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聲音」全國政協委員、東北大學校長趙繼這樣說

「两会声音」全国政协委员、东北大学校长赵继这样说

「两会声音」全国政协委员、东北大学校长赵继这样说

【人民政協網】

全國政協委員趙繼:

“雙一流”不是“名分” 而是責任和擔當

“服務和引領經濟社會發展,不僅是國家和社會對大學的呼喚,也是大學創新發展、特色發展和開放發展的必然選擇和重要價值遵循。”談及“雙一流”大學的發展問題,全國政協委員、東北大學校長趙繼表示,作為佈局在地方的“國家隊”,作為在白山黑水中孕育而生、與東北地區的繁榮發展同呼吸共命運的東北高校,入圍“雙一流”大學之列的東北大學,在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上,要始終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擺在首位。

建設“雙一流”大學,人才是關鍵,尤其是國際人才。近年來,由於環境等原因,東北地區高校“人才東南飛”的現象嚴重,但在東北大學,教師隊伍建設“逆流而上”,和往年相比,出現了人數增長的態勢,這和東北大學的教師隊伍建設政策密不可分。趙繼委員在調研中發現,相比經濟收入,教師更在意的是工作平臺上的發展空間。為了能“事業留人”,東北大學特設立了青年教師VIP通道,只要通過了第三方評審,30多歲的青年教師可直接由助教或講師升為教授。在這種機制下,東北大學“破格”提拔了一批學術、教學業務等方面突出的青年才俊,還吸引了從斯坦福大學等國際名校畢業的海歸人才,著力打造一流的教師人才隊伍。

現在,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經常出現一些民間機構發佈的大學排行榜。但在趙繼委員看來,如果大學排行榜的評價指標不夠科學客觀,也會誤導一些高校“急功近利”去追求論文數量,這不利於教育的長遠發展。“如發表論文的數量比較容易體現,但大學文化、對地方發展的貢獻等內涵因素是難以用量化方式作簡單排名的,而這些內涵因素對於一流學科特色建設又是十分重要的。”趙繼委員說。

“面對學生,我們倡導‘因材施教’。其實,對大學而言,也要‘因校而導’。學校不同,評價標準也應不同。我認為,好的大學都是獨一無二的,要在自己的特色方面做到極致。”趙繼委員還希望國家進一步完善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既適合中國國情,又能多元化地反映不同高校特色優勢,以推進對人才的分類評價機制。“只有當評價標準科學合理且和學校的發展在同一個頻道上時,教育才能形成合力,不會出現‘夾角’。”在趙繼委員看來,有了優秀的師資團隊,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學生,中國的高等教育發展就會呈現可喜的發展態勢。

為了進一步服務國家發展和東北振興的戰略,2015年,東北大學和有著“中國改革智庫”之稱的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聯合發起成立了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並以定時舉行“東北振興論壇”的方式,將東北大地上的各兄弟院校及各大研究機構連結在一起。“我們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特別是關於東北振興發展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認真領會中央文件精神,重點圍繞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體制性的創新和需求,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理論研究決策諮詢和培訓工作。”趙繼委員說。“我們要把助力東北全面振興作為使命擔當,在積極推進研究成果向振興政策的轉化、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全面振興方面做出高校應有的貢獻。”

“對學校而言,‘雙一流’建設,不是‘名分’,而是一種責任和擔當。”談及“雙一流”大學的發展,趙繼委員表示,‘雙一流’學校的發展,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因為‘流’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的、一直在變化的‘馬拉松’式的發展,每個‘方陣’都在前進,‘不進則退’,所以我們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面對未來的發展,趙繼委員表示,接下來,東北大學將在目前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世界一流高等院校發展的規律,並在遵循借鑑這些規律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國情、校情,把學校的特色優勢做到極致,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做真科研、真做科研,將實現“兩個一百年”發展目標,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為教育追求的使命,不愧對“雙一流”的稱呼和使命。

「两会声音」全国政协委员、东北大学校长赵继这样说

【中國教育報】

高校如何推進人才分類評價

“雙一流”建設,必須創新人才評價機制,發揮人才評價的指揮棒作用。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這一文件對於樹立正確用人導向、激勵引導人才職業發展、調動人才創新創業積極性、加快建設人才強國具有重要的意義。3月3日晚,教育部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人事司一級巡視員趙丹齡,全國政協委員、東北大學校長趙繼做客中國教育報刊社“兩會E政錄”,就如何推進人才分類評價的相關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推動人才分類評價意義何在?

