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富有盛誉的寺院(中)


8、隆兴寺在河北省正定县城内,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座佛教寺院建筑群。寺院内殿字恢宏。院落幽深,占地约60000平方米。始建于隋代开皇六年,原名龙藏寺,宋初改称龙兴寺,到清康熙四十八年更名为隆兴寺,延用至今。因寺内有一尊巨大的铜铸的观音菩萨像,俗呼大佛寺。河北民间有句俗话:“沧州的狮子景州塔,正定有的大菩萨。”可见他们对正定隆兴寺里铜铸观音菩萨像,是很引以为自豪。

隆兴寺坐北朝南,寺内主要建筑分布在南北中轴线上的有天王殿、大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戒坛、转轮藏阁、慈氏阁、大悲阁、弥陀殿、毗卢殿等10余座。在中轴线的两侧,还有其它建筑所组成的大小不等的六进院落。这些建筑主次分明,高低错落,尤以大悲阁为主,左有集庆阁,右有御书楼,三殿并列联建的布局,风格特殊,是宋代以来佛教寺院建筑的典型。这种由单个建筑组成群体的古代建筑,目前在全国也仅知三例, 隆兴寺是其一。

这尊北宋开宝四年奉太祖赵匡胤之命铸造的铜佛像高21.3米,共42臂,据说大佛铸造时,有三千匠役投身于此项工程,现存观音像的身体部分和当胸合十的两只手臂是宋代铜铸,其余两侧40只全部为民国时期重装的木质手臂。


隆兴寺内还藏有四十余通古碑,以隋朝时期的龙藏寺碑最为著名,有隋碑第一之称,其碑文书体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非常主要的地位,是魏碑往唐碑过渡时期的代表作,结构朴拙,楷中留隶,方正有致。

正定大佛寺---隆兴寺 “大佛寺”本名应为“隆兴寺”。隆兴寺建于隋朝,刚开始名为龙藏寺,宋代进行了扩建重修,后来康熙和乾隆又进行过大规模整修,康熙赐名“隆兴寺”,这才有了这个名字,因为寺中的一座大佛,被周围的老百姓俗称为大佛寺。 到大佛寺,首先看到的是天王殿,供奉着弥勒菩萨,门上悬有康熙皇帝手书“敕建隆兴寺”金字牌匾。 走过天王殿,就是原来六师殿的遗迹。

隆兴寺的主体建筑大悲阁,著名的正定府大菩萨就位于此殿之中,正是由于大菩萨的存在,人们也将隆兴寺称为“大佛寺”。


摩尼殿的主体,是一座进深七间、面阔七间的正方形殿堂。摩尼殿殿堂中央为一正方形内槽,这使得殿堂中呈“回”字形。在面南的壁上,为宋塑释迦牟尼和迦叶、阿难二弟子及明塑文殊、普贤二菩萨塑像。塑像高大、雄浑,气度不凡。东西两侧及大殿四周绘有明代壁画。壁画气势恢宏,人物众多,笔法精细。最令人称奇的,是北壁明代通壁悬塑的五彩海岛观音。

摩尼殿壁画。

最特别是明朝嘉靖年间重塑的高3.4米的倒坐观世音,优柔端庄,被鲁迅誉为“东方美神”。真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最美的观音。但见她头戴宝冠,项饰璎珞,帔巾自肩下垂,身着红色长裙,右腿屈起搁在左腿,右手搭于左腕抱住右膝,头微右侧,身略前倾,呈大自在状。一派闲适自若、怡然自得的写意样子,更令人叫绝的是当你从不同的角度看观世音菩萨的眼睛时,会觉得大慈大悲的菩萨露着笑意的慈眼安抚着我们这些愚痴的众生。

隆兴寺隆兴寺占地82500平方米,寺内有六处文物堪称全国之最:被古建专家梁思成先生誉为世界古建筑孤例的宋代建筑摩尼殿;被鲁迅先生誉为“东方美神”的倒座观音;中国早期最大的转轮藏;被推崇为隋碑第一的龙藏寺碑;中国古代最高大的铜铸大佛;中国古代最精美的铜铸毗卢佛。此外,寺内东北侧还建有集文物展示、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明清代园林——龙腾苑。

