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山高僧大德肉身舍利爲何層出不窮?原來都有這些共同的特點

九華山高僧大德肉身舍利為何層出不窮?原來都有這些共同的特點

真身,又稱金剛不壞之身、金剛舍利、全身舍利、肉身菩薩等,指已經得道的高僧大德在圓寂後不腐朽,被弟子信眾供奉,繼續教化人間的十分完整的遺體人像。漢傳佛教早在晉代、隋唐和宋朝時就零星出現過肉身菩薩,到明清兩代則更多,但迄今依然供奉的極為罕見,唯有九華山。自唐代開元年間,有據可查的肉身菩薩就達14尊,雖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被人為焚燬七尊(其中有三尊道士真身),現在依然有6尊供信徒頂禮膜拜,成為九華山佛教的一大特色,同時也為這座佛教名山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從九華山現存的肉身來看,可以發現一些共同的特點,如這些高僧在圓寂前都能預知時至,從容交代後事,去留自如;神智都特別清醒,或作偈語、或作訓誡、或囑後事,安詳自在;圓寂前一週或更長時間內停止進食,自淨身體等等,都顯示出他們的超凡之處。站在佛教的角度,縱觀這些肉身菩薩,也可以發現他們生前雖然修行方式不一樣,但無一不修持嚴謹、內心清淨,應機說法、普渡眾生。同時,這也與地藏菩薩道場的傳承有直接關係。自唐代新羅國高僧僧地藏卓錫九華,苦行清修,圓寂後肉身不腐,被尊為地藏菩薩應化以來,後代僧眾為其願力和行持打動,遂發願留存肉身,接引眾生,這也是九華山歷史上肉身菩薩不斷示現的又一原因。

九華山高僧大德肉身舍利為何層出不窮?原來都有這些共同的特點

現存真身

地藏(696~794),

新羅僧,俗稱金地藏,為古新羅國(今韓國境內)國王金氏近族。其人“項聳奇骨,軀長七尺,而力倍百夫”。“心慈而貌惡,穎悟天然。”

傳說24歲時,削髮為僧,攜白犬“善聽”,從新羅國航海來華。初抵江南,卸舟登陸,經南陵等地參學後於開元末年上九華。

金地藏來山後,居東崖峰的巖洞裡(後人稱之為“地藏洞”),巖棲澗汲,過著十分清苦的禪修生活。

唐至德初年(756年)山下長老諸葛節等數人結伴登山,一路但見深山峽谷,荊榛莽莽,寂靜無人。到得東崖,見巖洞內唯有釋地藏孑然一身, 閉目端坐,旁邊放一折足鼎, 鼎中盛有少數白米摻雜觀音土煮的剩飯,眾長老為有如此苦修之人,而肅然起敬。於是共同籌劃興建禪舍,供養地藏。不到一年時間,一座廟宇建成,地藏有了棲身之地和收留徒眾常住寺內的條件。率其大弟子、首座僧勝瑜等僧徒,身體力行,斬荊披棘,率眾墾荒,鑿渠開溝,造水田,種穀物,勞動自給,堅持苦修。

建中二年(781年)池州太守張巖,因仰慕地藏,施捨甚厚,並奏請朝廷將“化城舊額移於該寺”。郡內官吏豪族,紛紛以師禮皈依地藏,向化城寺捐獻大量財帛。金地藏,聲聞遐邇,連新羅國僧眾聞說,也相繼渡海來華隨侍。

唐貞元十年(794年),金地藏99歲,忽召眾徒告別,趺跏圓寂。相傳其時“山鳴石隕,扣釧嘶嘎,群鳥哀啼,地出火光”。其肉身置函中經三年,仍“顏色如生,兜羅手軟,羅節有聲,如撼金鎖”。眾佛徒根據《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語:菩薩“安忍如大地,靜慮可秘藏”。認定他即菩薩示現。建一石塔,將肉身供於石塔中,尊為金地藏,嗣後配以殿宇,稱肉身殿。民間傳說每六十年開啟地藏肉身塔一次,查歷代山志均無記載,此說為訛傳。地藏肉身自唐迄今,一直藏於地宮之中,從未開啟。

海玉(1513~1623)

