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破裂,AI創業潮慢慢冷卻的原因何在?

泡沫破裂,AI創業潮慢慢冷卻的原因何在?

和幾年前的O2O創業相似,AI創業一時之間成了一個潮流。有報告顯示,2017年單是中國AI創業公司就累計獲得了超過500億人民幣融資,各種打著AI旗號的公司相繼成立……

然而,也正如幾年前的O2O創業一樣,熱鬧來得快,去得也快。進入2018年以來,AI創業潮似乎迎來了拐點。

騰訊研究院與IT桔子聯合發佈的《2017 年中美人工智能創投現狀與趨勢研究報告》則顯示,截至2017年6月,中美倒閉企業總數超過了50家。從曾經的意氣風發,到如今的泡沫破裂,短短一年,AI創業潮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原因何在?

“AI項目確實貴了,泡沫是存在的。”李開復曾如是表示他對AI創業項目的看法。這些泡沫存在於方方面面,其中很重要的一點便是研發燒錢導致AI創業項目盈利困難。

前文說過,2017年單是中國AI創業公司就累計獲得了超過500億人民幣融資,但這些融資企業中商業落地前100強公司累計產生收入卻不足100億人民幣。在整個產業鏈中,90%以上的AI企業依然處在虧損階段,絕大多數企業年營業收入不足兩億。

比如側重於大數據類的數據堂去年研發投入同比增長141.91%,鉅額的研發費用導致公司2016 年虧損1693萬元;研究語音識別的智臻智能已經連續四年虧損,去年虧損額高達7335萬,研發費就用了5903萬。

除了研發燒錢以外,資本市場也開始趨於理性。這一點再正常不過,資本之所以看好AI項目是想通過它獲得豐厚的利益,當資本意識到AI項目只是看上去很美,卻無法為其帶來理想的收益時,自然是慢慢冷靜下來。

此外,人才的缺失與技術泡沫也成為了AI企業虧損的原因之一。據瞭解,中國目前AI領域人才擁有量18232人,佔全球8.9%,遜於美國的13.9%。全球人才投入較高的企業中,大陸也僅有一家華為進入全球前20。人才方面的短缺,是目前中國AI產業最急迫的短板。

人才的缺失,還形成了一股薪資炒作的風氣。李開復曾表示“最近很多AI人才的身價確實被炒作到一個不太合理的狀況,人才確實是不多,但現在所謂的‘行情’,應該是超過了一個合理範圍,長久來說,肯定是不可持續的。”

技術泡沫同樣一個重要問題。是自人工智能浪潮湧起之後,眾多創業項目都稱與AI相關。事實上,縱使各種論文、報告吹得滿天飛,中國的AI核心技術可能更多的是在實驗室階段,真正落實在商用領域的比例仍不多。

對於部分初創企業來說,研發成本過高成為入不敷出的原因之一,但是對於另外一些“財大氣粗”的企業來說,為何也盈利不多,甚至虧損呢?

這是因為不少AI企業在消費端和企業端受阻,無法在商業化方面有良好的進展。資本和創業者一擁而上,無非是看好人工智能未來的商業化。但是,目前多數人工智能企業還不懂如何利用數據資源去服務客戶、創造有商業價值的公司。

如今的很多人工智能,只是新瓶裝舊酒。純粹的人工智能缺少商業模式,而技術需要為商業服務,併為社會帶來進步,才能實現其最終價值。而一旦成立了幾年卻依然沒有商業化產品落地,這樣的企業在融資方面會有很大劣勢。有VC表示,現在的AI應用創業公司必須要離錢近,其投資標準之一就是初創公司2年內必須有銷售收入,這就要求企業一定要找到應用場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