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开故事|法隆寺:一股流淌在岁月江河里的信义清流

金开故事|法隆寺:一股流淌在岁月江河里的信义清流

金开故事|法隆寺:一股流淌在岁月江河里的信义清流

编者按:7月13日,金华开发区宣传部、创建办、金华日报开发区分社联合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与江南街道金钱寺社区、法隆寺有关的传说故事,得到读者的积极响应,至今已征集到各类故事30多个。我们在对这些故事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聘请金华籍知名编剧、网络剧创作家傅战备创作这一围绕法隆寺展开的“信义”“仁爱”故事。

引子:

据韦昭度的《读皇室运寻》和令孤澄的《贞陵遗事》记载,唐武宗李炎担心叔叔李忱跟他抢皇位,千方百计要除掉李忱,幸得宦官搭救,逃离长安,开始了长达三年的逃亡生涯……而在逃亡背后,在文字之外,关于李忱与金华,流传着一段美丽动人的关于“信义”和“仁爱”的故事……

金开故事|法隆寺:一股流淌在岁月江河里的信义清流

祸起龙床

公元846年初春,钱塘江上游江面,一叶小舟逆水而行。逃亡多年的李忱和高僧智信禅师立于船头。李忱举目四望,眼前景色优美,但他的内心却一派凄苦。伤心往事像滚滚江水汹涌而来。

李忱幼年时,经常坐在兄长唐穆宗李恒的龙床上,模仿皇帝接见大臣。李恒和弟弟玩这样的游戏十分开心。可是,李恒的儿子李炎却对叔叔“抢”了他未来的皇位很是耿耿于怀。

公元843年,当上皇帝的李炎每每想起在父皇寝宫所见的情形,总是担心李忱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于是派中常侍四人将李忱抓来,浸在宫内厕所里。所幸一个叫仇公武的宦官有心搭救,便谎称已杀死李忱,而将其送出皇宫。

仇公武对穿着沙弥服的李忱说道:“从今天起,你已经‘死’了,从此不要再踏入长安城半步。”

李忱一脸惊魂未定。宦官指着一旁的和尚接着说:“他是智信禅师,今后他就是你的师兄了。”惊魂未定的李忱随智信禅师一道离开了长安。

婺州如梦

李忱和智信禅师开始浪迹天涯。三年后的一天,二人来到杭州。在灵隐寺,二人遇见齐安禅师。齐安禅师对婺州的描述令李忱向往不已,于是决定前往婺州。几日后,小舟终于抵达婺江上。这天风和日丽,漂泊逃亡了三年多的李忱忽然对婺州这座小城生出莫名的亲切感。

他指着江岸对智信禅师说:“师兄,这里就像我在梦中经常见到的地方。”于是,小舟便向金华小码头缓缓驶去。

片刻之后,李忱行走在江堤上,他远眺着金华江南的广袤大地。只见起起伏伏的山岗间隐隐约约有一条石板路。阳光下,排列有序而闪烁微光的石板,仿佛一串佛珠,一直延伸至更远处的荒野。

李忱走在石板路上,他的脚步也变得轻快起来。

身后的智信禅师朝李忱喊道:“师弟,那边荒无人烟,根本找不到吃的,我们还是回头进城去吧,”李忱不理智信禅师,径直前行。智信无奈,又喊道:“师弟,我进城化缘,你在前面山头等我。”

禅师说完,转身朝金华城内走去。

法隆施茶

李忱则沿弯弯曲曲的石板路往南走了约莫三里,见一山坡微微隆起。坡下一块石头,上书:南关村。李忱远远的望见前面不远处有一株大樟树,更远处有隐隐约约的村舍。李忱会心一笑,朝村内走去。

李忱来到大樟树下,只见一位老者在树下卖茶水。李忱又饿又渴,但苦于身无分文。当老者得知李忱来自远方,第一次来到婺州,便热情的给李忱斟茶喝,又跟客人介绍婺州的风土人情,令李忱很是感动。

告别时,李忱才知道老人名叫叶法隆。

八咏飞龙

李忱来到南关村的山头遥望婺州城,只见三江交汇,滩涂斑驳,鸥鸟翻飞,一派美丽景色。而对岸,刚才老者所说的八咏楼若隐若现,仿佛正向李忱招手呢。

李忱从江上浮桥经过,鸥鸟聚集在他头顶飞翔,鸟的叫声令人心旷神怡。

李忱不由的发出感慨:“素闻江南多妖娆,哪得婺州更多姿!”