明代高僧,字無瑕。順天宛平(今北京市)人

嘉靖十五年(1536)在五臺山出家。曾雲遊參訪峨嵋等佛教聖地。萬曆年間來到九華山,在插霄峰摩空嶺結茅安居,取庵名“摘星庵”。

無瑕刻苦清修,戒律精嚴,終年以煙霞為伴,揚清吐濁,不食人間煙火,飢來食黃精、葛根,渴來飲山澗泉水,並刺舌血拌和金粉,抄寫《大方廣佛華嚴經》費時20餘年,抄完經書81卷。為後世留下血經珍寶,如今仍珍藏在九華山歷史文物館中。

天啟三年(1623)秋,海玉拈偈一首:“老叟形骸百有餘,幻身枯瘦法身肥。岸頭跡失魔邊事,洞口言來格外機。天上星辰高可摘,世間人境遠相離。客來問我歸何處?臘盡春回盡見梅。”說完偈詞又囑咐弟子將其遺體坐缸,言畢安詳入定。

三年後,眾弟子大開其坐缸,見其肉身面色如生、身體完好,遂裝金供奉。徒慧廣隨即“建寺宇,造戒堂,立方丈”,易庵名“百歲宮”。

明毅宗於崇禎三年(1630)敕封海玉為“應身菩薩”,並題額“為善為寶”、賜海玉肉身塔名“蓮花寶藏”。

文化大革命期間,山僧惟能、普光、悟廣為保護無瑕肉身,冒著風險將其秘密轉移置地下,方逃過被焚燒的劫難。

肉身現供奉於百歲宮。

明淨(1928~1992)

俗名徐方柱,人呼“站和尚”。安徽郎溪縣東下鄉雙橋村人。3歲喪母,家境清貧,年少常以打短工貼補家用。

受祖輩信佛影響,從小不茹葷腥,心地善良。逢旱年將自家天地裡的水放給別人田地灌苗,鄉人稱讚其“菩薩心腸”。 他自悟禪道,長期堅持修習,多以坐禪為主。據說他出家前連日坐禪入定,鄉人不解,將其捆綁,也不能阻止。

1984年到九華山,在天台寺拜師出家,把多年的積蓄全部供養寺廟。後常住旃檀林,晝夜不倒單,稱其“站和尚”,定力非凡。曾站禪三年,坐禪三年,臥禪三年,苦修頭陀行,戒定慧三品九華山佛教尚無人出其右。不論寒冬酷夏,長年赤足,身著破衲,站、坐或臥,均絲毫不動。閉關時十餘天吃一頓飯。他修慧若愚,偶發顛倒妙語,又被人視為“瘋和尚”。

1992年9月6日,在旃檀林安然示寂。弟子遵和尚生前保護其身的囑咐,將其趺跏坐缸。

1998年12月1日開缸,其肉身完好,顏面如生,體有彈性。

肉身現安奉於旃檀林古大雄寶殿。

慈明(1904~1991)

俗名陳萬超,字福如,法名道參。江蘇高郵縣伯勤鄉三河村人。6歲進本地普提寺依當年少林寺武術教練了慶禪師習武。後回家三年,重返普提寺依禪師剃度出家,法號慈明。

1934年在南京寶華山隆昌寺求具足戒。1937年依揚州高旻寺來果老和尚參學,得師賞識,委以行堂、知客、寮元、當家等職。

新中國成立後,一度參與興建水利,在邗江縣瓜洲鎮修江堤工地上,他一人挑數人的筐土,重400公斤,獲該縣、鎮頒發的獎旗,旗上繡有“八百斤”三個大字,另贈送他一條桑木扁擔。從此他便以“八百斤”稱號飲譽蘇中一帶。

1961年春至九華後山雙溪寺,先後住過水府廟、百歲宮、一宿庵、東崖禪寺等寺廟。1963年下放到銅陵佛教大隊,住大通永平庵。1979年再次到九華山,住東崖鍾亭。在鍾亭司鍾近十年。他平時總是頭戴濟公帽,手持方便鏟。灑脫輕逸,面惡心善。1988年,慈明到正天門,維修靈宮殿,塑菩薩像,嚴持戒律,坐禪悟道。臨終前寫下四句偈語:“妄我成生滅,如是不變遷。真持亦放下,誰住嘆空也”。1991年1月11日晚6時圓寂。其徒尊囑,將其入殮裝缸。

