種形式了。

生命的精度是建立在廣度與厚度上的,也就是情建立在你所經歷、所看到的事情上,同時這些事物也會對情有影響。我們可能會說:“哇,這朵花真漂亮”“這幅畫真好看”,繼而想去採摘插入花瓶中,或者裝裱在你的臥室裡,想把剎那間的美保持生命的永恆,這便是所謂的藝術了。開篇我們便講美是與藝術結合在一起的,二者互為表裡,相互依存,關係甚是微妙。

藝術是將你的情感表現出來的過程,其本身就是生命的表現。藝術來自於生活且高於生活。我們總能聽到類似的說法,不知不覺就把藝術抬到一個遙不可及的高度,對藝術家更是山腳看山頂的仰慕。其實不然,藝術的這種高不是他本身固有的,只是因為其中的真情融入,以一種方式表達或宣洩人的感情,繼而形成一種制式、形態或韻律的一種美,才被稱之為藝術。

音樂的美

音樂是由兩部分組成,一為詞,二為曲。還記得小時候,老師教我們“詞牌名”和“曲牌名”實則都是古時候的音樂,《詩經》裡將其分成“風、雅、頌”三個部分。詞的美突出體現在韻上“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有沒有發現每句都壓在“an”這個韻上,“an”就是這句的韻腳;或者“兼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句的韻腳就是“ang”了。就這樣讀,你也會感到一種韻律從口邊流出來,混著音樂與藝術。對於曲,我倒有個很好的方法搪塞:“韻都出來了,去還不好說嗎?”可這樣就打破了這段話的制式之美了,所以只好麻煩您耐心聽下去。曲的美集中體現對情的直接抒發,我一說“激昂”您可能就會想到《哈利路亞》或者《1812序曲》,一說“悲傷”則可能會想《枉凝眉》或者《二泉映月》;這便是曲子給我們留下的深刻印象,把一段感情刻在了我們的心中,也是前文說的你的經歷也會對感情有所影響。

音樂之美,美於悅耳。

文學之美

說到文學,我們可以類比一下將其理解。文學的主體依然是情,課題則是制式了。情我們不必細說,而這一制式則是文字的一大特點了。

“嫩寒鎖夢因春冷,芳氣襲人是酒香”“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詩,便是一種制式。其通過對一事物的簡單勾勒或渲染來傳達出作者當時的心境與意蘊;詩的美在兩句話中便體現的一覽無餘。它的特點在於對仗與押韻但這只是在制式上的美,而整體簡單,情在其間,靈活多變且不落俗套才是詩在情上的精巧,真乃“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也”文,其制式美就在它敘述了事情的前因後果,讓讀者看到了山的完整面貌,並融入了作者的感情與思考;其中句與句的對仗,前與後的呼應,草蛇灰線、借物喻人等各種手法都給文章增添了絢麗的色彩。讀聚之成句,句凝之成節,節匯之成章。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故形立則成章矣,聲發則成文矣。”形,便是外在的制式,聲,便是內在的情與理,則成就文章之美;同樣類比我們的生活,這個後面便講到。

文學之美,美於本心。

美術的美

美術看似複雜精細,實則簡易非常,因我本是美術生,但學業只是淺嘗輒止,所談及之論亦是坐井觀天,望諸位哂納。凡是瞭解過一點美術的,都知道其包括繪畫、設計以及攝影等門類,不過這些均有一個共同點,也是美術之美的所在,那就是追求視覺上的效果,美術就是用不同手法、技法,在視覺上表達人的感情,其通過給人視覺的刺激來完成美。抓其脈絡,美術的視覺美通過空間的塑造、氣氛的烘托與主客體的對比等手法,給人直觀的美的理解。

相較於文學他更是注重視覺,昇華了表達也弱化了整體的描述,可是漫畫卻是保留了描述的功能,不然為什麼小說總是被畫成漫畫或者拍成電視劇呢?正是因為藝術本來就是相同的,均是制式在外,真情在內,一定的情況下藝術都會轉化其外表,而其中的內核卻是不變的。

可能有朋友要問了:“那書法屬於文學還是美術呢?”說其隸屬,我真的不知道,不敢輕易界定,不過能確定的這是一門藝術,而且存在於文學與美術之間。因為書法更多的是強化了視覺效果,在情與理的基礎上添了花,所以我就把它放在這個版塊來說。

繪畫、漫畫等純美術更偏向於主觀,縱可天馬行空地構思,並完成創作,本身運用了較多的手法與脈絡,形式上更偏向於文章;而設計則是在某一固定的領域中做的創新,設計,是溝通藝術與社會的基本橋樑;攝影我不太瞭解,認為其是對特定的時間與空間的把握了。

美術之美,美於悅目。

生活的藝術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收集點點滴滴,裝進生命的大瓶子,你愛你的生命,因為生命是生活的基礎,其廣度與精度決定了你的生活方式和你對生活的理解。有一天你的心情熾熱如火,走起路來步步生風,球場上的身影記錄了你的熱情;有一天可能溫潤如水,站起身來情思滿腸,咖啡店的座椅知道了你的秘密。這便是生活,她的美就在於我們的生命中在此停留,這串腳印有深有淺,有熾熱也有柔情,即是是生命的厚度與精度,匯聚成一幅生命的畫卷,內有情而外有形,怎麼不是一種美?

美源自於生命並在生活中表現出來,生命便是內在,生活便是外在,構成了生活的藝術美。任何的美都是如此,一部分被我們歸為音樂、文學,另一部分則是生活。正因為生命的“三度“的不同,我們看到的美也不同;內部蘊藏的情與外部表現的形式不同,美本身的含義也就不同,二者構成了美,這便是美的本質。

美就是藝術,藝術就是美,只是發現她的眼睛不盡相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