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古鎮」姚蕾 ‖ 邛崍夾關 關在山邊 水出其間(上)

點擊上面藍字“方誌四川”添加關注!

「方志四川古镇」姚蕾 ‖ 邛崃夹关 关在山边 水出其间(上)

千年驛站 陸游的詩句諸葛亮的段子

夾關古鎮是邛崍三大古鎮之一,有民謠曰:“一平二固三夾關”。史書記載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滅蜀以後,夾門關成為軍事要地,至遲在南宋初具規模。南宋大詩人陸游任職臨邛通判兼天台山崇道觀主管時,曾多次過往夾關。《臨邛縣誌》有這樣一段記載:“城西南八十里處夾門鎮關,在山邊,水出其間,此即陸游《老學庵筆記》所稱臨邛夾門鎮是也。”陸游還寫道:“臨邛夾門鎮山險處,得瓦棺長7尺,厚約2寸,與今木棺相同,但蓋底相反,骨猶不壞。棺外置瓦器,皆極淳古,時靖康丙午歲也(距今近900年),李知幾及見之。”這段短短文字是古陶瓷史上珍貴的文字材料,也是邛窯在歷史上最早的記載。從夾門鎮關於瓦棺的記載中,可窺見盛唐時期邛窯生產規模的宏大和陶瓷經濟的繁華,也從一個側面看出夾關歷史的久遠和當年的繁華。陸游對古鎮作出了巨大貢獻,論“形象代言人”除了司馬相如,非他莫屬,更留下了“煙雨千峰擁髻鬟”的美句。

「方志四川古镇」姚蕾 ‖ 邛崃夹关 关在山边 水出其间(上)

一江中流 房列兩岸

而民間段子比史書好看。話說三國時期,夾關故地為夷人所據。在邛崍水草掩映的南河裡,一條鐵牛為界將蜀國與外界劃斷。夷人經常過河越界,官民不堪其擾。諸葛亮氣得肺都差點炸了,用計3次捉住夷人,並都以禮釋放。夷人頭目倒還識相,提出一箭之路了斷江湖恩怨。好個諸葛亮站在鐵牛背上,彎弓搭箭,“颼”的一聲射出一箭,這一箭沿著邛崍山脈,向西飛了上百公里直抵打箭爐(康定)。從此,夷人退到打箭爐,夾關也就歸蜀國了。當然這與《三國演義》中“七擒孟獲”版本有點出入,故事中諸葛亮不但會法術還武功高強,神了!

夾關,集川南古蜀道康藏門戶、茶馬古道、南方絲綢之路驛站等美譽於一身。古鎮結構簡單,不像其他古鎮街道錯綜複雜,縱橫交錯。“兩街並立,一水中流”,以河為界,南岸街為新街、北岸街為舊街,中間為始於天台山的白沫江,江上相互平行三座古石橋相連,山環水復的自然風光,殘留下來的明清建築,二水環抱的先天條件,使古鎮處處可見形如江南的小橋流水,形成沫江如帶、三橋橫韻奇特景緻。

茶馬古道 司馬相如主持修建

諸葛亮箭之所及的打箭爐(康定)曾經是“茶馬市易”的重要驛站。唐代,川、滇、藏等地興盛的茶馬互市在這條二千多公里道路上傳奇不斷。夾關古鎮龔店村保存基本完好的古道是不可或缺的主角之一,它是漢唐時代自成都經臨邛、雅安通往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交通要道之一,當地人俗稱為劍南道或馬道子。那些牽著馬匹、騾子的山民、商人載著茶葉、毛皮、藥材、鹽、器皿……在蜿蜒的古道上搖響鈴鐺,搖曳著背影,是遠方也是故鄉。

「方志四川古镇」姚蕾 ‖ 邛崃夹关 关在山边 水出其间(上)

