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豐富內涵及指導意義

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觀大勢、謀全局、幹實事,成功駕馭了我國經濟發展大局,在實踐中形成了以新發展理念為主要內容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新時代產生新思想,新思想指導新實踐。我們要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和要求,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做好推動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這篇大文章。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豐富內涵及指導意義

2017年12月20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指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5年來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理論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成果,是黨和國家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必須長期堅持、不斷豐富發展。”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為我們有力有序做好2018年的經濟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向指南。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基本特徵

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首要的問題是要弄清楚這一思想具有什麼樣的特徵。整體上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經濟工作中“觀大勢、謀全局、幹實事”的實踐而來。概括起來講,這一思想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徵。

強調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歷史經驗表明,共產黨不僅能夠打天下,也能夠治天下。黨領導了新中國的經濟建設,特別是領導了30多年改革開放,取得了震驚世界的“中國奇蹟”。當前,在“四個全面”的戰略佈局下,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是我們奪取政權和加快發展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黨同志維護中央權威,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重大經濟決策部署上來,“正確處理中央和地方、全局和局部、當前和長遠的關係,正確對待利益格局調整,充分發揚黨內民主,堅決維護中央權威,保證政令暢通,堅定不移實現中央改革決策部署。” 同時,他還強調,必須 “提高黨的領導能力和執政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黨領導經濟工作的觀念、體制、方式方法也要與時俱進;要加強黨領導經濟工作制度化建設,提高黨領導經濟工作法治化水平,增強黨領導經濟工作專業化能力,強化輿論引導工作。

體現出對經濟規律的充分尊重。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指出,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市場經濟本質上就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經濟。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建設法治的市場經濟。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市場決定論”的提出,體現了其尊重經濟規律,注重運用規律的突出特點,在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又堅定向前邁了一大步。習近平總書記認為,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他提出,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必須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是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這是我國經濟發展必須遵循的三個規律。這一概括,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對市場經濟規律的充分尊重。

具備寬闊的國際視野。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指出:“要在開放的範圍和層次上進一步拓展,更要在開放的思想觀念、結構佈局、體制機制上進一步拓展。”當前,世界正發生複雜深刻的變化,各國面臨的發展問題十分嚴峻。習近平總書記以寬闊的國際視野,緊緊圍繞和平發展戰略思想和外交策略方針,成功開展了一系列重大經濟外交活動,就促進世界經濟增長、推動區域合作、完善全球經濟治理等闡述主張,引發國際輿論高度關注。從提出堅持正確義利觀到完善全球治理機制,再到倡議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等等,其經濟思想都具備寬闊的國際視野。習近平總書記還強調,做好經濟外交工作,要突出發揮比較優勢這個重點,善於在國際競爭中揚長補短。 習近平總書記廣泛參與了一系列國際重要經濟會議,廣泛與世界各國深入交往,既體現出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更加主動自信地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良好形象,也展現了其經濟思想的廣闊視野。

具備以人民為中心的理論特質。 “天下順治在民富,天下和靜在民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後的首次公開講話中就鮮明宣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地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我們一定要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鬥,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歷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必須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中央領導是人民的大勤務員”,“讓人民共享人生出彩機會”。習近平總書記曾在陝北下鄉七年,進入政界後也在貧困地區工作多年。他了解群眾疾苦,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始終關心糧食安全問題,提出“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始終關心耕地保護,提出“要像保護大熊貓那樣來保護耕地”,強調“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必須堅持有質量有效益的發展,保持宏觀經濟穩定,為人民群眾生活改善打下更為雄厚的基礎” 等等。可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具有鮮明的為民情懷。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基本框架

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用“七個堅持”來概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基本內容:“我們堅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保證我國經濟沿著正確方向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到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之中;堅持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立足大局,把握規律;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堅決掃除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堅持適應我國經濟發展主要矛盾變化完善宏觀調控,相機抉擇,開準藥方,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堅持問題導向部署經濟發展新戰略,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變革產生深遠影響;堅持正確工作策略和方法,穩中求進,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底線思維,一步一個腳印向前邁進。”並強調“必須長期堅持、不斷豐富發展”。從整體上看,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來理解該思想的基本框架。

形成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的體制機制。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指導下,不斷加強和完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工作的體制機制,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領導下開展工作,黨領導經濟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黨中央每個季度都要分析研究經濟形勢,並定期研究部署重大戰略問題,這一機制對推動我國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起到了重要指導作用。比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完善宏觀調控、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等重大政策措施的推出,顯著地改善和提高了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作用。此外,各地區黨委亦不斷加強對地方重大經濟問題的研究和決策,有力地推動了區域經濟發展。

形成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的經濟政策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明確提出,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髮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五大發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堅持創新發展,就是要更加註重解決發展動力問題,推動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堅持協調發展,就是要更加註重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著力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堅持綠色發展,就是要更加註重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堅持開放發展,就是要注重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進一步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堅持共享發展,就是要注重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不斷增進人民福祉。

