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讀三國112回 洗白郭圖

歪读三国112回 洗白郭图

歪读三国112回 洗白郭图

常言道“文無第一 武無第二”,在三國時期粉墨登場的眾多人物中,誰是最厲害的謀士難以評判,但如果評出一個最差謀士,那一定非袁紹手下的郭圖莫屬。在演義中郭圖每出一計必坑袁紹...

然,歷史上的郭圖,卻與演義中的形象大相徑庭,且容一一道來:

歪读三国112回 洗白郭图

郭圖出仕

郭圖出仕為官,要感謝一位東漢時期的超級伯樂:來自南陽的潁川太守陰修。而這位陰修大人家族顯赫,祖上就是春秋時期赫赫有名的管仲,管仲的第七代孫管修,從齊國遷徙到了楚國,被封為陰大夫,以後便以“陰”氏為姓。到了漢代,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就是娶了陰氏豪族的陰麗華為妻,留下了“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的經典名句。

陰修在潁川擔任太守期間,提拔的鐘繇、荀彧、荀攸、郭圖,後來都成為了三國時期的名臣。後來陰修上調到洛陽擔任少府官職,包括郭圖在內的一干潁川名仕也都隨同到了洛陽。189年,董卓入主洛陽後,派了潁川人韓馥為冀州牧,郭圖便隨著韓馥來到冀州。191年郭圖與辛評、荀諶、高幹、張導等人一起勸說韓馥將冀州讓給了袁紹,郭圖順理成章成為了袁紹的謀士。

歪读三国112回 洗白郭图

同鄉品評

1、心高氣傲的郭嘉據《傅子》記載“不與俗接”,沒有本事的人郭嘉根本不接觸,唯獨與郭圖、辛評兩個人交往密切,郭嘉打算離開袁紹時,也僅僅找了郭圖和辛評說明自己的想法。這說明郭圖能夠被郭嘉認同並且信任。

2、荀彧曾經在與孔融的對話中,評價過袁紹經營班子的缺點:“紹兵雖多而法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後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縱也,不縱,攸必為變。顏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戰而擒也。”後來,荀彧所說全部應驗。如果郭圖存在較為明顯的缺點的話,荀彧又怎會礙於同鄉的情面而不明說呢?

從郭嘉和荀彧的言行當中,我們可推測郭圖並非草包謀士,而是有料!

歪读三国112回 洗白郭图

迎奉天子

195年漢獻帝逃出李傕、郭汜控制時,沮授曾建議袁紹應該將漢獻帝迎奉到自己的大本營鄴城,以達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而和毛玠向曹操提出的“奉天子以令不臣”幾乎如出一轍。

此時郭圖和淳于瓊則認為:"漢朝王室衰敗,為時很久了。現在想振興王室,不也太難了嗎?再說,英雄同時興起,各自佔領州郡,聯合聚集徒眾,動輒有上萬人,這正像秦朝失去帝位,先得到的人成為天子。現在接來天子,動不動就要上書奏聞皇上,服從則權力太小,不服從則違抗皇命,這不是一種好辦法。"最終袁紹採納了郭圖的意見沒有迎奉天子。

歪读三国112回 洗白郭图

那麼,我們該如何客觀的評價袁紹是否該向曹操一樣去爭取迎奉天子呢?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有三:(一)袁紹主觀上認同漢室衰敗難興,和之前秦朝的衰亡非常類似,袁紹本人沒有救漢的意願;(二)之前董卓把控朝政時,袁紹曾與韓馥密謀另立幽州牧劉虞為帝未果,現在改為迎奉現任皇帝,難免授人以柄;(三)客觀條件不允許,即便要去迎奉天子,但必須考慮到現實的地理因素,中間隔著同樣想要迎奉天子的曹操,背後又有虎視眈眈的公孫瓚,想要應奉天子也是難度極大的事情。如不出動主力迎奉,則難以與曹操等人抗衡,如出動主力迎奉,則擔憂背後的公孫瓚趁虛而入。綜上三點,袁紹採納了郭圖的意見。