隆兴寺山门内大腹便便的弥勒佛笑口常开。

隆兴寺山门内的天王塑像。

隆兴寺宋塑释迦牟尼和迦叶、阿难二弟子及明塑文殊、普贤二菩萨塑像。

9、扎什伦布寺位于西藏日喀则市西南的尼色日山下,依山傍水,金顶碧瓦,殿字壮丽,层楼高耸,气势磅礴。扎什伦布寺,汉意为“吉祥须弥山”,是我国著名的黄教六大寺院之一,成为日喀则的象征。   扎什伦布寺是在明代正统十二年,由西藏喇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大弟子根敦朱巴所创建,距今已有五百四十多年。

扎什伦布寺是西藏黄教四大寺院之一,历代班禅的住锡地。过去扎什伦布寺有僧侣2000多人,现在有600多人。500多年来,扎什伦布寺一直是国内外佛教徒、朝圣者和游人们朝拜、观瞻的圣地,仅1984年以来,前来朝拜、观瞻的游人们就达40多万人次。


扎什伦布寺位于日喀则市尼色日山南侧,藏语意为“吉祥须弥山”.扎什伦布寺是西藏佛教格鲁派在后藏地区的最大寺院,又是西藏地区班禅四世之后历代班禅举行宗教和政治活动的中心。扎什伦布寺始建于明正统十二年,全寺分宫殿、勘布会议、班禅灵塔殿、经学院四大部分。经学院有措钦大殿,4个扎仑及下属的64个康村组成。

甲纳拉康,意为"汉佛堂",是西藏其它寺院不曾多见的佛堂。佛堂 内珍藏着历代皇帝赠送班禅的永乐古瓷、金银酒盏、茶碗碟盘、玉石器皿、纺织品类 等诸多礼品。最早有唐代的九尊青铜佛像,相传是文成公主带进藏的。晚些的有元朝时期的一尊骑在野猪上面的赤身女度母铜像,还有清朝皇帝赐给班禅的一枚重16.5 斤,上镌汉、蒙、藏三种文字的金印。此外,还有宝石佛珠,封诰敕书、经卷等。

在扎什伦布寺还有一大景观,那就是众多无主的 狗皆聚集于此,据说这是放生狗,在西藏的许多寺庙都能看见放生羊、放生鸡等。它们悠闲地晒着太阳,与人和平相处。 扎什伦布寺的壁画也很有特色,其形式变化万千,色彩鲜艳夺目,用笔细腻工谨,是佛教艺术的又一杰作。 注意高原反应的预防,建议服用或上高原前一周开始服用红景天。


扎什伦布寺的灵塔是历代班禅的舍利塔。扎什伦布寺里修 建的班禅灵塔共有 8座,"文革"中,五至九世班禅灵塔祀殿被毁。1985年至1989年,十世班禅大师为 五至九世班禅重新修建了一座合葬灵塔殿,取名叫"扎什南捷"(吉祥的天国)。四世班禅的灵塔,在七十年代重建在原五世班禅的灵殿里。一至三世班禅的灵塔祀殿没有修建在扎什伦布寺。

扎什伦布强巴佛殿,在扎什伦布寺西侧,有一座宏大殿宇,这就是强巴佛殿,藏文叫做强巴康。内有强巴大铜佛像一尊,最为引人注目。大殿建于1914年,由九世班禅曲吉尼玛主持修建。强巴佛殿是座五层大殿,下面还有两层回廊。殿高三十 米,建筑面积八百六十二平方米。佛殿全为石垒砌,接缝密实,庄严肃穆。整个佛殿分四大 阶梯状,层层收拢高出。每层顶角各卧雄师一尊。上部殿檐系缀铜铃,殿堂以铜柱金 顶而装饰,气势雄伟壮阔。

强巴佛大佛与供奉大佛的大殿建于1914年至1916年之间,由九世班禅确吉尼玛主持铸造,先铸好大佛再修造大殿。佛像统高26.2米,净高22.4米,莲花宝座高3.8米,一只中指便长1.2米、肩宽11.5米,手指长3.2米,中指直径1米,脚长4.2米,鼻孔可容纳一个人。佛像面宽4米,肩上可容一辆卡车,手心能容两张乒乓台。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铜佛坐像。


