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科普」二十四節氣之處暑

「气象科普」二十四节气之处暑

「气象科普」二十四节气之处暑

2018年8月23日12時9分,太陽到達黃經150°時,便為處暑。

節氣釋義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14個節氣,交節時間點在8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0°。處暑的“處”是指“終止”,處暑的意義是“夏天暑熱正式終止”。處暑代表氣溫由炎熱向寒冷過渡的節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暑,暑將退處而潛處。”處暑節氣前後我國大部分地區日平均氣溫仍在22℃以上,處於炎熱的夏季,但是這時北方冷空氣南下次數增多,氣溫下降逐漸明顯,長江以北地區氣溫逐漸下降。有俗語說:爭秋奪暑,是指立秋和處暑之間的時間,雖然秋季在意義上已經來臨,但夏天的暑氣仍然未減。

我國古人將處暑分為三侯:“一侯鷹乃祭鳥;二侯天地始肅;三侯禾乃登。”此節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如“五穀豐登”。

天氣氣候

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了。也就是說是炎熱的夏天將過去。處暑以後,除華南和西南地區外,我國大部分地區雨季將結束,降水逐漸減少。尤其是華北、東北和西北地區必須抓緊蓄水、保墒;以防秋種期間出現乾旱而延誤冬作物的播種期。

處暑節氣,氣溫開始走低。太陽的直射點繼續南移,太陽輻射減弱;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壓開始躍躍欲試,出拳出腳,小露鋒芒。在冷高壓的控制下,形成下沉的、乾燥的冷空氣,我國東北、華北、西北雨季的結束,率先開始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氣——秋高氣爽。

「气象科普」二十四节气之处暑

夏季稱雄的副熱帶高壓,雖然南撤但仍有北抬的可能,對於剛剛享受一絲秋涼的人們,往往在處暑尾聲,再次遭遇高溫天氣,這就是名副其實的"秋老虎"。氣象專家認為,“秋老虎”一般最高氣溫在33℃以上,並且持續酷熱好幾天。對於剛剛走出三伏的地方,如果繼續受副熱帶高壓的控制,往往容易形成夏秋連旱,使秋季防火期大大提前,需要警惕。

處暑期間,真正進入秋季的只是東北和西北地區。每每風雨過後,人們會感到較明顯的降溫。故有:“一場秋雨(風)一場寒”之說。北方南部的江淮地區,還有可能出現較大的降水過程。氣溫下降明顯,晝夜溫差加大,雨後豔陽當空,人們往往對夏秋之交的冷熱變化不很適應,一不小心就容易引發呼吸道、腸胃炎、感冒等疾病。

節氣農事

處暑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林果和農作物陸續進入成熟期,農民加緊採摘,搶抓農時,進行水稻施肥、除草等田間管理。“處暑谷漸黃,大風要提防。”處暑以後,氣溫日夜差別增大,由於夜寒晝暖,作物白天吸收的養分到晚上儲存,因而莊家成熟很快。“處暑和田連夜變”“處暑三日無肯谷”“處暑三朝稻有孕”“處暑滿田黃,家家修廩倉”等,都說明處暑節氣後,作物很快要收穫了。

「气象科普」二十四节气之处暑

農田蓄水保墒

雖然處暑前後我國北京、太原、西安、成都和貴陽一線以東及以南的廣大地區和新疆塔里木盆地地區日平均氣溫仍在22℃以上,處於夏季,但是這時冷空氣南下次數增多,氣溫下降逐漸明顯。

處暑是華南雨量分佈由西多東少向東多西少轉換的前期。這時華南中部的雨量常是一年裡的次高點,比大暑或白露時為多。因此,為了保證冬春農田用水,必須認真抓好這段時間的蓄水工作。高原地區處暑至秋分時節會出現連續陰雨水天氣,對農牧業生產不利。

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這時也正是收穫中稻的大忙時節。處暑節氣,華南大部分地區日照仍然比較充足,有利於中稻割曬和棉花吐絮。可是少數年份也有"三伏適已過,驕陽化為霖"的情況,秋日綿雨會提前到來。所以要特別注意天氣預報,做好充分準備,抓住每個晴好天氣,不失時機地搞好搶收搶曬工作。

民風習俗

處暑之後,秋意漸濃,秋高氣爽,適宜郊野遊玩迎秋賞景。處暑過,暑氣止。我國民間向來就有“七月八月看巧雲”之說,其間就有“出遊迎秋”之意。處暑節氣前後的習俗多與祭祖及迎秋有關。人們重視的節日有七夕節、中元節,在這些節日中有許許多多的民俗活動。

開漁節

「气象科普」二十四节气之处暑

處暑以後是漁業收穫的時期,我國沿海地區常會在此節氣舉行多種形式的活動,歡送漁民出海,期盼漁業豐收。自1998年浙江省象山舉辦了第一屆中國開漁節後,每年都會舉辦一次。開漁節不僅有莊嚴肅穆的祭海儀式,還開展各種文化、旅遊、經貿活動,吸引了無數海內外客商、遊客前往。使他們不僅領略到當地熱烈的漁文化,也品嚐了鮮美的海產品。