記者:《關於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對高校來說有哪些重要的意義?

趙丹齡:《意見》對高校意義很重大。2016年中央印發了《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今年年初還下發了《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這三份文件形成一個頂層設計,對高校教師隊伍建設、高校人才發展,都是有力的指導,也是我們人才工作的重要遵循。人才評價是人才發展體制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才資源開發管理和使用的前提。我們的教育系統,包括高校在內,長期以來經過探索實踐,不斷完善評價機制,為教師隊伍建設及人才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但是,當前高校在人才評價機制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分類評價不足、評價標準單一、評價手段趨同、評價社會化程度不高、用人主體自主權落實不夠等,亟須通過深化改革加以解決。評價文件的出臺會促使社會形成導向明確、精準科學、規範有序、競爭擇優的科學化社會化市場化人才評價機制,最大限度激發和釋放各類人才的活力。

趙繼:文件出臺恰逢其時。大學首要職能是培養人,培養服務於現代化建設、服務於新的“兩步走”戰略的高級人才,特別是“雙一流”建設的高校,還要培養領軍人才和精英人才。這就需要最優質的學術研究、最高水平的教師隊伍來支撐和引領教學的創新與發展。對於分類評價,高校呼喚已久,這次上升到國家層面來推進,我們覺得很振奮。每所大學都有自己的定位,每所學校的使命和承擔的責任並不完全一樣,引導學校的學科團隊和教師們往哪個方向走,這就需要有科學合理的制度性安排。《意見》給高校人才評價提供了一個指導方針,一個大的方向。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結合大學自身的發展實際和定位,把中央的文件切實落實好,制定出符合學校實際的實施方案。

記者:文件中的一個亮點就是對解決評價標準“一刀切”的問題有一個很明晰的思路。您怎麼看?

趙丹齡:解決“一刀切”的問題,要從遵循人才成長規律來著手。對高校教師的評價,我們要突出品德、能力和業績,樹立全面的評價導向,也要建立不同崗位、不同特點的教師和人才的評價機制。高校教師、高層次人才承擔著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責任,所以要把品德的評價擺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教育部在實施“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的過程中,堅持把師德放在前面,堅持“兩個不能有”,即“在政治上不能有問題,在師德上不能有問題”,這樣的人選才有基本資格。

分類評價的實施主體主要是高校,所以高校要充分發揮自主權。去年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的《關於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的若干意見》就是要進一步加大高校自主權,“向高校放權,為人才鬆綁”,有利於高校結合自己特點來設置人才評價的標準,甚至細化到每個崗位的標準。但高校也要注意人才評價的週期問題。要針對不同崗位特點,選擇合適的考核週期,有的崗位可能適合一個任期的考核,也有一些適合年度考核,考核時的輕重是不一樣的,高校必須研究這個規律。

趙繼:文件強調要創新多元評價方式。但實施多元評價以後,我們怎樣採集客觀數據,誰來評價,標準之間如何平衡,怎樣使實際評價結果更有說服力、更客觀、更準確,這是一個難題。只有設計科學的評價體系,採取合理的評價方式,創造良好的學術風氣和環境,才能夠真正促進人的全面自主發展,達到評價和激勵的預期效果。在防止“一刀切”這個問題上,各個學校還需要出臺舉措和細則,使理念和《意見》真正落地。

如何推進不同領域人才評價改革?

記者:健全教育人才評價體系,是高校極為關注的問題。在您看來,如何深化高校教師評價制度改革?

