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跟拍多年的紀錄片看孩子的人生路,關注孩子成長的中國父母必看

關於育兒的種種問題,不論是情緒、心理還是語言、社交,都沒有“一招鮮”的標準答案,因為我們養育的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而非設定好程序的機器人。

在別家孩子那裡非常管用的方法,可能在自家娃身上適得其反;別家娃的“啟蒙之路”,也許會成為澆滅自家娃興趣的“毀人”之路。

這些紀錄片值得每一對父母觀看,反思並警醒:孩子最終是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自己手中的傀儡。讓孩子,活成孩子本身。


國產紀錄片《小人國》和《零零後》

從跟拍多年的紀錄片看孩子的人生路,關注孩子成長的中國父母必看

《小人國》由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出品,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製作。片中選擇了一所私立幼兒園,真實記錄了一群2歲-6歲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

片中出現的每一個小朋友,都是一個獨特的小精靈。最為可貴的是老師對小朋友的理解,調皮的、孤僻的、霸道的,每一個小朋友在老師眼中都有其閃光點,每一個看似無理的行為,在老師心裡都有其合理的解釋。

父母可以向片中專業的園長學習,如何理智地應對小朋友間的糾紛,如何制止孩子腦中暴力的念頭,如何尊重、理解並引導不同性格的小孩。

從跟拍多年的紀錄片看孩子的人生路,關注孩子成長的中國父母必看

《零零後》可以算上《小人國》的續集了,孩子長大了,上小學了,上中學了,這十年的變化濃縮至影片中。《零零後》裡更多地引入了家庭的片段,父親與母親的出鏡,讓觀眾可以瞭解到這些孩子的成長環境,什麼樣的父母會教育出什麼樣的孩子?紀錄片中也給出了一部分答案。

從小調皮淘氣的於錫坤,想著長大了要當科學家。長大的錫坤依然內向又獨特,他媽媽像保護罩一樣,寵溺著他,幾乎參與他生活的一切。這樣的溺愛在中國的家庭中並不鮮見,而當局者大都滿足於孩子對自己的依賴,總也捨不得“放手”。

3歲的一一安靜內向,在幼兒園時喜歡一個人玩兒。對於獨處或與他人交往,她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一一的父母也是極為文靜的,並不認為孤僻的一一有任何問題,但媽媽也會接受老師的意見,幫助一一結交朋友,走向人群。而13歲的一一,已經走出了一個人的童年,開始懂得同伴的定義。

從跟拍多年的紀錄片看孩子的人生路,關注孩子成長的中國父母必看

辰辰也是一個孤獨的小孩,她一直在等那些能夠主動進入她世界的人。在辰辰媽媽的眼中,辰辰是一個古怪的孩子。她一直以“看怪物”的眼光,沒有包容,更沒有及時引導自己的女兒。

媽媽和兒子之間執手放手的親子關係,二胎家庭兩個孩子之間的親疏關係,體制內和體制外的選擇問題,獨處和群居的哲思,對朋友以及圈子的態度,青春期的困惑。這些是從每代人都會伴隨成長的關鍵詞。


《成長》(Up)系列紀錄片

從跟拍多年的紀錄片看孩子的人生路,關注孩子成長的中國父母必看

這是世界上歷時最長的紀錄片。它跟拍14個人56年,每隔7年拍一集記錄普通人大半輩子。在現實生活中,如此詳細地近距離觀察到那麼多陌生人的大半輩子,幾乎不可能的事。

觀察這14個孩子的成長軌跡,你我也會找到自己、朋友的影子。有些人很早就對人生、對社會有一定的認知和遠見;有些則一輩子每天都忙著為當天的生計操心。

從跟拍多年的紀錄片看孩子的人生路,關注孩子成長的中國父母必看

相隔50年回頭看,依舊是幾個來自精英階層孩子的人生相對光鮮。他們過著優渥的生活,婚姻穩定。安德魯劍橋畢業後成為一名律師;約翰投身慈善業,娶了駐保加利亞大使的女兒;幾位出自中產家庭的女孩大多生活平淡滿足,且都嫁得不錯。他們大多保養得當,神采煥然。

同是女性,來自東倫敦底層的林、蘇和傑姬則命運坎坷,其中蘇相對幸運,在學校做行政,再婚後組建的家庭生活幸福。出自底層的兩個在慈善機構長大的孩子,一個成了卡車司機,另一個是養老院工作人員。夢想要當賽馬騎手的孩子成了一名出租車司機,婚姻中出軌被老婆抓了正著,後來取得了妻子的原諒。

從跟拍多年的紀錄片看孩子的人生路,關注孩子成長的中國父母必看

到底是什麼造成了人生的千差萬別,孩子的本性?家庭的教養?命運的眷顧?


詩人紀伯倫的一首詩中寫道: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雖經你而生、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

就像《追風箏的人》中寫的,“孩子又不是圖畫練習冊,你不能光顧著要塗上自己喜歡的色彩。”

孩子最終,是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自己手中的傀儡。我們應該,讓孩子,活成孩子本身。


關於我,@HandyKid

HandyKid專注兒童藝術科技啟蒙,介紹孩子喜歡的趣味科學小實驗、科技DIY項目等,平時也會推薦一些好的讀物和紀錄片。

關注@HandyKid,讓教育更精緻,讓陪伴更優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