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平凡的世界》讓誰反思?

作家路遙的小說《平凡的世界》跟著電視劇又引發熱議,不免讓文學家們心酸。作為藝術的基石,文學這些年越來越“平凡”了,所以讓沒有文學的真人秀大行其道,讓缺乏文學營養的影視劇充斥銀幕、熒屏。而一些“文化人”辯解,文學以前過熱,不正常,現在是迴歸到它的本位。瞎話!過熱並非文學熱,過冷,卻是文學冷。

近日,當年曾叱吒文壇的著名文學評論家李陀在接受一家媒體採訪時坦言:路遙是上世紀80年代成名,發表了《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作品的,但當時對他的評價“我覺得是不公平”的。這使得我們現在“有機會用另一種眼光去重新認識和檢討我們80和90年代以來文學發展的問題、經驗和教訓”。

小說《平凡的世界》雖然榮獲了1991年的第三屆茅盾文學獎,但路遙的價值在當時的文學浪潮中,並沒有得到文學界的充分肯定和認識。因為他的傳統風格和缺乏新奇的現實主義手法、毫無花哨的敘述文字,都使當時“現代派”話語權強勢的文學圈與年輕讀者對之嗤之以鼻。在反思中,李陀還透露了一個重要的文學界隱秘:頂著“新潮批評”桂冠的評論家群體,和他們結成“死黨”的編輯群體,當時決定了誰的寫作是“新”的,可以力挺;什麼樣的寫作是“過時”的,可以忽視。儘管路遙擁有一定數量的讀者群,但顯然不在這個圈子裡。是那個同盟實際上掌控了國內文學的發生與進程,使文學迅疾靠向新浪潮。讀者基本被牽制。時至今日,讀者累了,文學市場累了,國內文學的“現代派”也累了,國內文學的航船也擱淺了。

商業文學應運而生。郭敬明以及大批網絡作家,吸引了海量青年讀者。而商業文學撿起的,正是長期被忽視的現實主義文學“古董”:人物、故事、戲劇性、情節懸念等等手法。但可悲的是,像《平凡的世界》這樣通過人物刻畫、情節結構、個人生活體驗帶出深刻內心激盪與獨立思索的文學構建,卻再難見到了。

我彷彿聽見李陀在反思自己那一代文學先鋒。當時,他也在顛覆傳統文學,而傳統文學的精髓,是否在一次次勇猛的顛覆中,消失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