形成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經濟發展思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是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我國經濟發展思路的重大調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雖然有周期性、總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導致經濟循環不暢,必須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想辦法,努力實現供求關係新的動態均衡。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終目的是滿足需求,就是要深入研究市場變化,理解現實需求和潛在需求,在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中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就是要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著力提升整個供給體系質量,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就是要完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體制機制,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打破壟斷,健全要素市場,使價格機制真正引導資源配置。

形成穩中求進經濟工作方法論。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要長期堅持。‘穩’和‘進’是辯證統一的,要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把握好工作節奏和力度。要統籌各項政策,加強政策協同。”在要求“穩”的同時,並不放鬆對“進”的要求,要求改革開放要加大力度,在經濟體制改革上步子再快一些,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推進基礎性關鍵領域改革取得新的突破,擴大對外開放,大幅放寬市場準入,加快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結構性政策要發揮更大作用,強化實體經濟吸引力和競爭力,優化存量資源配置,強化創新驅動,發揮好消費的基礎性作用,促進有效投資特別是民間投資合理增長;社會政策要注重解決突出民生問題,積極主動回應群眾關切,加強基本公共服務,加強基本民生保障,及時化解社會矛盾。同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強調,抓好經濟工作要堅持問題導向部署經濟發展新戰略,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底線思維,一步一個腳印向前邁進。

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指導中國經濟實踐

理論的最終目的是要用來指導實踐。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徵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經濟規律發展的必然要求。”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做好推動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這篇大文章,是貫徹落實這一思想的最好途徑。我們要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做好8項重點工作。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繼續強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經濟發展中的主線作用,我們要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要求,要推進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重點在“破”“立”“降”上下功夫。大力破除無效供給,把處置“殭屍企業”作為重要抓手,推動化解過剩產能;大力培育新動能,強化科技創新,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培育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排頭兵企業,積極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大力降低實體經濟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繼續清理涉企收費,加大對亂收費的查處和整治力度,深化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等行業改革,降低用能、物流成本。

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實現高質量的經濟發展,最終要靠各類市場主體。我們要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要求,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完善國企國資改革方案,圍繞管資本為主加快轉變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職能,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加強國有企業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支持民營企業發展,落實保護產權政策,依法甄別糾正社會反映強烈的產權糾紛案件;全面實施並不斷完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破除歧視性限制和各種隱性障礙。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農業發展、農民富裕是實現高質量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重要方面。無論處於什麼樣的發展階段,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始終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不斷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始終把“三農”工作牢牢抓住、緊緊抓好。 我們要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要求,科學制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清除阻礙要素下鄉的各種障礙;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農業政策從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深化糧食收儲制度改革,讓收儲價格更好反映市場供求,擴大輪作休耕制度試點。

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是實現高質量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面。我們要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要求,要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比較均衡,人民生活水平大體相當;京津冀協同發展要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重點,高起點、高質量編制好雄安新區規劃;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要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引領;要圍繞“一帶一路”建設,創新對外投資方式,以投資帶動貿易發展、產業發展。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推進西部大開發,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推動中部地區崛起,支持東部地區率先推動高質量發展;科學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高城市群質量,推進大中小城市網絡化建設,增強對農業轉移人口的吸引力和承載力,加快戶籍制度改革落地步伐;引導特色小鎮健康發展。

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沒有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體系,高質量的經濟發展也就無從談起。我們要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既要在開放的範圍和層次上進一步拓展,更要在開放的思想觀念、結構佈局、體制機制上進一步拓展;有序放寬市場準入,全面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繼續精簡負面清單,抓緊完善外資相關法律,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促進貿易平衡,更加註重提升出口質量和附加值,積極擴大進口,下調部分產品進口關稅;大力發展服務貿易;繼續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試點;有效引導支持對外投資。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基本立場。我們要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針對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精準施策,著力解決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重、“擇校熱”、“大班額”等突出問題,解決好嬰幼兒照護和兒童早期教育服務問題;注重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解決好性別歧視、身份歧視問題;改革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加快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繼續解決好“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鼓勵社會資金進入養老、醫療等領域;著力解決網上虛假信息詐騙、倒賣個人信息等突出問題;做好民生工作,要突出問題導向,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找準突出問題及其癥結所在,周密謀劃、用心操作。

加快建立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實現高質量的經濟發展,必須要有穩定而健康的房地產市場。我們要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特別是長期租賃,保護租賃利益相關方合法權益;完善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保持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分清中央和地方事權,實行差別化調控。

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高質量的經濟發展,最終要使人民享受到山清水秀天藍地綠的美好環境。只有恢復綠水青山,才能使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我們要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實施好“十三五”規劃確定的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啟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引導國企、民企、外企、集體、個人、社會組織等各方面資金投入;深入實施“水十條”,全面實施“土十條”;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研究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

(作者簡介:周躍輝,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部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