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我的成就源自對經典的超強的閱讀力和思考力

屠呦呦:我的成就源自对经典的超强的阅读力和思考力

2015年10月,屠呦呦女士因她所發現的

可以降低瘧疾患者死亡率的青蒿素,

成為史上首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

轉眼間,距離屠呦呦女士獲得諾獎已兩年有餘。

屠呦呦女士和她的團隊在忙些什麼?

屠呦呦女士對未來有著怎樣的期望?

為何屠呦呦認為自己的成就源自:

對經典的超強的閱讀力和思考力?

01

屠呦呦團隊獲諾獎後在忙些什麼?

★獲諾獎2年來,屠呦呦團隊正式發表15篇科研論文,其中包括2篇影響因子超過10的重要論文,還有三項專利正在申報中,針對青蒿素可能出現的耐藥機制研究也已啟動。

★屠呦呦團隊在深入研究中發現,雙氫青蒿素對紅斑狼瘡有獨特效果。根據現有臨床試驗,青蒿素對盤狀紅斑狼瘡有效率超90%、對系統性紅斑狼瘡有效率超80%。

★研究人員還已證明,青蒿素在治療腫瘤、白血病、類風溼關節炎、多發性硬化、變態反應性疾病等方面也有一些效果。

02

屠呦呦團隊的2018新年期望

1月5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屠呦呦說出了自己的三個新年期望:

★發現青蒿素更多“秘密”,“把論文變成藥”

★建中醫藥國家實驗室,廣納海內外人才

★用現代科技研發中醫藥,創新傳承發展途徑

04

成就源自超強的閱讀力和思考力?

沒有博士學位、沒有留洋經歷、

非兩院院士的“三無教授”摘得諾獎,

因為屠呦呦自幼讀過諸多經典著作,

又遍訪名師,在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創新思維。

1930年,屠家唯一的女孩兒降生,

開堂坐診的父親摘引《詩經》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

為家中小妹取名“呦呦”,意為鹿鳴之聲。

受父親影響,屠呦呦從小就喜歡翻看醫書。

屠家樓頂有個擺滿各類古典醫書的小閣間,

這裡是屠呦呦童年時的閱覽室:

《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

《千金方》、《四部醫典》、《本草綱目》、

《溫熱論》、《臨症指南醫案》……

雖然因識字不多且讀得磕磕絆絆,

但這裡卻是她醫學夢萌發的溫床。

在這樣的環境下屠呦呦慢慢地長大,

她開始跑下樓來給父親做幫手,

而看到前來求醫問藥的病人

喝下父親煎熬的湯藥後

疼痛逐漸有所緩解,

心裡不由得對中草藥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每當父親背起竹簍外出採藥時,

少年時期的屠呦呦都會一路追著,

或鑽進叢林尋覓,或抄起鐵鏟挖掘,

或捧起藥棵嗅聞,其間不停地向父親詢問

諸種中草藥的點滴知識,

比如採收時節、藥用部分、保存方法、

品質療效、貯藏要點……

採藥歸來,屠呦呦的勁頭會更大,

寧可不吃飯不睡覺,

她也非要跟著父親一起炮製藥材。

1948年春到1950年春

屠呦呦在浙江寧波效實中學讀高中,

她在班上為人很低調,讀書很認真,

經常上完課就回家,成績也在中上游,

但是隻要她喜歡的事情,就會努力去做。

1951年春,屠呦呦考入北京醫學院

(現為北京大學藥學院)藥學系讀書,

選擇了一個在當時比較冷門的專業

——生物醫學。

在那個年代,身為女孩能夠接受大學教育,

屠呦呦說自己“很幸運”。

1955年大學畢業,

她被分配到中醫研究院的中醫研究所工作。

雖然自己出生中醫世家,

自己的崗位也是研究中醫中藥,

但是屠呦呦在中醫研究所曾經參加過

為期兩年半的“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

同事廖富民評價說:“她是個執著的人。”

破格擔綱領導“523項目”研究組

1967年,一個由全國60多家科研單位、

500多名科研人員組成的科研集體,

悄悄開始了一項特殊的使命,

代號“523”,志在幫助北越政府“打擊美帝”,

研究的指向正是——防治瘧疾新藥,

因為1960年代的東南亞戰場上,

瘧原蟲已經對奎寧類藥物產生了抗性。

全國60多個單位的500名科研人員

參加了這個秘密軍事科研任務,

屠呦呦就是其中的一員。

由於處於“文革”時期,

部分資深科研人員只能“靠邊站”,

1969年,當時還是初級研究員的屠呦呦

因為具有中西醫背景,而且勤奮,

屠呦呦很快被任命為“523項目”研究組的組長。

屠呦呦帶領一個小組的成員查閱中醫藥典籍,

走訪老中醫,埋頭於那些變黃、發脆的故紙堆中,

尋找抗瘧藥物的線索,

開啟了她最優秀的研究工作完成之旅。

39歲的屠呦呦,幾年時間,

幾乎把南方的老中醫都採訪遍了。

青蒿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進入了她的視野。

這種一年生草本植物

在兩千年前的中國古醫書中

就有入藥的記載。在公元340年間,

東晉醫書《肘後備急方》中記錄了一個

“治寒熱諸瘧”的藥方,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

耗時3個月,從兩千多個方藥中篩出640個,

又鎖定到一百多個樣本。青蒿是當時的191號樣本,

雖然曾經有過68%的抑菌率,復篩結果卻一直不好。

很長一段時間,這種不起眼的菊科植物

都不是最受關注的藥物,直到有一天,

屠呦呦決定:

用沸點只有35℃的乙醚

代替水或酒精來提取青蒿。

這抓住了問題的關鍵

——溫度正是青蒿素提取的關鍵。

“非議”背後的啟示:

創新是如何實現的?