扎什伦布寺 强巴佛即弥勒佛,是佛教三时佛中的未来佛。强巴佛殿是整个扎什伦布寺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大殿。强巴佛殿建于1461年,高30米,分设5层殿堂。整个大殿都是空的,内部供奉的就是中国最大铜佛像——鎏金青铜强巴佛像。

扎什伦布寺 强巴佛建造这座佛像用紫铜23万多公斤,黄金6700余两,钻石32颗,珍珠300余粒,珊瑚、琥珀、松耳石等各种珍贵宝石1400多颗,仅佛像眉间,就镶嵌核桃大钻石一颗,蚕豆大钻石30颗,珍珠和其它宝石60多颗。佛像的袈裟用绸缎3100米,丝线13千克。为了便于善众瞻拜这尊世界上最大的佛像,围绕它修建了5层殿宇,这样才能看清佛像身体各部细节。

10、塔尔寺又名塔儿寺。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塔尔寺古称"佛山",藏语称为"衮(音gun)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落在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连花山坳中,是我国喇嘛教(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诞生地,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


塔尔寺也是青海省首届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尔寺初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塔尔寺整个寺院是由众多的殿宇、经堂、佛塔、僧舍组成的一个汉藏艺术相结合的辉煌壮丽建筑群,占地面积约600余亩。

藏传佛教是公元7世纪,由印度传入的大乘佛教与西藏地方的苯波教结合而成的,其主要派别有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宗喀巴是格鲁派的创始人,他生于元代至正十七年,7岁出家,17岁经昌都到西藏拉萨等地访师学法,在各大禅林刻苦研习,潜心修练。后来他根据11世纪的盂加拉僧人阿底峡在藏传布佛教的教义,改革而创立了格鲁派。

这个派别的教规严格,并崇尚苦行,禁止喇嘛饮酒娶妻,固定活佛转世制度,得到明王朝的赞许,因而逐渐壮大。由于宗喀巴和他的弟子头载黄帽,身穿黄色袈裟以区别于其他各派,故又称为黄教。宗喀巴逝世后,在黄教中兴起了两大活佛系统,一个是达赖喇嘛,另一个是班禅额尔德尼。第五世达赖喇嘛统一西藏时,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制度。


九间殿。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内塑三时佛。清雍正十二年(1734),扩建为九个开间,故名“九间殿”。正中三间,由当时颇有声誉的塑像师落桑歇宁精塑文殊、观音、大势至三菩萨像;右三间,中塑宗喀巴大师像,两旁塑六论师像等;左三间,中为狮吼佛像,两旁为尊胜佛,妙音菩萨、白伞佛母等。遍智文殊殿内的造像造型别致,左右对称,表情自然,栩栩如生。

步入塔尔寺,空气中弥漫着酥油花和菩提的气味、沁人心脾,让每个身临其境的人不知不觉间心灵沉静下来。   位于寺中心的大金瓦殿,是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而修建的纪念塔殿,绿墙金瓦、灿烂辉煌,它与小金瓦殿、大经堂、弥勒殿、酥油花院、跳神舞院、僧舍等建筑形成一组融合藏汉建筑精髓的宫殿式建筑群。

塔尔寺八座白塔。

白塔近景。

壁画是塔尔寺的三绝之一,各个殿堂的墙壁上、布幔上、栋梁上画满了印、藏风味壁画。壁画的颜料采用天然石质矿物,因此色彩鲜艳,经久不变。壁画内容多属密乘教义,画面构想巧妙,布置适然,色调和谐,工艺精湛,手法细腻。

堆绣也是塔尔寺三绝之一,堆绣是塔尔寺的独创,它是用各种色彩艳丽的绸缎剪成各种佛像、花卉、鸟兽等,然后以羊毛、棉花之类充填其中,在绣在布幔上,因此有明显的立体感。看上去层次分明,栩栩如生,内容大都取材于佛教故事和宗教生活等。堆绣的制作精细,构图生动别致,色泽丰富迤逦。

