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孰強孰弱——地球各區域戰鬥力分析

縱觀人類歷史,戰爭貫穿始終,無數的帝國和王朝興起。但是,歷經盛極必衰的週期規律後,許多強盛的帝國最後只剩斷壁殘垣,曾經的征服者也難逃被征服的命運。人們不禁要問,到底哪個帝國戰鬥力最強?當然,這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網絡爭論不休,也很難得出令人信服結論。那不如換個方向,分析地球各區域的戰鬥力孰強孰弱。

一、北半球 VS 南半球

有歷史和地理常識的人都知道,從古至今,北半球的文明程度是遠遠高於南半球的,四大文明古國(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古中國)均在北半球,而北半球的其他文明和國家更是多如繁星。而南半球的孕育的文明(印加文明、毛利文明)可謂是鳳毛麟角,發展程度也遠遜於北半球。當然,南半球海洋麵積遠遠大於北半球的海洋麵積,所以草原、耕地、人口這些指標也相對較低,自然在文明程度上無法與北半球匹敵。

史上孰強孰弱——地球各區域戰鬥力分析

四大文明古國位置示意圖

所以,北半球文明,如果與南半球文明發生戰爭,其結果只能是碾壓。如西班牙殖民者與南美洲印加文明的戰爭中,征服者弗朗西斯科·皮薩羅,率領僅僅169名西班牙士兵,便對印加帝國發起進攻,而他們面對的印加帝國的精銳部隊有8萬人之多,平均來算,每名西班牙人要對抗473名印加人!但是,令人瞠目結舌的是戰爭結果:皮薩羅的軍隊以極小損失殺敵7000人,並俘獲了印加帝國皇帝阿塔瓦爾帕。

史上孰強孰弱——地球各區域戰鬥力分析

西班牙征服者攻擊印加武士

結論:北半球戰鬥力遠高於南半球

二、北半球內,北方 VS 南方

北半球國家眾多,情況略微複雜,但依然可以清晰地發現規律。

在中國,從上古軒轅帝擊敗蚩尤開始,就一直是北方統一南方,即使是中國經濟中心南移以後,也一直遵循北方統一南方的規律,所謂“事起東南,收功西北”,意思是,南方人愛搞事,北方人最終成事。縱觀二十四史,唯一一個反例就是朱元璋建立的明朝,但僅僅一個反例,還不足以推翻中國北方戰鬥力強於南方的結論。

史上孰強孰弱——地球各區域戰鬥力分析

秦始皇開啟大一統先河

在印度,也一直延續南方被北方征服的規律。約公元前1500年,來自北方的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古印度文明被滅亡。之後的印度歷史中,不管是建立霜貴帝國月氏人、建立莫臥兒帝國的蒙古人,還是英國殖民者,都是來自北方。

史上孰強孰弱——地球各區域戰鬥力分析

泰姬陵

在中亞,歷史上反覆出現的,也是北方征服南方。根據現代考古證明,蘇美爾人其實就來自土耳其中部山區,相對於兩河流域原有的文明和城市而言,蘇美爾人就是來自北方。

史上孰強孰弱——地球各區域戰鬥力分析

漢莫拉比法典

在歐洲,來自北方的馬其頓帝國征服希臘各邦,建立了霸主地位;地中海北岸的羅馬帝國通過布匿戰爭打敗了地中海南岸的迦太基;而強大的羅馬帝國在北方日耳曼人的打擊下瓦解。

史上孰強孰弱——地球各區域戰鬥力分析

古羅馬帝國將地中海變為內湖

在北美洲,地處北方的阿茲特克人在與瑪雅人的戰爭中也處於不敗地位。在阿茲特克人眼中,瑪雅人就是他們的祭品。

史上孰強孰弱——地球各區域戰鬥力分析

阿茲臺克人修建的金字塔

結論:在北半球範圍內,北方戰鬥力總體高於南方。

三、東半球 VS 西半球

以東西半球劃分,可以梳理出這樣一條脈絡:東亞強於中亞,中亞強於西亞與歐洲。由東向西,依次遞減。

歐亞大陸的西端,歐洲人與西亞人在數千年前的歷史中,基本上處於對峙狀態。十字軍東征,反覆爭奪耶路撒冷,以及西亞在西班牙建立了數百年殖民地說明,雙方戰鬥力互為攻守、不分伯仲。

史上孰強孰弱——地球各區域戰鬥力分析

薩拉丁攻克耶路撒冷

但歐洲與西亞人面對中亞人時,卻是被完全碾壓。來自中亞的匈奴王阿提拉,被稱為“上帝之鞭”,他曾率領軍入侵巴爾幹半島,圍困君士坦丁堡,遠征高盧,攻陷西羅馬帝國首都。而另一位來自中亞的征服者帖木兒,則佔領了伊拉克和阿塞拜疆,並大敗奧斯曼帝國大軍於阿卡拉。

史上孰強孰弱——地球各區域戰鬥力分析

驍勇善戰的匈奴人

東亞爭霸的敗軍之將耶律大石,卻能率西遼軍隊在卡特萬戰役中擊敗十萬中亞聯軍,使塞爾柱帝國的勢力退出河中地區。而蒙古人,則是中亞、西亞與歐洲人揮之不去的夢魘,在中亞,他們滅亡了實力強大的花剌子模;在歐洲,他們征服俄羅斯、攻陷莫斯科和基輔諸城、擊敗日耳曼的聯軍、逼近水城威尼斯,在西亞,他們攻陷巴格達、麥加和大馬士革。

史上孰強孰弱——地球各區域戰鬥力分析

蒙古人依靠騎射無往不勝

結論三:東半球人戰鬥力強於西半球。

人類經歷工業革命以後,戰爭的方式和強度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以上三點結論基本上還是成立的,可以說,歷史依然按照規律行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