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十年銀行生涯

我的十年銀行生涯

文 丨 王靜文

我2008年離開校園、從農行開啟職業生涯,迄今已整整十年。這十年恰好同改革開放的第四個十年重合,我也有幸作為親歷者和見證人,跟國家一起經歷了這一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發展歷程。

十年前的2008,無疑是一個多事之秋。從年初的凍雨、5月的地震、8月的奧運,再到年末的金融海嘯,一年都不消停。但對農行而言,全行上下正在緊鑼密鼓、心無旁騖地籌備著股改上市。作為一家歷史包袱相對沉重的國有大行,能否完成驚險一躍,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前途。我們這些剛剛離開象牙塔的職場小白,就這樣跟金融改革的宏大背景聯繫在了一起。

那段時間,全行都被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激盪著,所有人都保持著昂揚向上的鬥志,各級領導身先士卒,5+2、白加黑成為常態,建內大街69號的燈火時常亮到天明。多年後我還常常回憶起那段時光,始終認為這是一段極其充實和壯麗的職場體驗。它讓我形成了勤奮、踏實、與人為善、盡職盡責的工作作風,對我往後的職業生涯都有非常正面的影響。

2010年7月,農行在滬、港兩地同時上市,實現了由國有商業銀行到大型公眾持股銀行的歷史性轉變,也標誌著金融體制改革的完美收官。以此為基礎,利率市場化重新開始加速,匯率市場化不斷取得突破,人民幣國際化穩步推進,金融改革在所有領域的改革中一馬當先。作為一名宏觀研究人員,我也用筆記錄下了這一系列重要事件。

當然,如果舉目四望,會發現身後並沒有更多的援軍跟來,國企改革、土地改革、戶籍改革、行政體制改革,似乎進展都不大,金融改革的單兵突進反而引發了此後的一系列金融亂象。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實體經濟回報率下降,無法再通過增量改革的方式讓所有人受益,改革也因此陷入深水區,舉步維艱。

而農行在經歷了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之後同樣開始沉寂,國有行最大的兩個特點逐漸凸顯出來:其一是穩定,一旦被體制接納,就像嵌入龐大機器的螺絲釘一樣,你不用再為自己的未來擔心,按部就班晉升,按時按點下班,甚至能看到自己退休之後的樣子,一切有跡可循。另一個是內向化。它們大都有遍佈全國的龐大系統,人員流動也都限定在這個系統之內,而且由於規模超大、實力超強,大多時候是作為甲方存在,不需要放下身段到市場上搏殺。有人曾用“體制內是深井”來概括,個人感覺非常恰當。

不久我產生了跳槽的念頭。我在辭職申請中寫到,“七年之後,我發現自己正面臨瓶頸:日常工作早已駕輕就熟,很難再找到新鮮感和成就感;崗位晉升按部就班,個人能力很難充分得到施展;更重要的是,做了七年宏觀研究,卻並不知道自己在市場上的分量和價值”。

2015年,我加盟了民生銀行新成立的研究院,開啟了職業生涯的新篇章。這是一家純民營的股份制銀行,起於草莽之間,提倡狼性文化。它沒有太多耐心從頭培養應屆生,更願意以較高的薪酬從其他行特別是國有行挖來成手,要求的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由於人員來源廣泛、流動性高且競爭壓力大,人和人之間就是單純的同事關係,不像國有行有溫情脈脈之感。初來乍到,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適應。

就經營風格而言,民生銀行跟其他股份行一樣,大多成立偏晚,又沒有國有行的金字招牌,只能在國有行龐大身軀所留下的市場縫隙中尋求機會,所以嗅覺更為敏銳,反應更為快速,流程更為簡單,以攫取利潤為目標,或多或少都有“重利潤輕風險、重結果輕過程、重業績輕品行”的特徵。對於有志於將從業經驗兌換成市場價值的人來說,股份行確實能提供一個更加廣闊和開放的舞臺。當然,只是與國有行相比。

不知不覺工作已滿十年。回首這十年的歷程,我常懷感激之心:有幸進入銀行業並以宏觀研究為業,有幸經歷了農行股改上市的全過程,有幸結識了一批志同道合的領導和同事,有幸找到一個更能體現自己價值的崗位。當然,點點滴滴,林林總總,都要歸功於這個偉大的時代,以及改革開放四十年所賦予的個人的選擇權。對於我們每個個體而言,這可能是最寶貴和最值得珍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