酥油花是塔尔寺三绝之一,相传文成公主进藏时,当地佛教徒为表敬意,在公主从长安出发时带去一尊佛像前供养一束酥油花,后在西藏成为习俗。这一习俗又发展成用酥油调色进行雕塑。每年春节前几月,艺人们便用纯净的白酥油,揉以各色石质矿物原料,朔成各种山水、花鸟、人物、树木、飞禽、佛祖神仙、文臣武将、楼台殿阁、宗教生活和神话故事,并组成故事情节,形成完整画面。造型生动,形象逼真千姿百态,工艺精巧。


大金瓦殿:进入大金瓦殿内,迎面矗立着12.5米高的大银塔,这就是宗喀巴诞生的地方。大银塔以纯银作底座,镀以黄金,并镶嵌各种珠宝,裹以数十层白色"哈达",以示高贵。塔上有一龛,内塑有宗喀巴像,塔前陈放有各式酥油灯盏,银鼓号角,玉炉金幢。梁枋上布满了帷、幡、绣佛、围帐及布陈天花藻井,层层哈达,琳琅满目。整个建筑庄严大方,雄伟壮观,阳光之下,金光灿烂,光彩夺目。

塔尔寺小金瓦寺也称小金瓦殿,建于明崇祯四年,是塔尔寺的护法神殿。殿顶原为琉璃瓦,到清代改为鎏金铜瓦,殿内陈列有跳欠用的各种面具、服饰、弓箭、刀剑等。内有一匹被誉为神马的白马标本,相传是九世班禅从西藏来青海时骑的马,能日行千里,当天即到塔尔寺。此外,还有形象怪异的金刚力士像、鎏金小宝塔等。 。殿内供奉“五勇猛明王”(身王、语王、意王、智慧王、功德王)护法神。

精美绝伦的屋顶彩绘和浮雕。

富有宗教寓意的壁画故事。

11、大昭寺:西藏拉萨有一座著名的大昭寺,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你知道为什么叫“大昭寺”吗?

大昭寺初名“惹刹”,始建于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的鼎盛时期,寺内供奉文成公主从大唐长安带去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后来该寺改名为“大昭寺”。昭,在藏语中释作“佛”,“大昭”指释迦牟尼佛,“大昭寺”意思是释迦牟尼像的佛堂。

大昭寺内的佛像:世上只有三尊佛祖等身佛像。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世时反对偶像崇拜,不立寺供像。在他临终时释迦牟尼只同意以自己三个不同年龄时的模样塑像,并亲自为塑像绘图。这三尊佛像中,以十二岁时释迦牟尼身为皇子的鎏金铜像最为精美与尊贵。该佛像后从古印度流入中国,又经唐代文成公主带入西藏,原供于小昭寺。小昭寺主供的释迦牟尼八岁鎏金铜像原供于大昭寺,也是这三尊珍贵佛像之一。


大昭寺屋顶建筑。

12、大明寺:江苏大明寺古城扬州北郊,蜀冈如卧龙般蜿蜒绵亘。名扬四海的千年古刹大明寺,就雄踞在蜀冈中峰之上。大明寺及其附属建筑,因其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和园林风光于一体而历代享有盛名,是一处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民族文化宝藏。唐朝高僧鉴真在东渡日本之前;曾在寺内居住和讲学,此后大明寺便成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和传播佛教的胜地。

大明寺之所以出名,并不是因为其悠久的历史,而是因为这位多次偷渡失败,最终漂流岛日本的鉴真而被捧。曾经是大明寺主持的鉴真纪念馆于1973年建成。


牌楼 牌楼前面南而踞的一对石狮格外引人注目,石狮按皇家园林规格雕镌,造型雄健,正头,蹲身,直腰,前爪平伏,傲视远方。它们是扬州名刹重宁寺的古老遗物,60年代移至此处。寺前东西院墙上分别嵌着两块石碑,东为蒋衡山"淮东第一观",西为王澍书"天下第五泉"大字。

栖灵宝塔 隋文帝仁寿元年于大明寺内建栖灵塔, 塔高九层,雄踞蜀冈,塔内供奉佛骨,谓之佛祖即在此处。本焚僧大觉遗灵之言,故称“栖灵塔”。隋唐时期,扬州的政治经济发展甚快,已成为全国第三大都会,繁华仅次于长安、洛阳。唐代著名诗人李白、高适、刘长卿、刘禹锡、白居易等均曾登临栖灵塔赋诗赞颂。可惜在唐武宗会昌三年一代胜迹化为焦土。古往今来观光者无不感喟怅惘。

