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半年報:「龍頭」繼續驚艷,「第二梯隊」渴望規模

房企半年報:“龍頭”繼續驚豔,“第二梯隊”渴望規模

中房網訊 從上市房企發佈的數據來看,多數房企的營收和利潤仍在增長,出現了“增收又增利”的情況。

近期,上市房企陸續公佈半年報。從業已披露的數據來看,大部分房企錄得較好的中期業績,“增收又增利”成為主流。一些房企的利潤率出現回升,體現出較強的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不過從另一方面來看,在房地產調控持續的背景下,資產負債率的上升成為一種行業現象。

此外,曾備受推崇的“高週轉”策略,行業已經出現不同看法。碧桂園已明確提出,“寧可放慢一些發展速度,追根溯源地全面提升管理水平”。而越秀地產、中南建設等企業則認為,高週轉仍然是適應市場競爭的重要策略。

增收又增利 龍頭房企賺得盆滿缽滿

《21世紀經濟報道》文章指出,截至目前,第一軍團的四家房企中,萬科、碧桂園均公佈了半年報。萬科在上半年的營收達到1060億元,同比增長51.8%,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91.2億元,同比增長24.9%。剛剛經歷工程事故風波的碧桂園,同樣實現營收和利潤的增長。其在上半年實現營收1318.9億元,同比增長約69.7%,同期的毛利和淨利增幅則分別達到104.6%和94.9%。

中國恆大將於8月28日披露半年報,但從8月6日披露的盈利預告來看,恆大的上半年的淨利潤增幅預計達125%,那麼淨利潤將達到520億元,無疑穩坐中國最賺錢的房地產公司寶座。如果屆時恆大的利潤超過500億,可與中國平安並駕齊驅,中國平安晚間公佈數據,上半年實現淨利潤580.95億元。

另一大房企融創則表示,上半年營收增幅將超過200%,公司擁有人應占利潤增幅也在200%以上,毛利率也比去年同期和去年全年進一步提升。

除了以上四家龍頭房企外,據《券商中國》報道,截至8月21日,保利、招商蛇口、龍湖、華潤等4家大型房企也紛紛公佈半年報,無一例外均實現盈利增長。除保利地產以外,其他3家房企淨利潤增幅均超過30%,華潤置地是目前盈利增速最快的房企,上半年淨利潤增速達到1.5倍;招商蛇口也不遜色,淨利潤增速接近1倍。

其他房企中,中南建設房地產業務的毛利率24.35%,比去年同期上升6.68個百分點。旭輝的毛利率為33.7%,核心淨利潤率則為13.3%,均高於去年同期。

從數據上可以看到,上半年龍頭房企的日子可謂過的紅紅火火,賺得盆滿缽滿。

值得注意的是,龍頭房企在營業收入方面也將取得巨大突破。碧桂園、萬科以及尚未公佈業績的中國恆大,這三家巨頭地產公司營收將全部破千億大關。

整體來看,整個上市的地產公司同樣業績亮眼。據《券商中國》統計,截至目前A股已有36家房地產企業發佈了半年報業績, 28家淨利潤同比增長,佔比達77.8%;其中,萬通地產、廣宇發展、合肥城建、中洲控股淨利潤增長超過3倍,共有13家淨利潤同比增長超過100%,19家淨利潤同比增長超過50%。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在很多城市出臺限價政策的背景下取得的業績。在限價政策嚴厲的一線城市,很多房地產項目不僅難以取得利潤,出貨都成為難題。

過去幾年,房地產業的平均利潤率呈現出下降的趨勢,到2017年,部分企業的利潤率已開始回升。中信建投研究發展部認為,未來這一情況有望繼續改善。根據中信建投研究發展部的測算,2016年和2017年,新建房地產項目的拿地價佔銷售價的比重均超過38%,到2018年驟降至18.33%,甚至明顯低於2015年29.42%的水平。這意味著今年房地產項目的平均利潤空間有所擴大。其中,二線城市的情況明顯好於一線城市。

超六成A股房企負債率上升

在房地產持續調控的背景下,資產負債率的上升也成為一種行業現象。

據《21世紀經濟報道》統計發現,在其統計的32家地產公司中,有不少於20家出現了負債率較去年底走高的情形,佔比達62.5%。其中光大嘉寶、美好置業、ST天業、招商蛇口四家公司負債率攀升超過了5個百分點。

此外,有息債務規模的上升成為了一大特點。有息債務為短期借款、長期借款、應付債券、應付票據之和。統計發現,截至今年6月底多達21家房企的有息債務規模出現了增長,淨增長超過10億元的就多達14家。

“多城市嚴厲限貸、限購以及壓價下,銷售回款速度變慢,這需要開發商更多地舉債運營。”一家上市房企財務負責人表示,“現在要做好長期過冬的準備,因此儘可能地融資補血,並將債務期限拉長。”