1994年開缸,見和尚毛髮尚存,喉結清晰,體膚無損,關節能動,遂安放肉身寶殿。

肉身現供奉於肉身殿地藏殿內。

仁義(1911~1995)

現代比丘尼。俗名姜素敏。原籍遼寧瀋陽,後出嫁至吉林通化市。

姜家家境富裕。按當時的習慣,父母將素敏的小腳裹成“三寸金蓮”。七、八歲時,送素敏讀私塾,學琴棋書畫,想把她培養成淑女型的富家小姐。可素敏經常偷偷到附近廟裡聽和尚誦經,還從家裡取些糧食接濟廟裡。幾年下來,《心經》、《大悲咒》她已能熟練背誦。十七、八歲時潛心學醫,主攻中醫學針灸一門。

1940年秋到山西五臺山,在顯通寺落髮出家,取法名仁義。出家後仁義潛心修持,農禪並用。1942年,仁義入瀋陽中醫學院鑽研醫學四年。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仁義毅然報名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1951年隨軍入朝。在朝鮮的三年裡,仁義千辛萬苦,用其醫術之長,搶救醫治了很多傷殘軍人。1953年底回國,被安排在通化206醫院。1954年被派往瀋陽大南關聯營中醫院針灸科,1958年被派往環城衛生院。1963年下放到二邊江鄉三邊江村。1976年,她回通化市自辦診所。1982年仁義再赴五臺山,在塔院寺受具足大戒,同年重修南山寺。1983年仁義法師朝禮九華山,先後住甘露寺、菩提閣等廟,最後住通慧禪林,並變賣家產傾其所有修復寺宇。在九華山期間,她施醫送藥,誨人不倦。

此後,仁義法師不顧年高,又外出弘法行醫。她赴邯鄲、奔石家莊、走渾源、上五臺,一路修廟,一路行善,一路結眾生緣。1995年4月,仁義從五臺山返回九華山通慧禪林。同年11月28日晚七時圓寂。享年85歲。

3年零2個月後,其弟子打開坐缸,見仁義師太端坐缸裡,黑白相間的頭髮長出寸餘,牙齒完好,皮膚毛孔清晰,身體尚有彈性,入缸十指相向的手勢已有變化,右手稍抬高作捻針狀,這是她幾十年來為病人扎針的姿勢。仁義師太是中國佛教史上出現的首尊比丘尼肉身,現供奉在通慧禪林。

大興(1894~1985)

現代僧人。字了維,俗姓朱毛和,又名朱萬全。安徽太湖縣牛鎮鄉朱家村人。七歲時被人販子拐賣,九歲時被家人找回。

1918隨祖父朱汗臣到蓮花塘學佛。不久,南北軍閥混戰,被強行招兵入伍,司號六年。1925年逃至九華山百歲宮出家,禮常法和尚為師剃度出家,從事挑水馱糧等雜役。

1931年,在南京古林萬壽寺受戒於果慧法師,並參學名山大剎。1936年返回百歲宮,領水頭之職五年,任勞任怨,受寺僧敬重。1947年移居青陽城東火焰山小廟。

1958年遷至九華山後山雙溪寺,為佛教生產隊放牛20多年,這期間他裝瘋賣傻,時現“神功奇蹟”,並常對人說:“好人好自己,壞人壞自己”。勸人行善。一日,他挑柴進城去賣,寺裡等著油鹽下鍋。他一大早就出發了。路過一村莊,看見一位大娘拔菜園籬笆當柴燒,知是人老體弱砍不了柴,便將肩上所擔之柴送給了大娘。回到寺裡沒法交差,他於眾僧中大喊大叫:“我今天認了乾孃了,我有母親了”。當家師也就沒有責罰他了。平日裡,他看見雞、豬、牛吃莊稼,就大叫“菜吃雞羅”等。後來不再放牛,上山採藥在鄉村為人治病,卻從不收費。