李忱来到八咏楼前,感觉非常疲倦,就坐在墙根的木椅上睡着了。李忱做了一个梦。在梦里,李忱看见自己乘着飞龙在空中翱翔……李忱一梦好几个时辰。等他醒来,太阳快要下山了。夕阳的余晖映照着婺江水,无比辉煌而极富诗意。

李忱揉着眼睛,连忙起身往八咏楼上去。

八咏楼乃城市制高点。李忱再次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他贪婪地欣赏着眼底的迷人风光,口中吟起了沈约的诗句:“上有离群客,客有慕归心。落晖映长浦,焕景烛中浔……”忽然,李忱发现南关村方向闪现异样的光芒,便匆匆下楼而去。

金开故事|法隆寺:一股流淌在岁月江河里的信义清流

法隆遇害

李忱回到南关村,只见许多村民围着一座房子的废墟伤心不已。

原来,心性多疑的李炎一直没有放弃追查李忱下落。李忱刚刚离去不久,朝廷杀手便追踪而至,杀手问卖茶老者是否见过画像中人。叶法隆见来者不善,暗藏杀机,且查问之目标竟然就是刚刚离开的李忱!他虽与李忱仅一面之缘,却始终没有出卖李忱。杀手露出残忍面目,不仅一把火将叶法隆及他的房子烧了,还将灰烬四处抛洒。

悲恸的李忱在山冈上画着房屋的地基——他要为这个大仁大义的老人造一座房子——只要洒有老人灰烬的地方都是他要造的房屋范围!

望着眼前规模浩大的“房子”,智信禅师说:“造这么大的房屋,凭我们两个人,不知要多少年。”

李忱毅然道:“如果今生不够,就拿来世再造。”

禅师也被感动了,感慨道:“师弟,当今皇上要是有你的这份仁心就好了。”

李忱登基

话分两头。在李忱尽一生努力报恩法隆之时,长安的大明宫内却乌云惨淡。公元846年4月22日,随着一声凄厉的“皇帝驾崩了”,视李忱为眼中钉的唐武宗李炎命陨仙丹。

宦官府内,仇公武召集大臣,说出“皇太叔”仍然在世的惊人消息。众大臣一致同意马上迎回李忱,拯救大唐社稷。

这天,仇公武带领一众宫廷侍卫骑着快马来到龙渎河江堤,宦官问桥头的渔夫:“此处离南关尚有多远?”

渔夫答道:“东南方三里许。”

侍卫一听,纷纷下马,牵马而行。后来,这个地方就被称作“下官桥”。

当侍卫们来到南关村时,李忱和禅师兀自在凿石填基。宦官侍卫齐齐跪在李忱面前请罪。

李忱登基称帝,时年三十七岁,是为唐宣宗。

大中之治

李忱离开南关之际,他以唐朝皇帝的身份御赐此屋为“法隆寺”,命智信禅师留下继续造寺并下旨:法隆寺不成,不准回长安。

公元857年,气势恢宏的法隆寺终于落成,四方民众及天下僧人一齐来贺。

金华人的信义品格时时鞭策着唐宣宗,开启了他勤政爱民的大唐廉政。

在李忱的孜孜求治下,本已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他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直至唐亡,百姓仍思咏他,称其为“小太宗”。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大中之治”,与汉文帝的“文景之治”和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并驾齐驱。

雄伟的经幢下,智信禅师双手合十,讲述着法隆的信义与李忱的仁爱故事……这个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作者|许新云 傅战备

供图|吴思越 姚小雨

金开故事|法隆寺:一股流淌在岁月江河里的信义清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