從房地產行業來看,有息債務中來自銀行的開發貸仍然佔據較大比重。

據恆大研究院估算,截至2018年6月底,房企主要有息負債餘額為19.2萬億,規模從大到小依次是房地產開發貸、委託貸款、信託融資、信用債、併購貸、海外債和資產支持證券,分別為9.6、2.8、2.4、2.2、0.6和0.3萬億。

然而,當下的密集融資亦將增加未來的兌付壓力。

“未來4年是兌付高峰。2018下半年到2021年集中兌付,規模分別為2.9、6.1、5.9和3.4萬億,2022年及以後僅0.9萬億。”恆大研究院首席房地產研究員夏磊指出,“其中,規模最大的銀行和非銀金融機構貸款在未來4年集中到期;2015-2016年集中發行的公司債,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密集到期。”

此外有行業人士透露,當下調控壓力下,銀行的開發貸獲取難度不斷提高,而通過債券融資或成為部分房企的選擇。

據《21世紀經濟報道》統計發現,地產企業的發債的確有增多。在其統計的32家地產公司中,不少於16家公司的應付債券規模較去年底出現了增加,合計增加規模達319.13億元,扣除部分公司到期債券該規模仍達280.09億元。

事實上,發債融資對當下房企的另一意義是成本優勢——貨幣政策溫和信號不斷釋放下,房企發債成本有所下行——例如旭輝集團日前發行的首期25億公司債票面利率僅為5.46%。

無獨有偶,8月份以來多隻地產公司債票面利率均降至低位——保利置業7億元的住房租賃公司債、萬科的15億元的住房租賃公司債以及金地集團的10億的超短融的票面利率分別僅為5.28%、4.05%和3.75%。

“傳統授信和非標投放開發貸時無論在准入還是在資金成本上,仍然受到較為嚴格的監管。”前述房企財務負責人坦言,“相比之下發債可能是更好的選擇,目前銀行間市場相對較為寬鬆。”

高週轉之辯

雖然半年業績普遍向好,但不同規模、類型的房企,“心境”也大不相同。

8月21日上午,萬科召開半年業績會,整場業績會的重心在管理體制和多元化業務上,絲毫未提規模的話題。剛剛經歷工地事故風波的碧桂園,則在中報中自我反省,稱“寧可放慢一些發展速度,追根溯源地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另一類不提規模的企業,是早已實現轉型、追求規模似乎無望的公司。今年上半年,SOHO中國利潤(不含投資物業的評估增值)約為15.3億元,同比上漲約144%。但同期,權益股東應占純利約10.93億元,比上年同期的39.82億元大幅下滑。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表示,相比規模和利潤,更在意“能夠持續地把我們的經驗和市場管理的東西持續地發展下去。”

相比之下,儘管調控深化,部分區域出現降溫預期,但“第二梯隊”的企業仍然對規模抱有野心。

今年上半年,旭輝的銷售規模達到660億元,同比增長40%。如能完成全年1400億的銷售目標,最近兩年旭輝的複合增長率將接近100%,成為高增長房企的代表。旭輝集團主席林中在業績會上表示,“未來三四年我們還是可以保持這種速度。”在三四年後規模足夠大時,旭輝就會把速度“放得更穩健一點”。林中的底氣在於,今年旭輝擁有2600億元的可銷售貨值,截至6月末,旭輝的土儲建面達到4040萬平方米。

今年上半年,龍光地產實現合約銷售354.7億元,同比增長率達到84%,並將全年銷售目標由660億元上調至700億元。由此,龍光地產把三年的複合增速從30%提高到了50%。龍光地產首席財務官兼執行董事賴卓斌在業績會上談到這一調整,認為這個目標“是比較不錯的”。龍光的底氣同樣在於龐大的土儲,據透露,龍光未來三年內的可售貨值有4200多億。“當時拿地的時候,成本控制是很好的,換言之就算按限價賣,仍然有合理的利潤,所以我們是具備提速條件的”。

但隨著調控的深入和融資渠道的收緊,必須提高週轉速度,才能有效消化這些庫存。

就在碧桂園反思高週轉,並提出“放慢速度”時,這種策略仍然大有市場。越秀地產副董事長、總經理及執行董事林昭遠就表示,越秀地產還將加快資金的回籠速度,其中包括加快項目開發速度、提高週轉率、加快銷售現金迴流等等策略。

中南建設的管理層同樣認為,高週轉不等同於質量問題,從市場競爭角度來看,高週轉是適應市場競爭的。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總監嚴躍進表示,過度追求高週轉會引發諸多問題,對其進行反思很有必要。但在調控步步加碼的形勢下,高週轉仍將是很多企業的戰略選擇。尤其對於規模導向的中型房企來說,未來一段時間,高週轉會繼續作為企業的主要策略而使用。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券商中國,中房網綜合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