1984年秋,大興和尚開始唸佛。1985年4月6日零時5分,大笑著唸佛數聲安然而逝,時年91歲。寺僧將他裝缸。

1988年12月23日開缸,見其肉身面色如生,遂裝金供奉。今雙溪寺建有大興和尚肉身堂。2008年住持意徹新建大興和尚肉身堂安奉。

慧成(?~2002)。

仁德法師弟子。2002年圓寂。2005年,慧成法師圓寂3年後,他的弟子們開缸查看,發現師父已經修成真身。於是,遵師旨通知甘露寺將他迎請至九華山。2006年,甘露寺住持藏學率眾將慧成真身裝金供奉於藏經樓下的禪堂內。

九華山高僧大德肉身舍利為何層出不窮?原來都有這些共同的特點

周邊寺院真身

德風(?~1882)

潁州(今安徽阜陽市)某世家子弟,家道殷實,受祖母的影響,從小信佛。出家後到九華山朝拜,路過安徽省大通鎮和悅州。大通鎮為長江邊的一個港口,往來商賈雲集,旅客眾多,尤其是通往九華山的水路門戶,下游的江蘇、浙江、上海等地的香客遊人朝禮九華,經水路必須在此上岸。他被當地眾鄉紳留住,居住洲上財神廟中。德風因這裡是朝拜九華山的必經之地,將財神廟改名為蓮花寺,接待各地往來的善男信女和行腳僧,免費供應膳食,給予眾人種種方便,因而聲名遠播。

德風曾多次跪拜地藏大師,一步一磕頭,膝蓋手掌被砂土磨爛,地下留下血印,仍不肯停歇,直至地藏塔前。他效法地藏,儘量滿足眾生願望,人稱“大願僧”。

清光緒八年(1882)德風在蓮花寺圓寂,前來弔唁僧眾達萬人之多。

十年後,人們打開安放他遺體的大缸,只見他指甲變長了,頭髮也生出來了,樣子像活著一樣。於是給他裝上金身,供奉在寺裡。

聖傳(1828~1889)

俗姓王,字玉忠。安徽桐城人。少時聰慧明達,熟讀大乘經典,精勤修行,喜效法僧侶作佛事。六歲依大通鎮普濟寺性源老和尚出家,十九歲得具足戒。

咸豐三年(1853),被九華山四大叢林之一的甘露寺“請為住持”。二年後,因兵亂而四處參學,被浙江天童寺長老器重,命為該寺首座。

同治十年,復歸九華山。因見唐代九華山著名隱士王季文舍宅改建的無相寺淪為荒寺,遂發心募建,歷經六年,終成巨剎,任住持,又闢大通鎮普濟寺為無相寺下院。後見普濟寺有傾頹之勢,遂發心重建。聖傳禪師悲天憫人的德行,迎來親近仰慕者甚多,並得鄉紳姚明盛等投入巨資,不到一年,重振道場,具叢林規模,號為大九華山頭天門。聖傳禪師於此開壇傳戒。

1889年聖傳禪師圓寂於普濟寺,世壽61,戒臘35。

1999年8月中旬,大通鎮興建水利,在普濟寺遺址挖泥取土時,發現清代蓮缸一座,內有盤坐於缸內的不腐肉身一具,經考證為聖傳禪師的真身。

肉身現仍置於缸內封存,並建塔供人瞻仰膜拜。

明心(1906~1991)

當代僧人。俗姓李,1907年1月13日生。山東金鄉人。

15歲時,在山東雞齡玉露庵依淨坦上人披剃。18歲時於北京廣濟寺依觀明律師受具足戒,並就讀於北京弘慈佛學院,研習唯識華嚴。3年後升入北京法界大學,師從慈舟法師專研華嚴3年。25歲時住青島湛山寺,其間聽弘一律師講律學。27歲以後遍訪名山,參善“知識”。先後親近蘇州報國寺印光法師、上海法藏寺興慈法師、華嚴座主應慈法師、禪宗泰斗虛雲和尚等高僧大德。32歲住鎮江金山寺為堂主,來往於金山寺和揚州高旻寺之間,從此親近禪宗巨匠來果禪師,隨其習禪20多年。

