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與大腸病辨證,從哪裡看你的肺和大腸有問題,怎麼判斷,實用篇

肺與大腸病辨證,從哪裡看你的肺和大腸有問題,怎麼判斷,實用篇

肺與大腸病辨證

肺病證候:有虛、實不同。虛證為氣、陰不足;實證多為風寒燥熱侵襲,痰濁內積犯肺。

肺病症狀:以呼吸系症的咳嗽、聲音、氣息及痰濁之症為主,症狀多表現於口、鼻、咽喉皮毛等部位。

大腸病證候:虛證有陽虛、津虧;實證有溼熱下注。

大腸病症狀:大便異常。

(一) 肺氣虛

[臨床表現]以呼吸系症和氣虛(含陽虛)症為主。呼吸系症,咳喘無力,氣短聲怯;氣虛症,神疲乏力,面色 白,畏寒自汗,易患感冒;舌淡苔白,脈虛無力。諸症動則尤甚。

[證候分析]本證辨證要點是以一般全身氣虛不足為基礎症,以咳喘無力為特點。

氣虛原因一為久病耗氣,二是生化不足。肺主氣,司呼吸。肺虛則一身之氣衰,神失所養,音不能彰,汗不能固,身不得溫,鼓脈無力,故見諸症。動則氣耗,故益甚。氣不衛外,故易反覆感冒。

(二) 肺陰虛

[臨床表現]本證以津虧內燥和虛熱症為主。具體表現為呼吸系症,乾咳痰少而粘,或痰中帶血,津虧症,形體消瘦,口燥咽乾,聲音嘶啞,虛熱症,五心煩熱,盜汗,顴紅,舌紅少津,脈細數。

[證候分析]肺陰不足證,多由勞損,久咳及熱病後期發展而成。

臨床以肺陰虛內燥症及陰虛內熱症為要點。其病機可概括為,肺陰津不足,肺失清肅滋潤,使氣機上逆,故為乾咳,痰少而粘特點;津虧不能上承,濡潤不足,故有官竅乾燥諸症;陰虛不能制陽,虛熱內生,則見一派虛火內擾症,若熱傷肺絡,則咳痰帶血。

(三) 風寒束肺

[臨床表現]本證以咳嗽,痰稀白為主證,兼見發熱微惡風寒,無汗,苔薄白,脈浮緊等風寒表證症狀。

[證候分析]風寒襲表,內舍犯肺為本證病因。風寒束肺,津液遇寒既而為痰,氣道受阻,使肺失宣降,故咳嗽痰稀白;風寒束表,故兼風寒表證。

[證候鑑別]風寒束肺與風寒表證,兩者病因相同,均由外感風寒邪氣引起,但病理變化不盡相同,故臨床表現症狀有別。

風寒束肺:邪由表而入,病變重點在肺,故以咳嗽為主症,兼有輕微表證。

風寒表證,邪氣在表為主,故以風寒表實為重點,以惡寒發熱為主,兼有輕微或不兼風寒犯肺症狀。

(四) 寒邪客肺

[臨床表現]呼吸系主症為咳喘,痰稀白,伴見實寒象,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脈遲緩。

[證候分析]本證多以突然發作咳喘氣急,且寒象明顯為要點。

寒邪客肺,陽氣鬱遏,氣逆則咳喘;失於溫煦則形寒;寒凝氣血阻滯,則舌淡苔白,脈遲而緩。

[證候鑑別]寒邪客肺與風寒束肺。

寒邪客肺與風寒束肺共症,咳痰稀白。

不同點:寒邪客肺其症狀較重,咳兼喘,伴實寒象;風寒束肺其症較輕,兼風寒表證。此外,前者病程長,後者病程短。

寒邪客肺與飲停於肺證鑑別:

共症,咳嗽,痰稀白。

不同點:寒邪客肺,痰少;病史呈急性發作;性質屬實證。欽停於肺,痰多呈泡沫稀水樣;呈慢性反覆發作病史;性質屬本虛標實證。

(五) 痰溼阻肺

[臨床表現]以咳嗽、痰多質粘色白易咳為要點。胸悶,甚則氣喘痰鳴,舌淡苔白膩,脈滑。

[證候分析]本證病理基礎是素體脾肺氣虛,溼聚痰盛,每因感受寒溼而引起急性發作。臨床雖可見單獨外感實證,急性發作,但以慢性病為多見。

急性病,以寒溼襲肺,肺不布津,水溼停聚為痰溼。邪阻氣道,肺失宣降為主要病理機轉。

慢性病,以脾肺氣虛,溼聚生痰,痰溼上漬,阻塞肺系所致。

[證候鑑別]痰溼阻肺與飲停於肺證。

臨床表現均有咳喘,痰色白,胸悶痰鳴症。不同點在於前者痰質稀,後者質稠粘。痰病性質均可表現本虛標實證,但痰溼阻肺尚可獨見急性發作實證。

(六) 風熱犯肺

[臨床表現]以肺熱咳嗽,痰黃稠和風熱表證為要點。發熱微惡風寒,鼻塞流黃稠濁涕,口乾咽痛,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