趙繼:大學最重要的使命是培養人才,如何落到實處,這是關鍵。一個好大學或者“雙一流”建設的大學,應當提倡教師教學和研究相結合、理論和實際相結合,追求學術的卓越、研究的卓越,瞄準學術前沿、科技前沿進行潛心研究,為國家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作貢獻。這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作為一個大學教師,無論研究做得多麼優秀,都不能忘記自己的第一身份是教師,培養人始終是最重要的職責。科學研究和教書育人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它們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但是在現實當中,由於我們指揮棒的方向設計存在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部分教師往往容易在工作安排上存在困惑,出現對人才培養工作花的精力不足或者出現學校資源配置不到位的現象,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人才培養效果顯現的週期比較長,對它的評價比較複雜,培育人的效果有的時候短時間不容易看得見摸得著,而其他一些方面的工作可能更有顯示度,可以很快顯示出社會和學校對教師的評價預期,所以無論是大學的管理者還是教師都面臨這個壓力。一流大學最重要的是在一流學術的基礎上培養一流人才。文件強調深化高校教師評價制度改革,有助於學校和教師處理好教學和科研的關係,不忘初心,立德樹人。

趙丹齡:我覺得這個問題要統籌考慮。剛才我講到人才評價要綜合考慮品德、能力、業績、貢獻。其中品德等是前提因素,還有教師必須要上課,比如說教授給本科生上課,要承擔教學任務。高校教師最重要的特點,就是教書育人,同時要承擔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等職責。對教師的評價也要充分體現出這些方面。教師只有做到自身全面發展,才能正確地引導教育學生,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記者:文件強調,對於科技人才,實行代表性成果評價,突出評價研究成果質量、原創價值和對經濟社會發展實際貢獻。怎樣改變片面將論文、專利、項目、經費數量等與科技人才評價直接掛鉤的做法,建立並實施有利於科技人才潛心研究和創新的評價制度?

趙丹齡:代表性成果評價是以人才最精華、最能代表其水平的文章和著作來對其進行評價的制度,重質量而不追求數量,這是一個趨勢。代表作制度其實在不同的崗位,包括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或者人文社科,它有不同的含義,必須根據不同崗位、不同層次教師和人才制定不同的標準,充分體現針對性,這樣才能激發每個人的活力。

另外還有發展性評價的問題。發展性評價是國際上研究比較多的問題。發展性評價與獎懲性評價不是對立的,而是可以同時進行的。我認為發展性評價最重要的特點是它帶有診斷性質。它要觀察教師在每個發展過程中、在人才成長的青年階段、中年階段或者年齡比較大、層次比較高的階段,體現出什麼樣的特點,存在什麼不足,要診斷出教師在這個學校、在其所屬的教學崗位和環境裡面是什麼位置,進而激勵教師有針對性地改進。改進是最重要的。評價是指揮棒,直接關係到人才怎麼使用、怎麼激勵、怎麼給待遇等。只有把發展性評價和獎懲性評價結合起來,才能更加全面地評價人才。

趙繼:文件強調,實行代表性成果評價,突出評價研究成果質量、原創價值和對經濟社會發展實際貢獻。改變片面將論文、專利、項目、經費數量等與科技人才評價直接掛鉤的做法,建立並實施有利於科技人才潛心研究和創新的評價制度。這裡面有一個概念需要澄清,就是將來不是不看重論文,也不是不看重專利,而是更加看重質量,要通過相對公平的方式,把真正作出了貢獻和體現出水平的人才選拔出來。這是這次分類評價的一個著力點和一個指導方向。

記者:如何科學評價哲學社會科學和文化藝術人才?這也是大家關心的問題。

趙丹齡: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要著力發現、培養、集聚一批有深厚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學貫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論家,一批理論功底紮實、勇於開拓創新的學科帶頭人,一批年富力強、銳意進取的中青年學術骨幹,構建種類齊全、梯隊銜接的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體系。教育部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根據部黨組指示精神,我們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實施過程中,始終堅持向哲學社會科學傾斜,特別是2017年,強化向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相關學科傾斜,在哲學組和法學組進行了試點,產生了四位馬克思主義相關學科的特聘教授和四位青年學者,並對人選進行公示,得到了專家的高度評價。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哲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畢竟不同於自然科學,所以在人才項目組織實施的過程中,要注意區別不同的情況,體現不同學科的特點。

