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真好丨從「民工潮」到「返鄉潮」看遵義巨變

Hi!讀懂遵義,請點上方“遵義日報”

改革开放真好丨从“民工潮”到“返乡潮”看遵义巨变

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遵義市長魏樹旺發出邀請:“歡迎到遵義當農民!”一時語驚四座。的確,改革開放40年來,遵義在推進城市化進程中取得了矚目成就,農村更未停下發展的步伐。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正安“300娘子軍”南下番禺為起點,我市組織大規模的農村富餘勞動力向沿海發達地區轉移。隨著遵義經濟社會發生巨大變遷,而今許多在外闖蕩的農民工更願意回到家鄉發展。2008年以來,我市積極出臺政策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現在全市已有19個農民工返鄉創業園(點)。

鄉愁,既是對故土的一往情深,更是投身家鄉建設大潮的奮發有為。遵義一批批外出“闖蕩者”的返鄉潮,正印證了這一點。激發內生動力的農村,使人民有了奔頭和嚮往。

改革开放真好丨从“民工潮”到“返乡潮”看遵义巨变

向南,一支浩大的勞工隊伍

讓全世界彈上貴州吉他,是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神曲樂器製造有限公司負責人鄭傳玖的夢想。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他抱著一把自己廠裡製造的吉他,略帶憨厚的笑容定格在媒體的聚光燈下。5年前,他響應政府號召,將吉他製造公司從廣州搬回了家鄉正安縣。在他的帶動下,正安吉他製造產業形成高度集聚效應,吸引39家吉他生產及其配套企業入駐,正安成為著名的“中國吉他製造之鄉”。

時間退回到1987年2月25日。春寒料峭,正安縣城前所未有的熱鬧——人們正熱熱鬧鬧地送別298名正當芳華的姑娘。

這些姑娘,就是正安第一批勞務輸出“娘子軍”。她們的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根據廣東番禺縣和正安縣簽訂的勞動協議,她們自願報名,經過篩選,將南下番禺成為產業工人。而後,人們湊個整數,稱她們為“300娘子軍”。

正安籍著名作家趙劍平當時目睹了此景,在他後來的長篇小說《困豹》中設置了耐人尋味的重放鏡頭——送別的車站,本來歡天喜地送行的人群突然莫名沉重起來,一位少年像堂吉訶德向風車衝去那般,本能地喊著:“喂!你們還回來不?”良久,一扇車窗裡拱出一張淚臉,哽咽道:“我們……要回來……”

離家遠走,不管未來光明或暗淡,多多少少夾雜著那麼一些不捨和惆悵。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在南海邊劃了那個“圈”,一個遠在西部內陸的城市——遵義,也感受著波動和能量。遵義的農村青年通過廣播電臺等媒介,敏銳地從風中嗅到了珠三角開放和富裕的氣息。於是,他們成群結隊地告別家鄉,在車輪與鐵軌不斷的摩擦聲中,擠上了開往珠三角的列車,成為最早一批在改革開放大背景下的西部闖蕩者。在“300娘子軍”南下番禺過去10年後,貧窮的正安青年鄭傳玖離家了。

在當時的遵義,這些闖蕩者稱自己的行為叫做“殺廣”,意為去廣東拼殺出美好未來。一個“殺”字,似乎道出了一種豪邁而壯烈的情懷。這些闖蕩者一浪接一浪,形成一種壯闊的景觀——“民工潮”。

改革开放真好丨从“民工潮”到“返乡潮”看遵义巨变

反思,鄉關何處是?

以此為起點,市政府開始大力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向發達地區進行勞務輸出,最早集中在珠三角,後擴至長三角和京津地區。

在80年代的勞務輸出大潮中,一個年輕人離開了家鄉匯川區團澤鎮大坎村,要去廣東。他一窮二白,連火車都捨不得坐,看到一輛開往南方的貨運火車,便爬了上去。在哐當哐當的火車上,他暢想起自己的美好未來,心潮澎湃。他的名字叫張明富,那年26歲。

現實先給他潑了一盆冷水。起初,他在廣東向打煤球的親戚借宿,面頰髒黑的親戚很熱情,把唯一一個由舊門板和椅子搭成的床讓給了他。第二天他醒來,看見親戚卻蜷縮著身體睡在拉煤球的手推車裡,他當場就哭了:“何處是我們的歸宿?”他方知,遠方如此繁華,未必裝得下屬於他的一個小家。

這個年輕人,後來回到了大坎村創業,創立了貴州夢潤集團。

1992年鄧小平同志發表南巡講話後,“下海”成為一個高頻詞彙。此時,遵義的城鄉社會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這種變革尤其體現在觀念上。為了大力發展市場經濟,扭轉市民過去對經商者的偏見,當時遵義地區的領導班子乾脆自己在街上擺起攤來,不收錢,只為告訴大家經商致富不丟人。張明富就在這種背景下回鄉創業了。

