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業先立德,做事先做人——讀《大清相國》有感

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读《大清相国》有感

文 鍾兆勇檢察長

2007年年底,時任北京市長的王岐山即將上調中央,在向同僚們告別之時,他推薦了兩本書,其中一本就是在當年出版的歷史長篇小說《大清相國》。領導幹部薦書,既是帶頭學習的有形展示,又是一個部門一個地方乃至一個國家培養選拔評價幹部的風向標。我們可以從書中讀出時代需要什麼樣的領導幹部,領導幹部應該關心什麼、重視什麼,支持什麼、抵制什麼。

從《舊制度與大革命》到《大清相國》,王岐山同志的薦書,既涵蓋了社會發展、社會制度和社會意識形態變化,又包括了幹部的修身修行,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此次連州檢察院舉辦的讀書交流會,不僅為大家提供了學習交流的平臺,營造濃郁的閱讀氛圍,也為推動我院“以文育人、以文化檢”的檢察文化建設提供了新形式、新方向。

《大清相國》是王躍文的長篇歷史小說,記述了清代名臣陳廷敬的從政經歷,塑造了以陳廷敬為主要代表的大臣群相,反映了一個特定歷史境遇中官場人物在人格、道德和行為的艱難選擇,再現了三百多年前的官場風雲。

陳廷敬是清朝康熙年間有名的清官、好官,他21歲中進士,歷任工、吏、戶、刑四部尚書,官至文淵閣大學士,乞歸後仍被康熙召回,72歲後全身而退,最終老死相位。陳廷敬一生主張清廉,為好官善始善終,他從晉身官場之日起,就同後來權傾天下的明珠、索額圖恩怨難斷,又遭遇徐乾學、高士奇等人的明爭暗鬥,在屢次涉險、多次犯上的情況下仍能堅持正義,半生如履薄冰,終於建功立業,名垂青史。

在《大清相國》裡,作者對“清官、好官、能官、德官”提出了“宅心仁厚、精明能幹、從善如流、不乏鐵腕”的16字標準,這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20字好乾部標準有異曲同工之妙。在《大清相國》中,康熙反反覆覆對陳廷敬說的一句話是:當官,就要吃苦;不想吃苦,就別當官。所以說:要做好乾部,首在為人,即“立業先立德,做事先做人”。古往今來,對人的要求,無不以做人為根本。

康熙皇帝稱陳廷敬為:“寬大老成,幾近完人”。能得到康熙皇帝這樣的評價:一是堅持理想,二是清廉,三是有能力。習近平1988年在任福建省寧德地委書記市時因幹部私建住宅問題曾說過:“要拎著烏紗帽為民幹事,不要捂著烏紗帽為己做官,熊掌和魚不可兼得,從政就不要想發財,你既要從政,又要發財,就只能去當讓人指脊樑骨的貪官、贓官,既名聲不好、又膽戰心驚,總怕被人捉住,最後落個不好的下場”。

試想,在一個人治的封建社會里,陳廷敬尚且能夠清正廉明,一心為朝廷;如今在一個講法治的社會主義時代,我們黨員幹部更應該廉潔奉公、勤政為民,踏踏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