新中國成立後,住涇縣藍山嶺“聳壁禪林”。農禪並重,自食其力,行醫看病,廣結善緣。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明心和尚出山,弘揚佛法。78歲時,應江西石城如日山普照寺仁善和尚禮請,為四眾弟子講《妙法蓮花經》7個月,後為該寺傳戒阿閣黎。79歲時,應九華山仁德大和尚之邀,為九華山僧伽培訓班主講,同時被聘為九華山祇園寺首座和尚。84歲時,應慧心和尚之請,與寶慈、常勇修復“唸佛禪院”,倡導禪淨雙修,時稱“九華三老”。

1991年12月5日,在宣城小九華寺安然示寂,世壽八十六,戒臘七十一。其肉身現供奉於宣城小九華寺前7級石塔內。

普文(1923~2000)

當代僧人。俗名方長生。安徽六安人。

1931年8歲在青陽縣廟前關聖殿出家,1934年隨父(僧人)到九華山天台寺常住,學經教化、精心修持。1935年在南京寶華寺求具足戒。求戒後朝禮各名山大寺。

他接受義方法師等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遂於1940年積極報名參加了抗日戰爭,並任隨軍衛生員。1945年抗戰勝利,回到天台寺,繼續唸經拜佛,廣結善緣,為人治病。1958年大躍進中,他積極響應,走“禪農並舉”之路,率徒弟宏成,徒孫開寶在道僧洞開荒種茶(十五畝),採藥,栽樹,種香菇等,兼行醫,專治風溼骨痛。

1996年,在天台住持宏學法師的關照下,接回天台寺長住。2000年初,回到廟前關聖殿。2000年農曆正月22日,釋普文在關聖殿圓寂,享年86歲。

2003年8月19日(農曆七月二十二日)啟缸,肉身完好,雙手合十,盤腿而坐,面目如生。於是為其塗漆、裝金至今仍流傳有其在世時的口頭禪:“善惡銘心頭,名利置度外。靜神能養氣,學佛可修心。”其肉身現安奉於青陽縣廟前鎮天台寺下院。

寬德(1942~1999)

當代僧人。俗名於寶川,湖北省黃梅人。

自幼信佛,出家前為黃梅縣原種場沙河分廠職工。早年喪妻,家道中落,遂在湖北省蘄春縣大竺寺拜演恆法師剃度出家,易名寺源,法號寬德。1994年來九華山,在祇園寺受具足戒,後經曉悟法師介紹到松樹庵常住。寬德和尚嗜好讀書,以頌《金剛經》為主,生活清貧,卻從不攀緣,言行也頗離奇。為廣大佛法,寬德和尚廣結善緣,多方募捐籌款,歷時三年,於1998年建成100多平方米的新廟宇。

1999年農曆四月間,寬德和尚忽然不思飯食,有時僅喝幾口葛粉糊,但仍堅持誦經不止。同年四月二十九日,寬德和尚圓寂,坐缸滿三年六個月零十六天。2002年11月17日開缸,肉身不腐,頷首閉目,面呈金黃色,頭髮烏黑髮亮,栩膝盤腿,跏趺如初。寬德和尚肉身現裝金供奉於松樹庵。

九華山高僧大德肉身舍利為何層出不窮?原來都有這些共同的特點

已毀真身

隆山 (1757~1841)。

清代僧人。俗姓朱,安徽宣城人。年輕時曾隨僧歷遊五臺山、峨眉山、普陀山、桐柏山等佛教聖地。受佛教感化,遂發心於乾隆四十一年(1776)削髮為僧。出家後行腳至九華山,禪棲人跡罕至的伏虎洞。隆山禪師修頭陀苦行,砍柴種菜,自食其力;閒時誦《法華經》,一念就是20多年。相傳,禪師誦經時,有巨蟒盤坐聽經;禪師拜佛,巨蟒也跟著磕頭。其德行高尚,遠近鹹稱有道。嘉慶年間,祇園寺開始敗落,住持乏人。柯吳檀越與諸山長老及僧眾禮請隆山法師住持。眾望所歸,隆山應邀出洞,“新建殿宇,弘揚法道,遂成叢林,為首任方丈”。道光二十一年(1841),禪師自知時至,召眾徒告別,並告誡弟子:“嚴持淨戒,毋負餘志。”隨即端坐而逝。世壽八十四,戒臘六十六。徒眾將其裝缸,三年後開缸觀之,肉身不腐,於是裝金供奉。文化大革命中肉身被毀。