1988年,大明寺方丈瑞祥法师在该寺东园选址重建栖灵塔并立奠基石,仪式隆重。栖灵塔设计 能修法师欲以一流的风采,恢复当年栖灵塔之优峻,专请扬州市建筑设计院精心设计,塔身方形、平面为22米×22米,底层面积484平方米。 九级佛塔置于2.50米高的承台之上,塔下设地宫4.00米,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木构楼阁式,总建筑面积1865平方米。


风格仿唐,东西南北每面四柱三间,一门二窗,平座腰檐,平座与屋檐由斗拱支撑,出檐大而平,柱以腰鼓形,窗形直棂。塔高各层不一,第一层8.20米、第二层6.30米、第三层6.20米、第四层6.15米、第五层6.10米、第六层6.05米、第七层6.00米、第八层5.95米、第九层8.50米,塔尖10.55米,总高度为70.00米。该塔气势雄伟,雄踞蜀冈,扬州景观尽收眼底。

与栖灵塔北台阶相接的甬道直通卧佛殿,殿内摆放1尊通体洁白剔透的卧佛。

殿内靠后居中位置,设石榻一座,长6.9米,宽1.8米,高0.9米,上卧一尊释迦牟尼玉佛。玉佛长5.8米,重18吨,为缅甸仰光市市长吴哥礼1996年所赠。

大明寺鉴真纪念堂。它是我国著名建筑家梁思成仿照鉴真在日本奈良主持建造的唐招提寺式样,于1962年设计的,建成于1973年。殿内安置有仿照日本所藏鉴真像制成的楠木鉴真坐像,生动地刻画出鉴真大师弘扬佛法的执着精神。东西两侧墙上是鉴真东渡事迹的绢饰画。在鉴真纪念堂前建有碑亭,正面刻赵朴初所撰碑文。殿堂两侧有长达80米的回廊与碑亭相连,构成一独立庭院。

鉴真坐像。鉴真大师俗姓淳于,扬州人;14岁随父在扬州大云寺出家为沙弥,18岁受菩萨戒。他曾赴长安、洛阳等地游学求师,后来佛学造诣极深,55岁到大明寺讲学。唐天宝元年,他接受日本人唐学问僧荣睿和普照弘扬佛法的邀请,发愿东渡传教。直至12年后第六次才获得成功,到达目的地。他在日本10年中,将中国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等东传,为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和加强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大明寺天下第五泉。

13、法门寺,又称法云寺,位于中国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据传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明帝十一年,周魏以前原名也叫“阿育王寺”,隋改称“成实道场”,唐初改名“法门寺”,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

法门寺到了陕西西安,我们一定要去法门寺看看,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据说释加牟尼佛祖的遗体火化后,形成很多舍利,阿育王将他的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中国一共有十九处,法门寺是其中的一处为第五处。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法门寺塔原为四层木塔,下有地宫,除藏有佛骨之外,还有唐皇室施舍的大量金银珠宝,法器,锦缎衣饰等供品。


1981年8月24日,宝塔半边倒塌。1987年2月重修宝塔。适逢四月初八佛诞日,“从地涌出多宝龛,照古腾今无与并”,在沉寂了1113年之后,2499件大唐国宝重器,簇拥着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间!地宫内出土的稀世珍宝,不论在中国社会政治史、文化史、科技史、中外交流史、美术史等方面的研究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法门寺地宫的发现是继半坡、秦兵马俑之后我国又一次重大考古新发现。

法门寺法门寺出土的唐代银质茶具,十分精致美观。

法门寺法门寺出土的唐鎏金银香囊,熏香用具,为唐代香囊存世品种迄今发现最大的一枚。

法门寺合十舍利塔。

法门寺合十舍利塔外景。

法门寺舍利塔内释迦摩尼塑像。

法门寺唐法门寺禅杖。

法门寺西安法门寺合十塔。

14、东林寺:位于九江市庐山西麓,北距九江市16公里,东距庐山牯岭街 50公里。因处于西林寺以东,故名。东林寺建于东晋大元九年 (384年),为庐山上历史悠久的寺院之一。东林寺是佛教净土宗(又称莲宗)的发源地,对一些国家的佛教徒影响较大。江西省三大国际交流道场之一,另两处是久负盛名的云居山道场和三合寺。