2007年,創業中的張明富鼓起勇氣,向時任總理溫家寶寫了一封2000餘字的信件,呼籲國家關注扶持返鄉農民,他沒想到這封信竟受到重視。當年6月,國務院起草了《關於引導鼓勵農民工回鄉創業的意見》,這是國家第一次針對農民工回鄉創業出臺的政策性文件。名不見經傳的大坎村,因此被授予“中國農民工政策發源地”稱號。如今,張明富的企業直接帶動二三百人就業,間接帶動了上千人就業,他獲得“全國勞模”等稱號,被國務院雙創辦大會認定為“全國農民工返鄉創業第一人”。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沿海地區許多工廠倒閉,解僱大批農民工,我國出現了改革開放以來首次農民工返鄉潮。也是在這一年,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鼓勵農民工就近轉移就業,扶持返鄉創業。我市迅速響應中央和省的號召,出臺相關政策大力鼓勵和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

而今,張明富的故鄉匯川區已經成為全國農民工返鄉創業試點區,2016首屆中國農民工返鄉創業創新發展高層論壇、2017中國農民工返鄉創業創新助推鄉村振興發展大會均在匯川區召開。

風起了,回鄉創業、反哺故鄉成為一股大潮。

2007年,鄭傳玖已在廣州有了自己的樂器廠。“每年回家,都看到家鄉的變化越來越大,有時候幾乎認不得路。”這讓他心潮澎湃。藉助沿海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機會,又受家鄉投資環境、交通區位、配套扶持政策和普工價格等因素的吸引,2013年,鄭傳玖下定決心:回老家,和老鄉一起創業致富!於是,處於邊遠山區的正安縣,“無中生有”奏響了吉他之音。

在鄭傳玖的帶動下,許多外出打工獲得成功的老鄉也紛紛入駐了“正安·國際吉他園”。2017年,園區解決就業1.1萬餘人,帶動4600餘人脫貧。正安縣也入選國家發改委公佈的第二批返鄉創業國家級試點。

“現在,我的員工的生活和工作條件要比在廣州好很多。”鄭傳玖說道。

田園,心馳神往的故鄉

放眼遵義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史,農村改革無疑是亮眼的招牌之一。鄉村振興戰略雖然剛提出不久,但是在遵義,這場曠日持久的戰役早已打響,農村的興旺為一大批返鄉者提供了創業的底氣。

時間回到1987年,湄潭縣成為第一批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作為貴州乃至全國農村改革的前沿陣地,湄潭在土地制度、稅費制度、村組管理體制、統籌城鄉發展等方面一路摸索前行,承擔著農村領域改革的多項國家級課題。

在改革的大潮中,茅壩村就是一朵遲來卻亮眼的浪花。

現任村黨支部書記肖文海是土生土長的茅壩人。帆布包、煤油燈、糧票肉票,勾勒出這位“70後”村支書對那個時代的回憶。上世紀90年代初,肖文海也加入過“殺廣”隊伍,結果待了一年就回鄉了。“那一年,我就跟看電影一樣看外面的世界,它太繁華,也太陌生。”

肖文海2005年進入村委會工作,至今已經13年,他見證並參與了家鄉翻天覆地的嬗變。

茅壩自古產好米,在清嘉慶年間曾將米作為貢品進奉朝廷,但在一段時期內,它受限於種種因素沒有跟上高速發展的時代腳步。2006年,“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在全市推開後,遵義的農村面貌開始發生深刻改變,茅壩迎來了轉機。

“200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正式頒佈施行,當時我很激動啊,細細研究怎麼搞合作社。”肖文海說道。

2009年,茅壩村熱熱鬧鬧地舉行了新農村建設啟動儀式。“當時我們沒好意思請媒體來,怕萬一搞不出名堂鬧笑話。”肖文海坦誠地說。但後來,事實證明這種擔憂是多餘的。“我們帶著群眾到縣裡搞得好的地方考察,回來震動很大,豪情壯志地說別人行,我們憑什麼不行?”一下子,30多戶農戶交了黔北民居質量風格保證金。“房子修得熱火朝天,但是我們馬上就意識到另一個問題:一幢房子少說十幾萬元,有的農戶要靠借錢才能修起來,為了還錢又得外出務工。我們覺得這不行,必須讓群眾的錢袋子鼓起來。”

因此,茅壩村確立了“資源整合、村企合作、抱團發展、共同富裕”的思路,形成“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積極聯繫在外讀書的大學生和成功人士回鄉創業就業。“2009年,我們有了第一個專業合作社,推薦了返鄉農民工王建明為法人和理事長。我們決定就抓住貢米文化這個賣點,做強做大米產業。”

短短9年,茅壩大刀闊斧地進行農村改革——水稻原產地田園直購開全國之先河;2015年,全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第一槌”在湄潭敲響,這一次,茅壩乘上了“車”;2016年,茅壩成為湄潭最早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的村子,從改革大潮的末端走向前沿。

“現在茅壩村已經有4個專業合作社,全村村民都成為股東,人均收入從5000多元增加到現在的1.4萬多元。你可能不信,我們最貴的有機米能賣到300多塊錢一斤,銷路完全不愁。”肖文海滿臉自豪。

肖文海說,茅壩現在搞“米旅一體化”,遊客多得很。他熱情地領著記者去參觀村裡的農耕博物館。由於館內蠟像太逼真,幾名遊客正用難以置信的表情打量著。不遠處,一幢鄉村電影院即將建好,一條紅色油路亮晃晃地穿過碧綠的稻田,煞是惹眼。

月未必是故鄉圓,但故鄉的月光剛剛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