趙繼:哲學社會科學的評價一定要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要堅持正確的評價導向,這對哲學社會科學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認為哲學社會科學在高校的地位非常重要,即使是一所理工科院校,缺乏哲學社會科學的底蘊,學校就會缺少思想,學校文化會比較單一,就會創新乏力,觀念也容易保守,這對於學生和教師的成長都是不利的,所以高校一定要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和學科生態的平衡。

趙丹齡:高校是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集聚的高地,人數佔到全國哲社隊伍80%以上,所以這支隊伍建設是非常重要的。他們不僅要做學科的研究,還要培養學生。下一步,“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還要進一步加大向哲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傾斜的力度。

如何促進青年人才成長?

記者:文件提出,完善青年人才評價激勵措施。怎樣探索建立、健全優秀青年人才舉薦制度?

趙丹齡:

我國高校教師總數是160萬左右,其中45歲以下青年教師佔69.8%,即111萬人。可以說,青年教師在數量上已經是高校教師的主體了。

教育部很重視青年教師和青年人才的培養,2015年,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體系推出了青年學者項目,2015年、2016年兩年共評選出440名非常優秀的青年學者。2016年《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也提出,要抓緊培養造就青年英才,建立健全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加大科技、教育和其他各類人才工程項目對青年人才培養支持力度,在國家重大人才項目工程中設立青年專項。

從2015年和2016年兩年的情況來看,青年長江學者平均年齡只有38.9歲,不到40歲,其中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學者只有37.7歲,非常年輕。其中有80%以上是黨員。這些青年學者一些在黨內生活鍛鍊過,還有很多在國外留學、工作過,對於他們來說,世界觀還需要進一步形成、鞏固,還需要增強對國內情況的瞭解,所以中央提出來要加強政治引領、政治吸納,做好團結引領服務工作。因此,我們每年在井岡山、延安開辦“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項目入選者國情研修班,效果非常好。年輕學者通過學習,進一步瞭解到中國共產黨的成長奮鬥歷程,更加深對黨的感情,對我們國家發展進入新時代有了更深切的自豪感。有的青年長江學者跟我說,小的時候讀小學課本,“紅領巾是紅旗的一角,是用鮮血染紅的”,現在他們終於體會到了。

政治引領、政治吸納之外,我們還要加強服務。除了給包括青年學者在內的人才創造一種好的發展平臺、條件、氛圍,推動人才評價機制改革之外,我們還要切實解決人才的後顧之憂,包括人才自身的健康問題。

趙繼: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教師強則未來大學強。我想闡述的一個重要觀點是,當前我們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更應當著眼大學教師整體實力的提升,尤其是青年教師整體素質的提升,“雙一流”大學尤其如此。現在很多大學容易把目光集中在高端的部分,我們可以視為這是工作先走一步,但後面的工作要跟上。毫無疑問,高端人才很重要,因為他們能直接產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一些關鍵指標和學術貢獻。但我們也不要忘記,大學首要職能是培養人,無論一個教師多麼優秀,他除了研究業績突出外,在培養人上,最後總是要通過每一門課程(不限於純課堂理論教學)、通過具體的教學課程載體來面對廣大學生。如果不在知識體系創新、不在課程上下功夫,就不能說他是一個優秀教師,可能只是一位優秀的研究者。在這個意義上說,如果沒有一流的課程,也就沒有一流的大學。因此未來教學改革的重點在於師資隊伍建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青年教師的培養和持續發展激勵。

