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爲什麼要在1947年「放棄」延安?

毛主席為什麼要在1947年“放棄”延安?

毛澤東要放棄延安?為什麼要放棄延安?這是當時延安的許多軍民都想不通的,從感情上不能接受。當時中央書記處辦公室主任師哲就想不通。他回憶說:“在延安保衛戰打響後的一天晚上,我特地從棗園騎馬急行幾十裡趕到王家坪去見毛主席。”“我憂心忡忡地問主席備戰工作到底應該怎麼做?一定要疏散嗎?可否設法保住延安而不撤退?”“主席點燃了一支菸,轉過來微笑著打開了話匣子:你的想法不高明,不高明。不應該攔擋他們進佔延安。你知道嗎?蔣介石的阿Q精神十足,佔領了延安,他就以為自己勝利了。但實際上只要他一佔領延安,他就輸掉了一切。首先,全國人民以至全世界就都知道了是蔣介石背信棄義,破壞和平,發動內戰,禍國殃民,不得人心。這是主要的一面。不過,蔣委員長也有自己的想法:只要一佔領延安,他就可以向全國、全世界宣佈:‘共匪巢穴’共產黨總部已被搗毀,現在只留下‘股匪’,而他只是在‘剿匪’,這樣,也就可以擋住外來的干預。不過這只是蔣委員長自己的想法,是他個人的打算,並非公論。但此人的特點就在這裡。他只顧想他自己的,而別人在想什麼,怎麼想的,他一概不管。另外須知,延安既然是一個世界名城,也就是一個沉重的包袱。他既然要背這個包袱,那就讓他背上吧。而且話還得說回來,你既然可以打到延安來,我也可以打到南京去。來而不往非禮也嘛。”

當地的老鄉更是想不通,毛澤東用更加通俗的語言耐心做他們的工作。“譬如有一個人,背個很重的包袱,包袱裡盡是金銀財寶,碰見了個攔路打劫的強盜,要搶他的財寶。這個人該怎麼辦呢?如果他捨不得暫時扔下包袱,他的手腳很不靈便,跟強盜對打起來,就不會打贏,要是被強盜打死,金銀財寶也就丟了。反過來,如果他把包袱一扔,輕裝上陣,那就動作靈活,能使出全身武藝和強盜對拼,不但能把強盜打退,還可能把強盜打死,最後也就保住了金銀財寶。我們暫時放棄延安,就是把包袱讓給敵人背上,使自己打起仗來更主動,更靈活,這樣就能大量消滅敵人,到了一定的時機,再舉行反攻,延安就會重新回到我們的手裡。”

毛澤東還鼓勵廣大戰士說,我們打仗,不在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在於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敵人進延安是握著拳頭的,到了延安,他就要把指頭伸開,這樣就便於我們一個一個地切掉它。要告訴同志們,少則一年,多則兩年,我們就要回來,我們要以一個延安換取全中國。

1947年3月18日黃昏,毛澤東從容地吃過晚飯,同周恩來一道撤離延安。在主動放棄延安後的一個半月裡,西北人民解放區以不足3萬人的兵力,按照毛澤東提出的“蘑菇戰術”,同比自己多達10倍的國民黨軍隊從容周旋,三戰三捷,消滅國民黨軍14000多人,拖住了胡宗南這支蔣介石的戰略預備部隊,有效地策應了其他戰場的人民解放軍,併為西北戰場和整個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真正實現了毛澤東所說的用一個延安換取全中國。

美國政府在1949年發表的《白皮書》,對這段歷史有著這樣的評價:國民黨軍“攻佔延安曾經宣揚為一個偉大的勝利,實則是一個既浪費又空虛的、華而不實的勝利”。1959年,臺灣編寫的《戡亂戰史》也說:在西北戰場上,“戰鬥進行中,我軍因情報蒐集無法進入‘匪區’……影響於指揮及部署之行動不小”。而共軍則“始終憑藉其嚴密的情報封鎖,靈活之小後方補給,以避實擊虛,鑽系流竄……不行主力決戰。尤以陝北原已人煙寥落,‘匪’複利用其地方組織,將僅有之人與物資等可資利用之力量全部撤離,使我軍行動之區,渺無人跡;行軍作戰,均發生極大之困難”,“我軍主力始終被‘匪’牽制於陝北,一無作為,殊為惋惜”。這些事隔幾年、十幾年後所作的評論,倒是多少說出了一些真情,也更加證明了毛澤東這位戰略大師當初主動撤離延安決策的正確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