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園林景觀之喬木種植技術 · 種植祕訣

業內有句行話“種樹無時,只要樹不知”,只要移栽時帶有足夠大的土球,操作規程正確,注意養護管理,移栽工作終年皆可進行。例如:城市改、擴建工程中的大樹移栽,可在生長旺季(夏季)選擇連陰天或降雨前後進行,但必須加大土球、加重修剪,並注意遮蔭保溼;需帶大土球移栽較難成活的樹木時,可在冬季土壤封凍時帶凍土移栽,但要避開嚴寒期並做好土面保護和防風防寒;南方地區尤其是冬季氣溫較高地區,一年四季均可移栽,有些較易成活的落葉樹尚可裸根移栽。但很多樹木移栽後,雖然遵從了上述做法,生長依然不良,研究探討城區喬木移栽保活技術,最大限度提高成活率和移栽質量,避免因樹木死亡造成資源和人力物力的浪費,是廣大園林科技工作者面臨的重要課題。

圖解園林景觀之喬木種植技術 · 種植秘訣

圖01 地面以下大面積土壤被夯實,破壞了樹木生長需要的土壤。

城市中心區道路、廣場、建築周邊綠化,因地面以下大面積土壤被夯實,破壞了樹木生長需要的土壤。

圖解園林景觀之喬木種植技術 · 種植秘訣

圖02 樹木間距太小或與建築太近,則產生偏冠及局部自疏枯死。

暴露在陽光及雨水中環繞樹幹的地面面積小於40--50平方米時,就應從設計上進行補救。樹木間距太小或與建築太近,則產生偏冠及局部自疏枯死。

圖解園林景觀之喬木種植技術 · 種植秘訣

圖03 樹木地下結構示意圖。

樹木生長速度減緩,健康受損,易發生病蟲害,故間距應保持5米以上。樹木生長早期在大風中晃動厲害,易被相近物體損傷,成年喬木樹根生長分成幾個區域。

圖解園林景觀之喬木種植技術 · 種植秘訣

圖04 鐵篦子對樹木生長沒有任何益處。

離開樹幹1.5至1.8米,根徑從15公分,迅速變細為5公分,保持這個範圍內根部生長健壯,對樹木的健康至關重要,根系水平生長超出滴水線外,圖層深度0.3米至0.6米範圍內沒有直根,長有大量鬚根,這部分土壤應具備良好的排水性、充足的有機養分,施肥過深是無效的,樹幹周邊兩倍地徑範圍內,在樹木成熟時,地面明顯隆起,容易損壞附近鋪裝或金屬篦子,篦子口過細也易損傷樹木。

圖解園林景觀之喬木種植技術 · 種植秘訣

圖05 用各種軟鋪裝或地被替代鐵篦子。

格柵雖然裝飾了樹幹周邊,但對樹木生長沒有任何益處,儘量不採用,可以用各種軟鋪裝或地被替代

圖解園林景觀之喬木種植技術 · 種植秘訣

圖06樹幹周圍土地不要夯實

樹幹周圍土地,避免在施工過程中夯實,上方如果有廣場,則設計為沒有重車碾壓的人行廣場,並採用軟鋪裝,加強透水透氣性

圖解園林景觀之喬木種植技術 · 種植秘訣

圖7樹幹周邊的透水透氣土面儘可能大

圖解園林景觀之喬木種植技術 · 種植秘訣

圖8樹與樹相連的部分用種植土相連,可以提高樹木生長活力。

圖解園林景觀之喬木種植技術 · 種植秘訣

圖09 頂住上方的混凝土板,建立各個方向的根系生長通道。

人行道、人行廣場等基礎被夯實的區域,可以通過支撐隔牆。

圖解園林景觀之喬木種植技術 · 種植秘訣

圖10 在草坪上種植較小的樹苗,避免草坪與樹苗競爭。

頂住上方的混凝土板,建立各個方向的根系生長通道,引導根系進入較好的生長空間,舒展生長,這樣處理,樹木對地面鋪裝造成的破壞相對較小。在草坪上種植較小的樹苗。

圖解園林景觀之喬木種植技術 · 種植秘訣

圖11 土壤中混入沙子的容積比與孔隙的關係。

至少4-5年內在2.5米直徑範圍內不種草坪,避免草坪與樹苗競爭。

對於比較粘重的土壤可以摻入沙子,但是比例不當,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

圖解園林景觀之喬木種植技術 · 種植秘訣

圖12 喬木土球下方擺放排水管。

經研究如果要強化排水的土層,則要加入容積比75%左右的沙子,才能形成25%的大孔隙,僅僅摻入容積比少於50%的沙子,會減少土壤的小孔,用於改善土壤的沙顆粒大小盡量保持一致,否則小顆粒進入大顆粒形成的微孔中,減少孔隙。喬木土球下方也可以擺放排水管。

圖解園林景觀之喬木種植技術 · 種植秘訣

圖13 在樹穴一側,挖土造型,形成排水溝。

在傳統的排滲處理方案中,一般多孔排水管以塑料管穿孔來代替,如高密度聚乙烯以及硬聚氯乙烯等, 在塑料管壁上預留和打穿一定數量的孔槽,施工時外包一層土工無紡布過濾排水。這類排水管材排水速度慢、效率低、工作壽命較短、更換外層包裹材料的費用較高。軟式透水管,通過管體滲透水流,同時運用毛細滲透的原理,排水而不是漏水,具有較高的排水能力,是滲透率較高的地下排水管材,管壁的被覆層起到了吸水和保護過濾層織布的作用,有較長工作壽命,抗拉強度、抗腐蝕性及耐壓性可靠,單根成卷,長度較長,可直接鋪設,連接簡易。為了降低造價,也可以在樹穴一側,挖土造型,形成排水溝,再回填種植土覆蓋土球。

在實際工作中,常常遇到各種不同的問題,園林工作者應當善於發現問題、研究問題,並不斷解決問題,才能把綠化工作做的更細、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