此時節海域水溫依然偏高,魚群還是會停留在海域四周,魚蝦貝類發育成熟,人們可以品嚐到平時不多見的海鮮。

中元節

「气象科普」二十四节气之处暑

處暑節氣前後的民俗多與祭祖及迎秋有關。處暑前後我國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民俗活動有放河燈等,河燈也叫“荷花燈”,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在江南,病癒的人及親屬製作河燈投放,表示送走疾病災禍。江河湖海上船隻,見到漂來的燈船主動避讓,以示吉祥。我們鄰國日本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少男少女亦有沿河順水放燈祈福的習俗。

健康養生

「气象科普」二十四节气之处暑

處暑之後,秋意漸濃,正是人們暢遊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秋天,秋高氣爽,適合戶外運動。可根據個人的體質,做一些登山、慢跑、郊遊等戶外運動。但要多注意滋脾補筋。因為秋天筋容易克本,而肝是主筋的。所以,在運動的時候要注意不要劇烈,做好準備活動,避免傷筋。

保證睡眠

秋季是身體的生理休整階段,會出現一些潛伏在夏季的症狀,身體總是產生莫名的疲憊感,清晨醒來還想再睡,白天也犯困,就是人們常說的“秋乏”。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夏天夜晚比較短,天氣還熱,這個季節的睡眠質量通常沒有別的季節好,處於長期睡眠不足的情況下,到了秋天天氣涼爽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會很容易犯困。

解決的方式也非常好辦,每天晚上提早一點兒睡,防止第二天上班時犯困。等到下午累了多伸幾個懶腰,適當增加對心、肺擠壓,促進心臟泵血,增加全身供氧。大腦血流充足了,人自然感到清醒、舒適了。

登高慢跑

防燥

處暑,人容易出現口鼻乾燥,咽乾唇焦的燥症。因而,衣服不要加的太多,忌捂,但也不能過涼。所以,此時節要注意防燥,飲食起居均要調劑周到。

處暑氣溫下降明顯,晝夜溫差加大,人們一不小心就容易引發呼吸道、腸胃炎、感冒等疾病,故有“多事之秋”之說。乾燥的氣候為一些細菌、病菌的繁殖與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應做好呼吸道疾病的預防工作,少到人多的地方湊熱鬧,必要時戴上口罩。

如果秋季肅殺犯肺引起咳嗽,可以運用食療緩解咳嗽。如干銀耳50克,溫水浸泡後洗淨,熬至爛熟,調入一個雞蛋,加糖服用,宜於乾咳無痰。再如鴨梨粥,鴨梨三隻水煮半小時,去渣後加入大米50克煮粥食用,有清心、降火的功效,特別適合肺熱咳嗽。

科普問答

網友:處暑之後,氣溫逐漸下降,多久進入秋天?

象博士:“立秋”是秋天的開始,但是在我國,“立秋”並不說明真正進入秋天。“立秋”節氣過後,只是在我國偏北的地區,如新疆北部、東北地區北部、內蒙古等地,開始逐漸地進入秋天。週三(23日)迎來“處暑”節氣,在我國,往往是從“處暑”之後,黃淮以北地區才開始進入秋天。

伴隨著一輪又一輪降雨和冷空氣帶來的降溫,淮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區開始逐漸進入秋天,也就是說,我國地理意義層面的北方地區開始進入秋天,但同時,在我國長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區,還需要一段時日才能進入秋天,而華南地區入秋的時間通常會更晚。

在氣象學上,“入秋”標準指的是連續5天日平均氣溫低於22℃。儘管此次降水過程會緩解高溫,但是在我國的大部分地方,尤其是淮河以南地區還達不到日平均氣溫在22℃以下的標準。雖然南方大部分地方最高氣溫將下降7-9℃,但日平均氣溫依然維持在22℃以上。因此,還沒有達到“入秋”的標準。

入秋之後,黃淮及其以北地區早晚溫差較大,夜裡的氣溫較涼。如果是晴好天氣,白天尤其是中午的溫度會相對較高,因而溫度日較差會比較大。因此,公眾需注意季節變化,適時添加衣物,注意預防感冒。

網友:為何會感覺秋天天氣秋高氣爽?

象博士:秋天作為夏天到冬天的過渡季節,太陽輻射和大氣環流形勢進入季節性調整,副熱帶高壓開始南撤,暖溼氣流減弱。隨著九月初冷空氣加強,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的低層大氣受到大陸冷高壓的控制。

對於高層大氣來說,由於高空天氣系統的移動速度相對滯後於地面的系統,所以這個時候北方地區的高空基本上還處在副熱帶高壓的控制之下。在“上暖下冷”的雙重高壓控制下,盛行的下沉氣流大大抑制了降水的可能性,晴朗的天氣則趁機頻頻“搶鏡”,極易出現碧空萬里的“刷屏藍”。

此外,人類的呼吸是依賴肺內氣壓和外界大氣壓通過呼吸肌的伸縮產生壓力差,如果外界氣壓變低,那麼呼吸會感覺費力,有“悶”的感覺。相反,高氣壓就會給人帶來“氣爽”的感覺。

「气象科普」二十四节气之处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