法龍 (1812~1909)。

清嘉慶十七年出生於河南省一個不太富裕的家庭。生來患有腋臭,遭外人歧視,也不為家人所容,從小就出了家。先到陝西西安、終南山住過很長一段時間,後輾轉四川等地,漸有所悟。咸豐年間,法龍到九華山,在一些寺廟習禪。光緒年間,六十多歲的法龍和尚開始創建翠雲庵。光緒二十七年(1901),翠雲庵沒建好,法龍卻病倒了。廟裡大小事情都交給理道法師打理。宣統元年(1909)年的一天,躺在床上已經七八年的法龍老和尚卻神奇地爬起來了。他告訴理道法師說:“我要安穩地走,不能躺倒。”三天後,老和尚壽九十七示寂。坐缸三年,真身不腐,遂裝金供奉。文化大革命中肉身被毀。

常恩(1817~1908)

清代僧人。俗姓胡,字郎德。嘉慶二十二年(1817)出生於龍舒(今安徽舒城縣)。約於道光末、咸豐初到九華山甘露寺,後一直住至圓寂。常恩到山時,甘露寺已成大叢林,最多時常住僧眾達三百多單。常恩安單後,在香積寮燒火、砍柴,幹些苦雜活。幾年後,常恩自願到寺外路邊的紅亭子裡燒茶水,無償向朝山者提供方便。據說喝過他茶水的人,半年內不會感冒。按大叢林的規矩,吃飯要“過堂”,但常恩從不過堂吃飯。他將別人碗中所乘飯粒、菜葉收集起來,留給自己吃。若收集多了,一次吃不完,他就把剩菜剩飯曬乾,以後再吃。燒火3年後,常恩又撞了3年鍾。之後開始管理菜園。他做了十幾只小竹筒交給山民,請他們把遇到的蟲子收集起來,由他帶到安全的地方放生。常恩在任巡山僧時,如遇有人偷竹木,他就向人家嗑頭,他們他們也就不好意思偷了。所以甘露寺一帶的竹木特別茂盛。其後常恩任甘露寺都監。光緒末年,常恩預知時至,沐浴搭衣禮佛,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十月十五日與眾辭行,端坐而逝。裝缸3年零六個月,開缸後肉身不腐,遂裝金供奉。文化大革命中肉身被毀。

定慧 (? ~1921)

四川蓬溪人。8歲那年,母親帶他到慧生寺。傳說一到此寺他即感到異乎尋常地熟悉並說自己前世是這廟裡的一隻小狗,執意要出家。住持見他情真意切便收下了他。定慧侍侯住持12年,直至其安詳圓寂。稍後,定慧輾轉至蓮花寺,修復寺廟,扶貧濟困。同治年間來到九華山東崖禪寺,九年(1870)修建幽冥鍾亭、萬佛樓、地藏殿等,歷時40餘年。後任東崖禪寺方丈,使該寺成為九華山四大叢林之一。民國初年,定慧退居青陽水府廟,隱逸清修。民國十年(1921)圓寂。坐缸後真身不腐,遂貼金供奉。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毀。

華德 (生卒年不詳)

近代僧人,安徽壽縣人。約生於清同治年間。幼時習武健身,稍長讀書習文,16歲成了秀才。能詩善文,擅畫梅鶴,工於書法。他恃才傲物,風流不羈。19歲父親去世,漸染賭習,把家產輸個精光,乞討流浪至桐城。在桐城遇到了一位自稱力士的行腳僧,拜其為師。此後到九華山東崖禪寺,曾閉關六個月,靜修苦參。後至龍池庵,正逢建廟,便受住持委派下山化緣募資。龍池庵修好後,華德法師嚴守戒律,唸佛清修。悠閒時,畫梅習武。臨終前,華德預知時至,向大眾“告假”,眾人皆以為他說瘋話。華德長嘆一聲,唸了三句“彌勒、彌勒、彌勒”後端坐蒲團示寂。弟子惟寶為他裝缸,三年後肉身不腐,裝金供奉。文革中肉身被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