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人不識凌雲木 直待凌雲始道高

我們來欣賞唐朝杜荀鶴的《小松》:

自小刺頭深草裡,

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

直待凌雲始道高。

這首小詩借松寫人,託物諷喻,寓意深長。松,樹木中的勇士也,數九寒天,百草枯萎,萬木凋零,而它卻蒼翠凌雲,頂風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雲巨松也是由剛出土的小松成長起來的。小松雖小,即已顯露出必將"凌雲"的苗頭。

後兩句連說兩個"凌雲",前一個指小松,後一個指大松。大松"凌雲",已成事實,稱讚它高,並不說明有眼力。小松尚幼小,如能識別出它就是"凌雲木",而加以愛護、培養,那オ是有識見,オ有意義。然而時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這個"識"字,故詩人感嘆道:眼光短淺的"時人",是不會把小松看成是棟樑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於"時人不識",而被摧殘、被砍殺啊!這些小松,和韓愈筆下"駢死於槽櫪之間"的幹裡馬,不是遭到同樣悲慘的命運嗎?

杜苟鶴出身寒微,雖然年輕時就才華畢露,但由於"帝裡無相識"(《辭九江李郎中入關》,以至屢試不中,報國無門,一生潦倒。埋沒深草裡的"小松",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