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說說咱老北京的寒食十三絕 看看您品嘗過哪幾樣

清明時節,桃紅柳綠,古人在這一天除了外出踏青、掃墓祭拜之外,也有吃寒食的習俗。

清明節,說說咱老北京的寒食十三絕 看看您品嚐過哪幾樣

寒食就是不生火做飯,吃冷的食物,相傳是為了紀念介子推。

原本清明和寒食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前者只是一個節氣的名稱,後者在夏曆冬至後的105天,清明前1—2天。

後來因為寒食和清明離得較近,人們就把兩節合一,只過清明節,吃寒食也成了這天的習俗。

在各地的寒食中,被譽為“寒食十三絕”的老北京小吃最具代表性。

據說原本叫“十三階”,是祭祀現場食物擺成的階梯狀,一共十三層,傳到海淀的八旗營房,就被叫成了“十三絕”,一直流傳至今。

薑絲排叉

清明節,說說咱老北京的寒食十三絕 看看您品嚐過哪幾樣

排叉

薑絲排叉,過去是北京茶菜的一個品種。滿族人在設席宴客時,習慣用茶及茶食為先,然後才是冷葷、熱菜、甜食、湯等,按順序上菜。

薑絲排叉與普通排叉的區別就在於,麵粉中和入了鮮薑末,炸好之後,還要過蜜,鮮姜去皮切成細絲,用水把薑絲熬開後撈出薑絲,放入白糖,開鍋後放飴糖、桂花,繼續熬開後放入排叉,做出來是酥、香、甜,吃到嘴裡還有一股姜味兒。

不過今天這種排叉已經不多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普通的排叉,很多人家都會備一些當零嘴兒。

上好的排叉講究“酥、脆、薄”,擱上兩天也不皮。

北京城比較著名的排叉是原來北海公園東門外的一家店,現在搬到了輸入衚衕,很多老顧客仍然不辭辛苦前來購買。

排叉推薦

原北海東門排叉

地址:輸入衚衕65號

乘車:地鐵7號線廣安門內B出口步行720米

硬麵餑餑

這是過去北京小吃中夜間供應的一種麵食,過去人夜裡打牌,餓了,就從走街串巷的小販處買來硬麵餑餑,一邊打著牌一邊嘴裡叼著。

清明節,說說咱老北京的寒食十三絕 看看您品嚐過哪幾樣

硬麵餑餑

它是一種燒餅大小的混糖戧面火燒,入口有嚼勁,微甜,用手一掰就掉渣兒。

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走街串巷的小吃少了,硬麵餑餑也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焦圈

說起焦圈,大家一定再熟悉不過了,經典的“豆汁+焦圈”組合,您喝不慣豆汁,一定喜歡吃這焦圈。

作為漢族的傳統名點,焦圈的來歷不可小覷。

宋代蘇東坡曾寫過一首詩,相傳是中國第一首產品廣告詩:“纖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

色澤深黃、形如手鐲,說的就是焦圈。

它可以貯存十天半月,還酥脆如初,男女老少都愛吃。

焦圈推薦

老磁器口豆汁店(天壇店)

地址:天壇北門對面

乘車:地鐵7號線橋灣站C口步行660米

糖卷餜

這是一道深受女性朋友青睞的小吃,主料為山藥、大棗,聽上去就滋補養顏。

清明節,說說咱老北京的寒食十三絕 看看您品嚐過哪幾樣

糖卷餜

卷餜的名字在早年其實並不統一,純粹是老百姓叫出來的,有的書裡寫的是“卷餜”,有的書則寫作“卷骨”,反正音都差不多,是後來開了小吃店才統一的。

製作卷餜是把山藥和棗先切碎,和水弄在一起上籠蒸,蒸軟之後,捏成圓柱形,切斷放入鍋中油炸,再用熬好的桂花糖稀一溜,吃起來細膩軟糯,香甜美味。

據說早年間發明卷餜的時候,不過是想試試處理山藥下腳料的新方法,沒想到就做成了美味的卷餜,所以老傳統,糖卷果是帶山藥皮的,後來經過改良才去了皮,吃起來更細膩。

糖卷餜推薦

牛街洪記小吃店

地址:牛街10號

乘車:地鐵7號線廣安門內站B口步行820米

豌豆黃

鮮嫩的豌豆黃,絕對是很多人最愛的北京小吃之一。

按北京習俗,農曆三月初三要吃豌豆黃,因為春季的豌豆最為鮮美。當然今天人們吃豌豆黃已經不分季節了。

清明節,說說咱老北京的寒食十三絕 看看您品嚐過哪幾樣

豌豆黃

據說慈禧太后是最愛豌豆黃的。有天她正坐在北海靜心齋歇涼,忽聽大街上傳來敲打銅鑼聲和吆喝聲,便問是幹什麼的,當值太監回稟是賣豌豆黃、芸豆卷的。

慈禧一時興起,傳令將此人叫進園來。來人見了老佛爺急忙跪下,雙手捧著芸豆卷、豌豆黃,請老佛爺品嚐。慈禧嘗罷,讚不絕口,就把此人留在宮中,專門為她做豌豆黃和芸豆卷。

清代宮廷的豌豆黃,用上等白豌豆為原料,做出來色澤淺黃、細膩,入口即化,味道香甜。

奶油炸糕

奶油炸糕是很多孩子的最愛。

清明節,說說咱老北京的寒食十三絕 看看您品嚐過哪幾樣

奶油炸糕

它用上好麵粉為原料,先燒適量開水,水開後,將麵粉倒人鍋內,迅速攪拌直到麵糰由白變成灰白色,不粘手時,取出稍晾。

再將白糖、香草粉用水化開,將適量雞蛋液分幾次加入面中,最後一次加入奶油、糖水、香草粉水,揉搓均勻。

將其逐個下入油中,待餅膨起如球狀,並呈金黃色時撈出,撒上一層白糖,就可享用,吃著真是口感滑軟,甜在心裡!

