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中國十大名寺—寒山寺


寒山寺位於蘇州市姑蘇區,始建於南朝蕭梁代天監年間,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寒山寺屬於禪宗中的臨濟宗。唐代貞觀年間,當時的名僧寒山、希遷兩位高僧創建寒山寺。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使之聞名於天下。1000多年內寒山寺先後5次遭到火毀,最後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緒年間。歷史上寒山寺曾是中國十大名寺之一,寺內有張繼詩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書碑文殘片等。

大雄寶殿門桅上高懸“大雄寶殿”匾額,正中供如來佛坐像,左右立阿難、迦葉近侍。兩側沿牆列坐明代鎏所鑄的金鐵羅漢十八尊,神態各異,是由佛教聖地五臺山移置於此。佛像背後供奉著唐代寒山、拾得的石刻畫像,畫像中寒山右手指地,談笑風生;拾得袒胸露腹,歡愉靜聽。兩人都是被頭散髮,憨態可掏,是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羅聘之的真跡。

寒山寺鐘樓上現在懸掛的鐵鐘是清代江蘇巡撫陳葵龍重修寒山寺時,為保存古蹟,仿舊鐘式樣鑄造的,鍾高1.2米,直徑約1.2米,重約2噸。每年除夕的夜裡,都要把這口鐘敲108下。第一種含意是因為一年有12個月24個節氣72個候,把12、24、72相加正好是108,即回顧舊歲,迎接新春;第二種含意是表示對佛門108位長老的懷念;第三種是說一年中有108個煩惱,所以敲108下鐘聲,就可除盡所有煩惱。


這裡五百尊羅漢,都是香樟木雕成的鍍金羅漢,是清代雍正年間的文物。五百羅漢就是釋跡牟尼的五百弟子。羅漢能達到這樣三個境界:一、不受生死輪迴之苦;二、不貪,無煩惱,永遠進入涅盤狀態;三、受天人供養。在羅漢堂中央矗立著一尊觀音銅像,高2.5米,重1.5噸,是由日本宗教畫院、日本禪宗畫家協會贈送的,於1995年落成。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唐 張繼

樓上秘藏珍貴佛經,樓下供奉著狀如和合二仙、真人大小的木質全身寒山、拾得雕像,敞襟袒胸,相視面笑,栩栩如生。寒山手持荷花,拾得捧著方稜圓口淨瓶,一"荷"一"瓶",取其諧音"和""平",意為和和氣氣,平平安安,百年好合。

寺內有一稀有的太湖石巨型靈璧——觀音峰,堪稱“姑蘇之最”。此石高達7米,重約35噸。因“玲瓏剔透、琉璃娟秀、姿若觀音臨駕,慈態善容、風韻萬種”而得名。“觀音峰”三個字由長老性空大和尚題寫。

普明塔是“一寺標幟”,是塔院的主體建築,是寒山寺的最高點。歷史上塔院曾經三遭毀壞。1996年10月30門,寺院舉行“寶塔竣工暨佛像開光儀式”,從此寒山古寺:又有了嶄新的“一寺標幟”。性空方丈慨然賦詩:“六年籌建三年就,八百餘回億萬戶。心血用空唐塔出,五層藏瑞十方成。”


江村橋位於蘇州楓橋景區內,為單孔石拱橋,建於唐代,清康熙四十五年由當地人程文煥發起募捐重建,同治六年重修。拱橋位於寒山寺照壁前偏南,1984年,蘇州市政府撥款整修,並列有《重修江村橋記》。江村橋東堍有南北側引橋,石橋欄間用磚封砌。其與楓橋相望,對愁而眠;拾階而上,聞鍾聽風。

自《楓橋夜泊》問世,歷代文人墨客為寒山寺刻石刻碑者不乏其人。據《寒山寺志》載,《楓橋夜泊》詩的第一塊詩碑,為宋代王硅所書。畫家文徵明為寒山寺重寫了《楓橋夜泊》詩,刻於石上,這是第二塊《楓橋夜泊》詩碑。光緒三十二年,俞樾手書了這第三塊《楓橋夜泊》石碑。現代的張繼書寫了寒山寺的第四塊《楓橋夜泊》詩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