茶馬古道 蔡駿 攝

邛崍人自豪的茶馬古道是西南出四川盆地的第一站,古稱“天府南來第一州”、“臨邛道”。境內茶馬古道主要途經地,南線臨邛、孔明、平樂、臨濟、夾關、太和;西線臨邛、馬湖、水口、油榨、高河等。前幾年,邛崍人沿著這條路重走古道,遊的是路,尋的是歷史,物是人非,路猶在。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遊子也好,商人也罷,何處是歸宿?哪裡是家鄉?滿滿的鄉愁鋪在茶馬古道上。

而今保存基本完好的古驛道在古鎮龔店村2組。從長生橋開始往上,一直延伸到小鼓兒山頂,掩映在茂盛的茶樹林盤之間,時斷時續,其中有兩段約1公里長基本完好。驛道寬3米不等,呈魚脊背形,中央用石板鋪成一條中心線,兩旁鱗次櫛比地用鵝卵石鋪成路面,基本輪廓與秦漢時代的甬道相同,追溯其歷史,最早的雛形是秦始皇時期,即公元前246年。而今路面、路基基本完整,歷經滄桑歲月洗禮,依然堅固如初。當地政府在挖掘獨具的地域文化特色上煞費苦心,周邊有步行綠道相連,同時整修了古驛道,曾經光滑、染有青苔、泛著歷史光芒的鵝卵石粉飾了水泥,部分路段添補了條石,行走其間給遊客安全的同時似乎也丟了古道的魂。在古遺址保護與修葺上,二者真的難以兩全,算是小遺憾。馬蹄聲漸遠,唯有遠方的遐想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眼前漫山遍野的茶林還會沿著這條古道、這條絲綢之路,藉助新時代的關鍵詞通江達海嗎?

在古鎮上,茶馬古道的走向並非小古兒山景區這段,途經四個村,起點拴馬村3組石路崗、龍洞溝——龔店村3組、1組——臨江社區南岸街、半邊街——二龍村麻柳樹條、觀音崖,全長近萬米。白沫江邊南岸街的茶馬古道更是見證了當年交易的繁華:曾經的碼頭每天都有二三十隻木船和竹筏靠岸停泊,一兩百頭騾馬從這裡出發、歇腳,通往康藏、雲南、印度或邛崍、成都。糧油、鹽茶、瓷器、日用百貨……從水路源源運來,再由碼頭經茶馬古道通向遠方。站在夾關大橋上俯瞰沿河兩岸以及河中船隻往來,而今煙雨濛濛白沫江面是否還記得昔日的你我。

茶馬古道最初叫五尺道,最窄處不少於五尺寬,按照現在的算法寬約1.6米至2米,兩馬並轡而行是不可能的,錯車的機會也應該不多。古道始建於秦朝,從蜀南(今四川宜賓)到滇池,是連接內地與雲南的最古老的官道,為連接川滇漢人與古僰人而修建。秦漢之際,五尺道商旅絡繹不絕,不分白天黑夜,人馬聲,聲聲不絕,巴蜀因此而富足。從成都出發東可通越南、西可達緬甸,遠至印度、阿富汗,這便是著名的陸上南絲綢之路,今天在邛崍、夾關又稱為“南絲路驛站”。

夾門關段的五尺道由何人主持修建?根據《司馬相如列傳》等記載,建元六年即公元前135年,漢武帝派司馬相如帶著從“蜀郡多地”和廣漢徵集來的青壯年士兵數萬人開啟了影響深遠的“五尺道”修建工程。後來考古發現有碑文記“出將,入相”。十多年前,夾門關的王文才、鄧大忠、楊開忠等幾位老人,為考察收集夾門關的文化,專門包車去蘆山縣看保存完好的“高氏家族”碑。通碑記載:“漢司馬修公築青龍關,夾門關高溝人應徵修五尺道,徵西南蠻夷。築青龍關時不慎受傷,留下魚戲河,同當地夷羌女結婚生子,成就千年高氏大族……”卓文君與司馬相如私奔的故事家喻戶曉,不知道這條自己修建的古驛道在傳奇大戲中是否派上了用場。

