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 五華區西翥地區潛藏著一段 絲綢之路

沙朗坡在原沙朗鄉政府所在地――沙朗壩子的南坡,石盆寺山脈老青山的北坡,過去是沙朗到昆明的必經之路。根據《昆明市西山區地名志》記載:“沙朗坡(山),在大村東面.海拔1967米。山有一坡,是到沙朗的必經之路,故稱。”

你知道嗎 五華區西翥地區潛藏著一段 絲綢之路

你知道嗎 五華區西翥地區潛藏著一段 絲綢之路

在沙朗坡上面保存有一段相當完好的古驛道,這古驛道達2.2公里長,最寬處達2米,整條古驛道保存還相對完整。2012年列為五華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驛道在原昆明縣迤北幹道及支線史料記載中,為中華“南方絲綢之路”,是聯繫昆明的古道之一。

你知道嗎 五華區西翥地區潛藏著一段 絲綢之路

你知道嗎 五華區西翥地區潛藏著一段 絲綢之路

你知道嗎 五華區西翥地區潛藏著一段 絲綢之路

位於沙朗壩子南坡的 沙朗坡古道,在大村東面,坡的西面有沙朗河流過。古道現存約兩公里,寬1.5米至2米,均為青石鋪墊,古道是古代沙朗人外出的主要交通道路。據文獻記載,沙朗古道是雲南昆明通四川的一段,漢稱--靈關道,隋唐稱清溪關道(又通名蜀溪西道),清稱西昆道。其從昆明經普吉至沙朗、富民、祿勸、元謀後至永仁渡過金沙江後到達四川境內,是當時昆明和外縣、外省進行物資交流、商品交換、人員往來的重要通道。現存古道對研究昆明對外交流和古代交通提供了實物依據。

你知道嗎 五華區西翥地區潛藏著一段 絲綢之路

你知道嗎 五華區西翥地區潛藏著一段 絲綢之路

現存驛道從望海樓平行點起向沙朗壩子延伸,大約至東村地界分為兩個走向,一端是走向東村,在張國昌碑處結束;另一端走向大村,在沙朗河石拱橋處結束。它的走向是經過富民大營村的束刻、沙朗東村的母格到廠口。

上述主次古驛道中,所知保存較好的次幹道則在沙朗境內,據說該驛道當年的起點位於普吉輕機廠處,站在昆明的大西門就能看到驛道,它經沙朗、富民到廠口。歷史上是條商道,也是沙朗、廠口、富民入昆的必經之路。驛道的歷史目前還無從考證,但從驛道上遺留的馬蹄印深度及石頭的光滑程度看,估計有百年以上的歷史。

你知道嗎 五華區西翥地區潛藏著一段 絲綢之路

你知道嗎 五華區西翥地區潛藏著一段 絲綢之路

古道自解放後隨著公路的修通,馬幫逐漸消失後,不承擔主要交通道路作用,僅作為村民生產時的道路。古道由於是上山路,在雨季降雨量大時,山上的水沿道路流下時帶著泥沙對青石路面有沖刷損壞作用,道路排水溝被泥沙堵塞,少部份條石被村民取走他用。

你知道嗎 五華區西翥地區潛藏著一段 絲綢之路

延伸閱讀背景資料:

驛道也被稱為古驛道,中國古代陸地交通主通道,同時也是屬於重要的軍事設施之一,主要用於轉輸軍用糧草物資、傳遞軍令軍情的通道。

古代的驛道就是今天的國道,在古代又稱為官道,是由中央政府投資並按統一國家標準修建的全國公路系統。古代驛道主要用於中央政府與地方的各種政務、經濟、軍事等公文信息傳遞、物資運輸、軍隊調動、軍隊後勤補給和官員出差、調任與巡視。也是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進行政治上控制的重要手段。而驛站是沿驛道設立的負責官方接待、信息傳遞,道路管理和軍隊供給的機構。驛道和驛站合稱為驛傳系統,作用相當於今天的郵政電訊、政府招待所和兵站。驛是古代對行省區驛傳設置的稱呼。臺、站則指在邊疆地區的驛傳設置。作為清代驛傳系統主體的驛站,在功能上與以往各代的驛站有所不同。在以前,驛站並時具備文報傳遞、官員接待、物資運輸三項功能,清代的驛站則是集三項功能於一身。由於驛傳系統在對全國統治中的重要地位,所以歷代都是由朝廷兵部直接進行管轄。

茶馬古道是一條民間運輸物資的重要商道,在古代,官道和商道在某些路段是重合在一起的,那時從昆明到大理就是驛道與茶馬古道重合為一條路線。因此古代這裡又是商業馬幫來往和貨物集散地。至清末古代的驛傳系統被現代的郵政體系所取代,驛站廢除。

風和日麗的秋天,正是人們外出徒步的好時節。從老青山石盆寺坡頂往山下走,一路上,陸游詩中“驛路梨花處處開”的意境已經演變成了歷史與現實的交匯,漫步在驛道上深深淺淺的馬蹄印上,你自然會沉浸於古老歷史的蘊味中,遙想著當年壯觀的馬幫在驛道上的故事;呼吸著純淨的空氣、觀著沿途的梨樹、桃林和小草野花,享受著大自然帶來的清新和悠閒;在松濤的間隙中,偶爾聽到鳥兒的鳴唱,心靈無比的寂靜。行走20分鐘左右,順勢望去,便見一片蔥鬱的古樹,圍著一池清澈的泉水,那就是沙朗古老的溫泉,溫泉前方就是蜿蜒穿過沙朗壩子的沙朗河,河水清澈見底,水草歡快的在水中擺動著自己細巧的腰身,魚兒則暢快的在其間嬉戲著。春風一陣吹過,沙朗河兩岸大片的麥浪翻滾著消失在遠方,眼光定格在麥浪消失的地方,思緒卻翻騰無限——昆明城邊,沙朗坡,古驛道,青石板路,這就是古驛道的魅力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