[證候分析]風熱外襲,肺衛受病。風熱灼傷,痰質稠黃,使肺失清肅,宣降失常,故為咳喘、鼻塞濁涕;邪犯肺衛,陽氣鬱遏,故見表熱證;熱盛津傷,則口乾咽痛。

(七) 熱邪壅肺

[臨床表現]以咳喘裡實熱症狀為主。咳喘氣粗,痰稠黃,熱象為壯熱口渴,煩躁不安,大便不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滑數。

甚則鼻翼煽動,衄血咯血,或胸痛咳吐膿血腥臭痰,即肺癰病。

[證候分析]溼熱邪氣入於口鼻,或風寒、風熱入裡化熱,熱邪灼傷肺金,煉液為痰。痰熱交阻、肺失清肅,宣降失常,故有咳喘息粗,甚至鼻翼扇動危候;裡熱蒸騰,津虧不足,心神不寧,故有明顯壯熱、口渴便結、溲赤,舌紅苔黃、脈滑數等裡實熱象;熱傷血絡則咯、衄血;痰熱壅滯,氣血不暢,又可化腐為肺癰病證。

[證候鑑別]熱邪壅肺與風熱犯肺證。

共同點:兩證均有肺熱症狀,邪氣皆為外感。

不同點:前者主裡實熱證,病程較長,病情鉸重;後者為表裡同病,病位雖在肺系但伴見風熱表證,病程短,病情輕線。

(八) 燥邪犯肺

[臨床表現]以肺系症狀乾燥少津為要點。乾咳無痰或少痰,痰粘不易咯出,甚咯血;唇、舌、口、咽、鼻等官竅乾燥。

每可兼寒熱表證,但因有倔寒、倔熱不同,所以有溫燥、涼燥之分:

溫燥:表證偏風熱,津虧較重,甚化熱傷絡,胸痛咯血,舌紅苔黃,脈細數。

涼燥:表證偏風寒,津虧鉸輕,舌紅苔薄白,脈浮數。

[證候分析]外感燥熱之邪,或風溫化燥,燒傷肺津,清肅失令,故見乾咳,痰少而粘稠難咯。燥盛則幹,濡潤不足,故諸症乾澀。涼燥偏寒,溫燥偏熱,故又有偏寒、偏熱之不同表證,其傷津亦有輕重區別。

[證候鑑別]燥邪犯肺與邪熱壅肺證。

共同點:二者均有津虧不足症。

不同點,前者多發秋季,主症以乾咳少痰粘擱及官竅乾燥為特點,兼有寒熱表證;後者多發於冬春兩季,主症高熱咳喘,痰黃稠,兼證以裡熱津傷,甚動血、化腐為主。

(九) 大腸溼熱

[臨床表現]本證具有大便異常、伴隨症、一般溼熱症三個特點。大便異常,下利赤白粘凍,或暴注下洩,色黃而臭;伴隨症:腹痛,裡急後重,肛門灼熱:一般溼熱症:口渴飲水不多,小便短赤,或有寒熱表證,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

[證候分析]溼熱下迫大腸,阻滯氣機,使腸道傳導失常,故便次增多;溼熱燻灼,脈絡損傷,血腐為膿,故見粘凍或瀉下黃糜,腑氣不暢,故腹痛重滯;熱盛津傷,溼邪鬱蒸,故又有口渴,小便短赤等症。

若表證未解,則有寒熱表證;僅有裡熱,但熱不寒。

溼重於熱,脈濡數;熱重於溼,脈滑數。

(十) 大腸液虧

[臨床表現]大便秘結難於排出,數日一行,多以排便時間延長為特點。一般無腹痛等症,但可見有口乾咽燥,頭暈口臭等兼症,舌紅少津,脈細澀。

[證候分析]大腸液虧可由熱病、久病後或婦女產後,素體陰虛而引起。津虧腸燥,腑氣不行,故為便結,津傷內燥,濁氣不得下洩,故可見津虧及濁陰上逆症。

(十一) 腸虛滑脫

[臨床表現]注意下利和腹痛兩個特點。下利無度,或失禁,甚則脫肛。腹痛隱隱,喜熱喜按,舌淡苔白,脈沉弱。

[證候分析]多由久瀉久痢損傷陽氣所致。陽虛失於固脫,則下利益甚,陽虛失於溫煦,陰寒內生,故腹痛呈虛寒特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