要把青年教師按其願望放到其最擅長的位置上,採取多元化、多樣性的分類評價和激勵措施,評價、激勵、培養、鍛鍊青年教師茁壯成長,體系、制度、環境和氛圍都非常重要,都要跟上。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還要發揚我國高校老中青教師之間傳幫帶的優良傳統,把我們的教育優勢傳承下去。我特別要強調,要讓卓越的同行專家擁有發言權,他們(這個群體)最能夠把最優秀的青年教師選拔出來。所以我想,伯樂更大程度上來自於教師同行,來自於優秀教授群體。

趙丹齡:人才流動要堅持正確的導向。人才不是不流動,人才不流動是不可能的,但要合理、正確、有導向地流動。在這裡也呼籲東部高校多給西部高校支持。特別是在高層次人才方面,一定要有正確的人才政績觀,不能靠“挖”人家高校的人才來顯示所謂的“人才工作政績”。

趙繼:分類評價這件事不能單純看評價本身,它是中國科教強國、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重要舉措。我理解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教育思想、人才發展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們的學校在落實過程中,都應該以釘釘子的精神、久久為功的韌勁,結合學校實際,制定適合自己的實施方案,真抓真落實。我呼籲大家共同為大學評價和人才評價創造良好的環境,儘早形成借鑑國際高等教育一般規律、有中國特色的我們自己的中國大學分類評價體系,鼓勵我們的大學科學定位,追求卓越,辦出特色,創建一流。

趙丹齡:高校教師最重要的特點,就是教書育人,同時要承擔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等職責。對教師的評價也要充分體現出這幾個方面。教師只有做到自身全面發展,才能正確地引導教育學生,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趙繼:分類評價這件事情不能單純看評價本身,而要把它視為中國實現科教強國、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重要舉措。每所高校在落實過程中,都應該以釘釘子的精神、久久為功的韌勁,結合學校實際,制定適合自己的實施方案,真抓真落實。

【光明日報】

提升內涵育人才

——訪東北大學校長趙繼委員

“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以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為導向,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加快‘雙一流’建設”,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這些內容,讓東北大學校長趙繼委員倍感振奮。趙繼委員認為,這為高校改革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導。當前,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已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對公平優質高等教育的需要與其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破解這一矛盾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從以規模擴張和空間拓展為特徵的外延式發展轉變為以提高質量和優化結構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趙繼委員說,高校要將內涵式發展和持續提升質量作為安身立命的根本,著力實施提升“三個內涵”建設——

一是提升質量內涵。要堅持立德樹人,深化人才培養改革,特別是現代課程改革,構建起以未來為導向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要深入推進人才分類評價改革,防止“一刀切”,實行多元評價,讓評價結果更科學、更客觀、更準確,引導教師和科技人員自主發展。

二是提升價值內涵。要堅持服務國家,將高校發展放在國家發展需求和區域發展戰略的大背景中去考量,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科建設等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貼緊靠實,始終體現科技前沿、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需求以及行業技術發展方向。

三是提升戰略內涵。要堅持開放發展,將開放融入發展血脈,將走開放式、創新型、特色化發展道路作為戰略選擇,在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大舞臺和世界發展的大背景中謀劃發展,在融入文明進步、社會發展、民族振興的浪潮中借力前行。

「两会声音」全国政协委员、东北大学校长赵继这样说

【科技日報】

全國政協委員趙繼:

各色商業排行榜發佈對大學發展造成困擾

早上出門前,在微信朋友圈上刷到了一篇文章,只來得及看一眼標題——“有靠譜的大學排名嗎?”

有趣的是,在政協小組討論會場上採訪東北大學校長趙繼委員,他說著說著,就談到了大學排行榜。

“如果對單位的分類評價不能落實,那麼單位對人才的評價同樣沒法落地。”校長有滿腔的話要說,“如果單純以國際高被引論文數量論英雄,對那些以工科、以應用為主要特色的院校非常不公平。”他直言,“社會上廣泛傳播的由各種商業機構發佈的排行榜,對中國大學發展造成了困擾!”