一江中流 三橋並立 房列兩岸

“白沫江水彎彎流,大橋小橋立上頭”是夾關最有風韻的圖景。這些橋上,走過達官貴人,走過淑女農夫,走過牛羊,走過頑童,走過你我……曾經是電影《紅顏》的外景地。

很多文字喜歡描寫雨中的夾關古鎮,其實古鎮最大的亮點當數“一江中流,三橋並立,房列兩岸”的風景。逢場趕集時,橋上人影來往,橋下人影晃動,三座橋上演三座橋的故事,還有兩岸穿梭的人流,好一派興旺的集鎮,久久為功,久而不衰。《邛崍縣誌》曾提到夾關當時“市肆列兩岸,中流白沫江貨船不少,水面寬二十餘丈,兩岸市口約二里長,中間有踏水二橋交通兩岸,近又新建橋樓一座於下場,分別人物,疏通往來,誠雄鎮也。”

「方志四川古镇」姚蕾 ‖ 邛崃夹关 关在山边 水出其间(上)

夾關大橋

駕車進入古鎮可通過夾關大橋,夾關大橋原名萬福橋,取萬福攸同之意。大橋處於古鎮下游,奔騰的白沫江水與古驛道並駕而行,沿著臨邛方向而行,各自尋找歸宿和遠方。而今的夾關大橋效仿我國著名的石拱橋——趙州橋設計而成,中有兩大拱,大拱套小拱,靠中有6個小拱,大拱靠坡岸兩端各有4個小拱,石材採自當地的紅砂石,遠看紅粉裝飾般耀眼,堅毅中平添了一份嫵媚。歷史上橋系石木結構,橋面由方木墩鋪成,橋面房屋木架,青瓦蓋頂,雕樑畫棟,極為壯美。橋面分隔為三部分,中間行人,兩邊白天有商販擺攤,權作交易場所。後因水患重修,而保存完好的橋兩頭的坡岸成為上百年曆史的古蹟。1909年開建,耗時11年,實為罕見。“岸闊二十二丈,為洞有七,高二丈,寬一丈,上建橋樓二十三間,綜費一萬餘金,其中困難莫可言狀。”為何建造此橋?縣誌中稱:舊置石橋二,皆矮小,夏秋溪流暴漲,溺者恆眾。當然建造此橋得力於當地仁人志士化緣而建。

最讓後人自豪的是蓋橋橋上修建雙簷橋樓15間,主樓脊高5米,橋樓正中高出一閣樓成一樓亭,亭中塑楊應選石刻像。楊應選是清代畫家還是誰,史書上沒有記載清楚,為何塑一名畫家的像在此正襟危坐,端視前方?閣樓橫曰“江樓千古”與成都望江樓名聯“江流千古,江樓千古”為何有著異曲同工之處?無解。15間橋樓每對長柱均掛木刻楹聯,額掛橫匾。古鎮退休老師鄭繼洲老人說,1948年5月,夾關大橋上的橋樓子被大水沖走時,自己剛好8歲。老人清晰記得,當年橋樓子上的對聯長喲,脫口而出,背了近一分鐘。我無法記下,老人後來給了一份資料,讓我慢慢看。一查資料,這首讚頌夾關的對聯是清代著名詩人李陽生在萬福橋北岸所寫,好長好長。上聯:安步自江上行來,喜春日踏春,夏風祛暑,秋宵對月,冬嶺探梅,肘後背行囊,攔旁排酒具,遊目騁懷,漫道此間無樂地?下聯:舉目向樓頭望去,看群峰拱鼻,雙虹臥波,兩街並立,一水中流,門前植垂柳,橋下數歸舟,山光狼影,庸知是處即秦淮。文字不澀,易懂,帶入的場景也很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