豌豆黃、奶油炸糕推薦

護國寺小吃(護國寺總店)

地址:護國寺大街93號

乘車:地鐵4/6號線平安里站B口步行200米

驢打滾

清明節,說說咱老北京的寒食十三絕 看看您品嚐過哪幾樣

驢打滾,也是很多人熟悉的老北京小吃。因其最後製作工序中撒上的黃豆麵,猶如老北京郊外野驢撒歡打滾時揚起的陣陣黃土,因此而得名“驢打滾”。

“驢打滾”的原料有黃米麵、黃豆麵、澄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紅絲和瓜仁。

它的製作分為製坯、和餡、成型三道工序。做好的"驢打滾"外層粘滿豆麵,呈金黃色,豆香餡甜,入口綿軟,別具風味。

艾窩窩

這是一種用糯米制作的清真風味小吃,色澤雪白,質地粘軟,口味香甜。

清明節,說說咱老北京的寒食十三絕 看看您品嚐過哪幾樣

艾窩窩歷史悠久,明萬曆年間內監劉若愚的《酌中志》中就曾寫道:“以糯米夾芝麻為涼糕,丸而餡之為窩窩,即古之‘不落夾’是也。”

過去,北京每年農曆春節前後,小吃店都會供應這個品種,一直賣到夏末秋初,吃這種“涼糕”,也取“節節高”的寓意,現在一年四季都能買到。

驢打滾、艾窩窩推薦

牛街清真白記小吃

地址:牛街5號牛街清真超市1樓

乘車:地鐵7號線廣安門內站B口步行620米

馬蹄燒餅

老北京的馬蹄燒餅,已經消逝半個多世紀了。

上世紀50年代初,在街上的一些飯館裡還能買到馬蹄燒餅。那一邊兒薄一邊兒厚呈馬蹄形的燒餅烤熟後一出爐,真是香氣撲鼻。

清明節,說說咱老北京的寒食十三絕 看看您品嚐過哪幾樣

馬蹄燒餅

馬蹄燒餅外焦中空,乘熱買回家掰開後,可在中間夾進去熱油渣兒、薄脆等,吃起來香酥味美。更饞人的是夾進燒羊肉、醬牛肉或燻豬頭肉,那滋味真是叫人留戀!

芝麻醬燒餅

芝麻醬燒餅是北京地區的漢族傳統小吃,外皮酥脆,咬一口直掉渣兒。

今天人們更多將其作為一種主食食用,尤其在寒冷的冬季,一家人坐在一起涮一鍋羊肉,最後來一碗湯,一個剛出爐的麻醬燒餅,真絕了!

螺絲轉兒

螺絲轉兒因其形狀而得名,外皮是一根根極細的面絲,一碰即酥。

清明節,說說咱老北京的寒食十三絕 看看您品嚐過哪幾樣

螺絲轉兒

舊時小吃店常把當天售不完的螺螄轉兒,用微火烤乾水分再賣,烤乾了就叫“幹蹦兒”,用於下酒再合適不過了,所以北京有句口頭語叫“幹蹦兒就酒嘎巴脆”。

燒餅、螺絲轉兒推薦

馬記燒餅

地址:牛街東里二區2號樓14號

乘車:地鐵4/7號線菜市口站E口步行870米

糖火燒

糖火燒是老北京早餐桌上常見的一種美食,香甜味厚,綿軟不粘,其特點是用缸作成爐子,將燒餅生坯直接貼在缸壁上烤熟而成。

清明節,說說咱老北京的寒食十三絕 看看您品嚐過哪幾樣

糖火燒

老北京人都知道通州有三寶,其中之一就是大順齋的糖火燒,據說尼赫魯總理還特意帶它回國。

糖火燒推薦

大順齋(牛街店)

地址:5號牛街清真超市內

乘車:地鐵7號線廣安門內B口步行650米

饊子麻花

饊子麻花是用發酵面揉擰成麻花形,炸制而成,是遍及全國各地的一種小吃。

清明節,說說咱老北京的寒食十三絕 看看您品嚐過哪幾樣

饊子

麻花較硬而粗,饊子細而散,但都是油炸食品,香酥可口。

今天在不少小吃店都能吃到,護國寺小吃、磁器口豆汁店,很多顧客早餐也不忘點一份。

糖耳朵

因為它的形狀似人的耳朵而得名。

清明節,說說咱老北京的寒食十三絕 看看您品嚐過哪幾樣

糖耳朵

糖耳朵色澤棕黃油亮,綿潤鬆軟,甜蜜可口。

與糖耳朵相似的還有蜜三刀,原料配製與糖耳朵完全一樣,只是形狀不同,它是三層平,中間豎劃幾刀,油炸後過蜜而成。

糖耳朵推薦

津三絕炸糕(地安門店)

地址:地安門外大街52號

乘車:地鐵8號線什剎海站A2口步行290米

以上就是老北京的寒食十三絕,有些如硬麵餑餑、馬蹄燒餅,已經消失,所以用其他代替,還有像薩其馬等小吃也包括在了寒食十三絕中。

清明節外出,您不妨也來幾樣嚐嚐哦~

麻團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