屠呦呦:我的成就源自对经典的超强的阅读力和思考力

2011年9月24日2時,81歲的屠呦呦

登上了2011年度拉斯克醫學獎的領獎臺,

斬獲臨床醫學研究獎,

那是彼時中國生物醫學界

獲得的世界級最高獎項。

在拉斯克獎評審委員會的描述裡,

屠呦呦是一個靠

“洞察力、視野和頑強的信念”

發現了青蒿素的中國女人。

而國人卻發現了

這位被世界認可的卓越女科學家

卻是“三無教授”

既沒有博士學位、留學經歷,也不是兩院院士,

只是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一名普通的研究員。

《科學》雜誌的網絡報道稱:

“拉斯克獎重新點燃一個爭議:

是否應該把研發出強有力的抗瘧藥物

——這個文化大革命期間

政府一個大規模項目的成果

——歸功於一個人。”

曾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的饒毅

在《中藥的科學研究豐碑》的文章中

給出了比較中肯的觀點:

“雖然對於青蒿素的歸屬問題爭議不斷,

但有三點毋庸置疑:

1、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對於發現青蒿的抗瘧作用和進一步研究青蒿都很關鍵;

2、具體分離純化青蒿素的鐘裕容,是屠呦呦研究小組的成員;

3、其他提取到青蒿素的小組是在會議上得知屠呦呦小組發現青蒿粗提物高效抗瘧作用以後進行的,獲得純化分子也晚於鍾裕容。”

屠呦呦:我的成就源自对经典的超强的阅读力和思考力

四年後,並不認可集體成就的諾貝爾獎,

再次把獎項頒給了在青蒿素研究中

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個人。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組委會秘書格蘭•漢森說:

“畢竟,個體才能做出發現,而不是組織。

在組織和機構變得愈發重要和有權力的時代,

從中辨識出真正具有創造力

並改變了世界的個體也變得愈發重要。”

挑戰和機遇:

沉潛經典閱讀,錘鍊創新思維

屠呦呦的偉大發現,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

她的成功來自於超強的解讀(閱讀)能力。

《肘後備急方》已經成書上千年,讀過的人無數。

但真正讀懂了的只有屠呦呦。

屠氏是如何讀懂的呢?

一般來說,超強的解讀(閱讀)能力,

可以從以下方面加以培養:

1、

大量經典閱讀的根基

屠呦呦超強的解讀能力,

來自於她從小打下的經典閱讀底子。

經典類似於一座一座的高山,

從小樂此不疲地開始翻越一座又一座高山,

“爬山”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已經練就,

一旦要翻越一座更高的山峰,一般而言就容易得多了。

當然,經典都是濃縮的精華,

要化開這些精英鑄就的精華,

除了研讀本身之外,平時有賴於大量的

略讀、瀏覽、跳讀等等快速閱讀,

幫助進一步慢慢消化、融開。

屠呦呦除了幼時的經典根柢外,

還有長時間閱讀“有字之書”

和“無字之書”的經歷和過程。

2、寬廣的“跨界”知識結構

不少人津津樂道於自己的專業,

同時也就囿於自己的專業。

辯證地說,這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屠呦呦的成功,是把現代科學方法

運用到了傳統中醫當中去,

才獲得了研究的突破,

這體現了她作為一名科學家的創新思維。

請問,屠呦呦的創新思維從何而來呢?

不知讀者是否留意上文:

“雖然自己出生中醫世家,

為期兩年半的‘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

其中昭示了屠氏寬闊的知識結構。

試想,如果屠氏缺乏“跨界”能力,

也許青蒿素的提取,將與其失之交臂。

善於思考,抓住靈感。

屠呦呦因為受到中醫古籍的啟迪,

並且通過現代科學方法

對中藥青蒿成分進行提取,

最後成功研製出挽救了

數以百萬人的生命的青蒿素。

中醫和西醫的結合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儘管青蒿素源自傳統的中藥,

但是從中草藥的提取物中

尋找到具有抗瘧疾功能的成分,

卻採用了中西醫相結合的科學研究方法。

3、創新思維能力

屠呦呦一度陷入榮譽的非議之中,

在這個大協作的“523”項目中,

屠呦呦個人到底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對於這一爭議,拉斯克醫學獎給出瞭解釋:

屠呦呦是第一個把青蒿素引入523項目組,第一個提到100%活性,第一個做臨床實驗,這三點中的任何一點都足夠支撐她得這個獎。

可見這個獎項注重科學發現的思維,而不在乎是誰做的。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