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意帝王「龍隱」磁器口,是真有其事還是傳說而已?

歷史上,建文帝的失蹤一直是一樁懸案,坊間對他遊歷的故事眾說紛紜。逃往西南到磁器口就是其中一種說法。他與磁器口的故事,經由歷代重慶人口耳相傳,逐漸成為磁器口文化的一部分,也為這片歷史悠久的土地再添一份神秘。

失意帝王“龍隱”磁器口,是真有其事還是傳說而已?

傳說建文帝往西南逃亡,被迫削髮為僧來到重慶,隱修於白崖山白崖寺長達五年之久。故當地人將白崖山改名為"龍隱山",白崖寺更名為"寶輪寺"。藉助建文帝的聲威,寶輪寺也享譽蜀東,成為名剎,香火旺盛,信徒雲集。

失意帝王“龍隱”磁器口,是真有其事還是傳說而已?

據載,寶輪寺在明宣德七年(1432)和成化十一年(1475)曾進行兩次大規模的修繕。這兩次修繕,在大雄寶殿隱藏了一對龍。一條張口龍影射永樂皇帝,一條閉口龍影射建文帝。張口龍耀武揚威,閉口龍則無可奈何。至今大殿樑上仍保留有"大明宣德七年歲次壬子十二月九日甲戌修造"的墨書題記。

失意帝王“龍隱”磁器口,是真有其事還是傳說而已?

"款段久辭飛鳳輦,袈裟換卻衾龍袍。公卿此時歸何處,惟有群鴉早晚朝。"從他留下的詩句中,我們大概可以體會到,原在萬人之上的朱允炆,來到寶輪寺是一種怎樣的心情。

除卻曾經隱修的寶輪寺,磁器口仍存有大量與建文帝相關的傳說。在磁器口正街,街邊立有塊石碑,名曰:深水井。井邊曾立有一碑,碑文上說:"建文帝兵敗南京,輾轉四方直至渝州,為逃避官家搜尋曾暫避此口枯井,飢渴難耐時每有清泉湧出,後為農婦所救並投身白寺為僧,故此井得名' 生水井',也稱'僧水井'"。

失意帝王“龍隱”磁器口,是真有其事還是傳說而已?

磁器口素有九宮十八廟,香火最旺的寺廟數寶輪寺,道觀中最熱鬧的是文昌宮,傳說建文帝避難磁器口時曾多次拜謁文昌帝君。

失意帝王“龍隱”磁器口,是真有其事還是傳說而已?

穿過文昌寨門,就可看到建文帝的塑像——一個留著鬍鬚的老者在一位幼童的牽引下欲向前行的模樣。此尊塑像為建文帝離開磁器口時的形象,人們將建文帝的塑像修建在文昌宮前。謁了建文帝,登上"文昌亭",即是當年文昌宮的屋基,樓亭的正門上寫著"建文亭"三個大字。站在樓亭放眼四望,古鎮街巷與白崖山上的寶輪古剎相映成趣,嘉陵江水如歲月般靜靜流過。

失意帝王“龍隱”磁器口,是真有其事還是傳說而已?

回首樓亭之上,有兩塊匾額,分別寫著"俯仰乾坤"與"煙波無盡"。建文帝的傳說,九宮十八廟的繁華,都隱沒在歲月的煙波裡,唯眼前的美景,堪尋,堪留,堪戀,令過客們流連不已。

失意帝王“龍隱”磁器口,是真有其事還是傳說而已?

現在,在馬鞍山磁器口后街公園,百姓感其仁政儒雅,以其肖像為範塑此雕像,建文亭中建文帝鬱郁而立,正視之,乃一位肅穆和尚,側觀之,恰一位雄才帝王,讓人不禁猜測這位帝王傳奇而神秘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