东林寺建于东晋大元九年 ,为庐山上历史悠久的寺院之一。东林寺是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对一些国家的佛教徒影响较大。它椽摩栋接,丹辉碧映,“规模宏远,足称万僧之居”,是中国佛教八大道场之一。

东林寺建于东晋大元九年 ,为庐山上历史悠久的寺院之一。东林寺是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对一些国家的佛教徒影响较大。它椽摩栋接,丹辉碧映,“规模宏远,足称万僧之居”,是中国佛教八大道场之一。

东林寺将中轴线规划为山门殿(暨天王殿)、三圣殿、大雄宝殿、拜佛台、接引桥、大佛台等数个区域,精心规划为三圣殿、拜佛台、大佛台等七个苑区。苑区空间开合有致,相得益彰。其间以钟鼓楼、登山阶梯、服务区等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既错落又呼应的空间整体。朝礼之路由缓渐陡,其间有虹桥飞跨,衔山接路。至宽阔的礼佛台前。

信徒们在朝拜世界最高阿弥陀佛像――东林大佛。2007年5月,经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复同意后,东林大佛项目在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正式启动,总投资约10亿元,动用48公斤黄金为大佛镀金。 2012年12月16日,江西九江东林大佛佛首塑金后已经露出真容。即将建成完工。48米高的东林大佛整体造型吸收了龙门石窟等盛唐佛像优点,代表了当代最高水平的宗教艺术精品,也是全世界最高、中国唯一的露天阿弥陀佛铜像。


像这样白莲社是值得注目的弥陀信仰运动,它基本上根据《般舟三昧经》之教说,他们用严格的持戒和卓越的冥想在心里念了阿弥陀佛,实际上或者在梦里见到阿弥陀佛,终归愿意离开因果轮回的世界而居住到西方净土。

15、龙华寺位于上海市南郊徐汇区龙华镇,是上海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古刹。传说为三国时期吴王孙权为其母所建,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但据文献记载,寺建于北宋初年。

罗汉堂 观音堂旁边,五百罗汉济济一堂,金光闪闪,正中墙上是释迦牟尼佛坐在菩提树下讲经说法旁边有麋鹿献灵芝和猕猴献桃。左边是他的大弟子摩羯迦叶带领七位弟子,右边当然是接班人天冠弥勒也带领七位弟子,下游五百罗汉传法,两侧是四大菩萨助法,还有关羽韦陀护法。

山门正中间有用隶书写的"龙华"匾额,两字上面有颗放大的金印"钦赐神堂龙华讲寺之宝印",这是龙华三宝之一的皇赐金印,其实那是一方玉制的印,因为是皇帝赐的所以叫金印。边上有"江南古刹""人间兜率"的匾额,因为龙华寺是江南最古老的寺院之一所以叫"江南古刹"。而当年佛祖指定弥勒为佛的接班人,去兜率天修行,龙华寺是弥勒的道场人间修行的地方,故称"人间兜率"。

龙华寺中龙华塔为上海唯一之佛塔,建于宋太平兴国二年(977),为七层八角形之木塔,高约四十一公尺。 塔之内部为砖心,砖心内部又有方形小室,外部为木造走廊,其结构与形式为宋代建筑样式。由于塔为八边形,而塔心之方室则为四边形,其方向每层调换四十五度,因而各层塔面之位置亦随之变换,使壁体与重量分布较为平均;而外观又参差错落,面面俱到。同时塔之砖栱额枋及鸳鸯交叉手栱等之设计,亦为宋代建筑之特征。

三圣殿区全长90米,以七宝莲池为核心,左右配殿,主殿与连廊相接,形成一个略似故宫午门五凤楼的设置格局。既寓意一个敞开双臂接引的博大胸怀,又再现了盛唐净土寺院八功德水及亭台楼榭的繁盛景象。殿内供奉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二大菩萨之像。有净土变壁画,营造出一种置身西方佛国那欢快、欣悦的氛围,是围绕"接引"主题的加以诠释与渲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