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從人工梯車到「陸地航母」,看鐵路三代供電檢修作業車的變遷

改革開放40年,作為鐵路供電檢修作業的必備裝備,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作業車也經歷了多次更新換代,而每一次更新,都是對安全、便捷、效率的一次提升。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歸納概括為三代,走,一起去看看。

改革開放40年,從人工梯車到“陸地航母”,看鐵路三代供電檢修作業車的變遷

曾經的梯車,也就是接觸網檢修裝備的第一代,由於工作面小,最多允許兩個人同時作業,安全係數低。自身不帶動力,需要四名工作人員徒手推動,檢修中,輔助人員太多,工作效率很低。尤其夜間作業,照明不足,作業人員安全得不到保障,檢修也不能達到全覆蓋。

改革開放40年,從人工梯車到“陸地航母”,看鐵路三代供電檢修作業車的變遷

改革開放40年,從人工梯車到“陸地航母”,看鐵路三代供電檢修作業車的變遷

改革開放40年,從人工梯車到“陸地航母”,看鐵路三代供電檢修作業車的變遷

帶動力的作業車,是接觸網檢修裝備的第二代,工作臺面大大增加,最多允許六個人同時作業,安全係數提高。自身帶動力,作業平臺可以進行升降和旋轉,輔助人員減少,作業效率得到提高。夜間有了車載照明系統,人身安全得到保障,作業範圍得到拓展。但由於單車檢修存在檢修距離短,頻繁起停車,造成檢修作業時間利用不夠充分。若使用多輛檢修車作業,則存在連掛和解列耗費時間較多情況。

改革開放40年,從人工梯車到“陸地航母”,看鐵路三代供電檢修作業車的變遷

改革開放40年,從人工梯車到“陸地航母”,看鐵路三代供電檢修作業車的變遷

改革開放40年,從人工梯車到“陸地航母”,看鐵路三代供電檢修作業車的變遷

JJC型作業車,是接觸網檢修裝備的第三代,其改變由過去的單臺接觸網作業車獨立作業、編組作業車分段作業改為整車推進、“大兵團”集中作業模式,實現了設備檢查檢測和維修保養同步,徹底改變了傳統接觸網檢修作業模式。該車由兩臺牽引車和十臺作業車組成。最高運行速度120Km/h,頂部安裝有175m長的貫通升降作業平臺,能同時滿足30人作業。

改革開放40年,從人工梯車到“陸地航母”,看鐵路三代供電檢修作業車的變遷

改革開放40年,從人工梯車到“陸地航母”,看鐵路三代供電檢修作業車的變遷

改革開放40年,從人工梯車到“陸地航母”,看鐵路三代供電檢修作業車的變遷

除兩端牽引車外,中間10節車廂分工明確,分為物料存儲車、設備預配車、安全用品車、工具車、炊事車、餐車、會議車、宿營車、辦公車9大功能區,被譽為接觸網“移動檢修車間”,又稱供電設備檢修“航母”,具有安全性強、作業效率高、勞動強度減少等優勢。

改革開放40年,從人工梯車到“陸地航母”,看鐵路三代供電檢修作業車的變遷

改革開放40年,從人工梯車到“陸地航母”,看鐵路三代供電檢修作業車的變遷

改革開放40年,從人工梯車到“陸地航母”,看鐵路三代供電檢修作業車的變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