A大學在某個領域中有上百人長期耕耘的團隊,解決關鍵技術難題;但B大學只要引進幾個高被引人才,在某些排行榜上就能輕鬆將其碾壓。“可是國家更需要什麼?我們不這麼做,在排行榜上就丟分。”

排行榜上丟分怎麼了?校長很坦誠,說一旦學校排名有了“異動”,他倒是可以告訴自己,淡定淡定,沒事沒事,學校發展要有自己的定力。可是,幾萬員工會看,學生會看,考生會看,校友也會看。

“這不利於大學的長遠發展。”他說。其實,一旦摸清了大學排行榜的套路,採取一些特殊措施,一年時間,學校可能就會在排行榜上來個大躍進。“但那是指標的變化,不是實力的變化。大學發展要有長期積澱,這種短期行為要不得。”趙繼校長手一揮。

說來慚愧,我也是看大學排行榜的“吃瓜群眾”,不過對一切把母校排在靠後位置的排行榜都嗤之以鼻。

我們喜歡看排名,似乎沒有排名指導,就判斷不出來好壞。這種對排名的熱衷,也讓各色商業排行榜找到了它的市場。但若真的把高校放在排行榜上,用一把尺子比較衡量,所謂的發揮自身優勢特色,就無從談起。沒有任何一個排行榜能夠全面刻畫學校發展的複雜性和多樣性,既然我們呼喚人才的分類評價,為何還喜歡把學校們串一串,串一個同心圓,掛一張榜單上遛一圈?

中午休會時,我終於把早上那篇文章打開看了看。

作者這麼寫的——說白了,排名的效果是這樣的:上帝給了我們一個五彩繽紛的多維世界,環肥燕瘦,婀娜多姿,我們卻硬生生要把她變成一種顏色,一個形狀,方便做比較。

是啊,麻辣燙和提拉米蘇要怎麼比?

「两会声音」全国政协委员、东北大学校长赵继这样说

【瀋陽日報】

全國政協委員趙繼建議

國家應支持瀋陽創建“中國製造2025”國家級示範區

“瀋陽是全國重要的裝備製造業基地,工業門類齊全,擁有雄厚的製造業基礎。2016年11月,瀋陽正式成為‘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之一,為瀋陽裝備製造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新路徑、新模式。”3月8日,出席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的全國政協委員、東北大學校長趙繼建議,國家應支持瀋陽創建“中國製造2025”國家級示範區,促進東北振興。

2016年,工信部批覆包括瀋陽在內的16個城市或城市群,成為“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獲批試點示範城市一年來,瀋陽市全力推進各項試點示範工作,成立了製造強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形成了協調有序、推進順暢的工作機制,各項試點示範任務紮實有序推進。同時,召開了全市紮實推進“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建設工作會議,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政策支撐體系。2017年11月,國務院啟動“中國製造2025”國家級示範區創建工作,第一批國家級示範區重點將在已獲批的16個“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群)中遴選產生。

趙繼認為,瀋陽創建“中國製造2025”國家級示範區,將是經濟轉型升級的有利契機,可以帶動周邊相關產業協調發展,在配套能力、體系建設、創新格局、產學合作等方面產生系列連帶效應。創建“中國製造2025”國家級示範區可與瀋陽市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國家自由貿易試驗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等國家級示範區形成同頻共振、四區聯動的改革創新格局,對於探索製造業轉型升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具有示範引領作用。建議工信部在研究制定具體申報方案時,大力支持瀋陽市創建“中國製造2025”國家級示範區,為探索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之路提供示範。

更多觀點

【澎湃新聞】兩會新觀察⑨|東北大學校長趙繼:不要只盯幾個學術帶頭人

【澎湃新聞】多位委員談“雙一流”人才爭奪:重視人才可取,不能不擇手段

【經濟日報】從源頭治理 為學生減負

【法制晚報】政協委員關注高校人才 建議教育資源向西部傾斜

【遼寧日報】在遼全國政協委員討論政府工作報告

「两会声音」全国政协委员、东北大学校长赵继这样说

素材來源 | 東北大學新聞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