官渡起兵

當袁紹收拾了公孫瓚之後,就面臨著是否主動與曹操開撕的選擇?以田豐和沮授為代表的的保守派不建議主動開撕,而以郭圖、 審配為代表的激進派則認為應該趁具有絕對優勢兵力的時候主動進攻消滅曹操。

那麼,郭圖的建議是否有道理呢?首先,當時袁紹的兵力是曹操的數倍,而曹操佔據了中原,後續經濟、軍事的發展速度都將遠快於袁紹的北方四州,而袁、曹兩家終將一戰,趁著兵力優勢的時候開展,獲勝的概率更大;其次,我們從戰爭的過程來看,如果沒有接連發生許攸叛逃、烏巢被燒和張郃倒戈這三個偶然事件,官渡之戰是會朝著袁紹獲勝的劇本而走,而接二連三的意外偶發事件,徹底改變了這場戰役的結果。

歪读三国112回 洗白郭图

官渡之戰

我們再來看在官渡之戰過程中郭圖的表現:

(一)識破劉備:劉備在官渡大戰之際,想要藉故脫離袁紹的戰鬥序列,就以聯絡劉表共同抗曹為名,想要帶兵前往汝南。這時郭圖發現其中的端倪,諫言袁紹如果放走劉備必然不會再回來了,而袁紹並未採納郭圖的意見。

(二)獻計聯吳:袁紹後來發現劉備真的不回來了,就打算出兵攻打劉備,這時郭圖獻計要解決曹操這個最大的危險,應該聯合東吳的孫策,趁曹操主力交戰於官渡之際,讓孫策偷襲防守空虛的許都。只可惜,孫策這個節骨眼上死掉了。

歪读三国112回 洗白郭图

(三)圍魏救趙之計:當得知烏巢被襲時,郭圖建議採取圍魏救趙的辦法,集中主力攻打曹操大本營。一方面是由於曹操分兵偷襲烏巢,那麼大本營守備是最為空虛的時候,即便烏巢的儲備軍糧被燒,袁紹大本營仍有日常共計的軍糧可支撐數日,而曹操大本營一旦被奪,即便燒了烏巢之糧也是捨本逐末;另一方面,當得知烏巢被燒的消息時,救援烏巢從時間上已經來不及了,調動軍隊花費在去烏巢路途上的時間,要遠遠長於烏巢軍糧被燒掉的時間,實際上袁紹也派了一股部隊前去救援烏巢,但在半路上即被已經返程的曹操部隊所截殺消滅,間接驗證了郭圖的判斷。

歪读三国112回 洗白郭图

(四)張郃的倒戈:根據《三國志 張郃傳》的記載,張郃是因為郭圖向袁紹進讒言誣陷,逼不得已才臨戰倒戈投降曹操的。而從《三國志》其他有關曹操、袁紹和荀攸的傳中,所記載的內容都是張郃直接臨陣投降了曹操,直接的倒戈一擊,而沒有提及郭圖的讒言。況且,張郃為前線衝鋒陷陣的戰將,在進攻曹軍大本營的關鍵時刻,又怎麼可能這麼及時得知郭圖向袁紹說了什麼呢?

明末清初有著"江南三布衣"稱號之一的史學家姜宸英就認為,記載不一致最大的可能性是為了迴避張郃直接臨陣倒戈的醜聞,而故意嫁禍個郭圖的大黑鍋,給張郃的投降找到了個名正言順的理由(原來張郃也是逼上梁山呀)。

到了205年,曹軍攻陷南皮後,郭圖一家均被殺。而對比之下,袁紹一方被俘的其他謀士都受到了曹操的禮遇和勸降,只有郭圖直接被滅門。

按道理來說,郭圖擁有潁川系的背景,又和郭嘉、荀彧都做過同僚,沒有任何勸降的過程即被滅門,蹊蹺之餘唯一合理的解釋:因為要繼續掩蓋張郃直接投降的醜聞,而張郃的投降又直接導致了官渡之戰的勝利,那麼背鍋的郭圖就必須被滅口。

歪读三国112回 洗白郭图

END

歪讀三國

沒時間解釋了,快長按左邊二維碼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